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子法大  >  正文

承勇:百米儒将【CUPL正能量第137期】

 4-16   阅读:
T AAA

/团宣通讯社 施俊文 马丹婷

短跑像一束璀璨的烟花,虽转瞬即逝,但给我一种前进的快感。承勇道出了短跑在他心中别具一格的含义。短跑迸发出的魅力吸引着承勇,让他选择用五年的时光细细琢磨,亦在未来的岁月里与之并进。

人物介绍:承勇,商学院工商管理1502班,擅长短跑,是校级、院级男子100米及200米短跑健将,2016年5月获首都高等学校第五十四届学生田径运动会4×100米接力乙组第五名,2016年10获首都高等学校第八届秋季学生田径运动会男子200米乙组第六名。学习成绩优异,大一时曾获国家级奖学金。

 


奋战0.01秒

初识短跑,是在高中的一次运动会上,承勇代替一个临时受伤的运动员而走上了短跑赛场,这一走就是五年。我并不知道自己的短跑水平如何,所以当时的心态就是想尽力而为。结果比赛成绩让我出乎意料,获得男子100米第一与男子4×100米接力第一。回想最初与短跑结缘的经历,承勇话语中流露出几分惊喜。这份意外之喜也给了承勇更多的自信,使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与实力。

尽管高中课业繁重,承勇还是把这项运动坚持了下来。最重要的是偶像的力量——博尔特。说到这里,不禁会心一笑,从高中到大学,这股力量从未消逝。一方面,高中教室离操场比较近,意味着训练方便,另一方面,它是我放松的一种方式。就这样,短跑运动给高中时代的承勇打开了一扇窗,使他遇见了不一样的自己。

大一时,承勇顺利加入了校田径队,从此开始了每天“早训加晚训”的模式。在他看来短跑过程中,速度需要不断提高,因此所需的能量逐步增大,直到耗尽所有力量。但是短跑速度的提高是个很慢的过程,速度的稳定性也不强,所以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说到训练,承勇感慨,训练很苦,但每个0.01秒的提高都能给我莫大的激励。我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田径队的队友相互鼓励,以及早训晚训陪着我的后勤部门。这种苦乐交织的训练模式已经成为承勇生活的重要部分,影响、改变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挑战自我与顽强拼搏。

 

战大运会

大学里,承勇曾两次代表法大参加首都高等学校学生田径运动会。2016年4月,承勇参加我校校运会缺乏参赛经验起跑失误,无缘个人100米奖项。

有了校运会参赛失败经验后,承勇及时总结,并继续投入短跑训练中。一个月后,承勇首次出征大运会,则显从容淡定。在4×100米团体接力赛项目中,与队友一同获得了4×100米接力乙组第五名的好成绩。然而,作为第二棒的承勇在交棒时因左脚伤病复发而摔倒在赛场,幸运的是,第一棒的队友很给力,所以我在接棒时与其他组相比有明显的优势,我的摔倒并没有影响下一棒接棒,所以整个过程相对比较顺利。跑完最后一棒的队友气喘吁吁,看到倒在赛场上的承勇,立刻横跨过整个操场到他身边,扶起承勇,把背下跑道。肩并肩一起训练的队友给予的温暖和力量,让承勇更加珍惜由短跑带来的情谊。

日后的训练中,承勇左脚脚板的伤病并未痊愈,旧病复发也曾一度让他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但是每每想起大运会上的难忘经历,承勇都会倍感鼓舞。同年10月,承勇代表法大再次参战大运会,荣获男子200米乙组第六名

承勇说到:“大运会给我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在这里会遇到参加过世锦赛的项目能手,虽然会带来很多压力,但也能为今后的训练带来动力。两次参赛大运会的经历,他感受到法大在大运会短跑项目上的点滴进步,既然自己是田径队的,那么就有责任为法大的短跑成绩做出贡献。

2017年5月,他将在教练的带领下,代表法大参加第55届大运会男子100米项目、200米项目和男子4×100米接力项目。面对将要到来的比赛,承勇积极备赛并信心满满。

 


文武需兼修

 与短跑赛场上的粗犷率性不同,生活中的承勇内外透着一股儒雅,这种风度来源于他好读书、善思考的习惯。平日除了读专业书外,他还涉猎文学、哲理类的书籍,既发散思维,又能丰富生活情趣。承勇最喜欢马尔克斯的书,尤其喜欢其作品《霍乱时期的爱情》和《族长的秋天》“马尔克斯是一个有味道的男人。他尝过各种磨难的味道,展现人和生活最本质的面目,依旧活得开心;他亦最不惮说出最真实又最不想被人展现出来的真相。”

这种情怀同样也体现在他对辩论的独到理解上。有过一年辩论经验的他尤其享受在台上陈词的过程,他认为能够用自己的逻辑链去阐明道理,并启迪观众思考是最重要的,承勇将其称之为“儒辩精神”

有情怀,也有追求,作为商学专业的学生,学科思维方式很容易局限在寻求最大效益上,承勇看来,这固然正确,但同时也要拓宽眼界,不能死盯直接收益,要大胆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拿着相机去旅行,慢悠悠地走向目的地,随心拍下沿途风景,这是承勇得了空就喜欢做的事情。

因为有情怀所以在生活的选择中收放自如,所以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编辑 校团委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