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日桃李芬芳,明日国之栋梁”。中欧法学院精心推出“‘桃李’有言”毕业生专访特辑,旨在与大家一同深度探寻毕业生们的成长轨迹,聆听他们的肺腑之言。这些毕业生带着中欧法学院的印记,奔赴各行各业,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学院的教育成果与价值理念。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不仅能看到个体的拼搏奋进,更能洞察学院教育在塑造涉外法治人才方面的深远意义与卓越成效。

李冬:涉外法治征程中的行者
李冬,中国政法大学2007级本科生,中欧法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2014年7月,他顺利毕业,一举斩获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硕士学位以及德国汉堡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同年,作为应届生的他成功入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就此踏上涉外法务的职业征程。2015年至2018年,他远赴北非外派工作;2018年至2021年,又转战印度外派。自2021年起,李冬入职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全面负责海外法律部与合规管理部的工作。
涉外初探:求学与启程
涉外工作于李冬而言,并非职业生涯中的点缀,而是贯穿始终的主脉络。毕业后,他毅然投身华为的涉外法务领域,并先后于北非和印度等地区长期派驻,为公司当地业务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法律支撑。
这段经历,于李冬而言感触颇深。他感慨道,多年在异国他乡的生活,绝非旅游式的走马观花。在当地,他真正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广交挚友,得以窥见更为真实的风土人情。在工作中,他不仅要直面错综复杂的法律问题,还要应对复杂多变的法治环境与营商环境,这无疑是异国涉外法律工作独有的挑战与馈赠。在不断攻坚克难的过程中,他的个人能力也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与磨砺。
李冬坦言,这些宝贵的体验与深刻的心得,离不开在中欧法学院那段充实的学习生活。他时常回想起当初以应届生身份参加华为面试的场景,那时的面试让他深切领悟到“视野开放性”的重要价值,而这恰恰是中欧法学院馈赠给他的珍贵财富。
所谓“视野开放性”,体现在多元化、开放性与主动性等多个维度。中欧法学院生源与专业的多样性,赋予他多元的视角。在这里,他深刻领悟到“世界本多元,你不一定要认同或接受,但必须知晓其多元性”,进而广泛汲取各方经验与观念,突破自身固有思维的束缚,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同时,学院独特的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为他打开了广阔的视野。在各类课程的学习中,他得以多方面发展,朝着学贯中西的涉外法治人才目标稳步迈进。欧洲的学习经历,更是极大地拓展了他的视野边界,促使其认知实现质的飞跃。
再者,中欧法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学院摒弃填鸭式教学,积极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频繁,学生常常成为课堂的主角。这不仅深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能力,更让他们在论辩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出系统性、创造性与主动性兼具的学习思维模式。
职场破局:求职与定位
中欧法学院致力于培育优秀的涉外法治人才,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最终需要依靠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出色表现。李冬强调,学生既要满怀做事的热忱,又要脚踏实地。尽管就业市场风云变幻,但“机会青睐有备之人”这一真理始终未变。学生既要有扎实专业知识带来的底气,又要有志在必得的果敢,在职业规划上,既不能轻易自我设限,也不可好高骛远,务必一步一个脚印。无论何时,都要保持谦卑的心态,如此方能持续成长。
李冬谈到,就业方向往往并非单纯由个人意愿决定,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的结果。中欧法学院的学生就业前景广阔,毕业后,有的同学投身公务员队伍,有的选择继续深造读博,还有的进入律所、高校或成为公司法务等。师弟师妹们未来的可能性无可限量,因此,任何时候都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定信念,切不可妄自菲薄、轻言放弃。
他还指出,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从企业招聘的视角来看,对求职者的角色定位要求愈发精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欧法学院的学习经历所提供的指引有所改变。就李冬自身而言,他期望共事的新人具备较强的可塑性,即“基础扎实、可塑性强、积极主动”,这与他在中欧法学院所秉持的“成为用人单位所需的专业人才”理念高度契合。热爱所学专业并能学以致用,对工作充满热情,积极主动且不惧挑战,乐于不断学习新知识,接纳不同事物,不被固有观念束缚,这些不仅是当下人才应具备的素养,更是中欧法学院培养模式的成果体现。
十年沉淀:挑战与进阶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每个人都会不断遭遇新问题与新挑战。正如李冬所说:“没有谁一开始面对挑战就能胸有成竹地拿出解决方案。”他亦是在持续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总结方法,从而逐步实现自我成长。
涉外法务工作需直面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李冬坦言,在过去十年的工作中,日常工作不仅涉及各种跨法域的纯法律问题,还常常面临诸多比法律问题更为棘手的难题。这些新问题极大地考验和锤炼了他的领导能力与专业素养。他从亲身经历中深刻体会到:“中资企业高度重视海外当地经营的合规性,因而对法务的专业性依赖度极高。”作为法务领域的责任人,李冬不仅要稳定自身及整个团队,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全力消除客户的疑虑;还要在繁忙工作之余,刻苦钻研国外法律法规,与总部保持密切沟通,以更有效地解决各类法律问题。
当职业发展的平台切换到大华后,李冬依旧深耕涉外法务领域。他认为:“法务的工作绝非仅仅解读法律条文及其影响,更要从防范或应对重大、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出发,提出高质量的业务调整或组织调整合规方案,并亲自推动方案的落地实施。”在大型企业内推动系统性调整绝非易事,这已超出传统法务工作范畴,涉及如何获取公司决策层的支持,以及整合内外部多重资源以确保方案成功实施等问题。这些工作不仅对专业能力要求颇高,更考验从业者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李冬还分享道:“在成长型企业中,‘因为看见,所以相信’,领导往往会在看到员工主动踏实的工作表现后,给予更多信任与重任。”因此,他鼓励同学们面对挑战时要勇往直前,培养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多一些“舍我其谁”的担当,少一些“畏首畏尾”的迟疑。
尽管十年的职业生涯充满艰辛,但李冬始终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从事涉外法务工作,让他收获了诸多正向反馈,包括个人专业能力的持续精进、工作中赢得的尊重与认可,以及职业道路的稳步发展,而这些正是十年前作为中欧法学院毕业生的他所梦寐以求的。十年后,他身上中欧人的特质愈发凸显,因为他的每一步成长都与中欧法学院的培养紧密相连。
知行合一:经验与反思
李冬对法务工作满怀热忱,他认为这一职业蕴含着无限的价值创造空间。他指出,“大道至简”,无论是律师还是企业法务,核心职责都是在自身岗位上为团队或公司排忧解难,创造价值。一名优秀的法务,不仅要出色完成基础法律事务,更要站在更高层面思考问题,为领导分担重任。当然,良好的工作氛围至关重要,有远见卓识且乐于指导后辈的领导,能助力职场新人迅速成长,积累宝贵经验。此外,法务职业更看重个人的努力与专业能力,而非家庭背景,为每个人提供了公平竞争与发展的平台。李冬认为,不同法律职业之间的优劣之分并不显著,关键在于个人兴趣与意愿,并且需要在工作中持之以恒地积累沉淀。就读于中欧法学院的同学们,通常已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强大的学习能力与坚韧的毅力,更应牢牢把握一切机会,积极投身实践锻炼。
寄语后浪:展望与共勉
对于即将踏入职场的师弟师妹们,李冬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当前就业市场确实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这绝非我们选择‘躺平’的理由。相反,越是在这种形势下,越要展现出我们的韧性与积极态度。”他强调,当下一方面众多人在寻觅优质工作机会,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难以招到心仪的人才。这种错位的根源在于,用人单位渴望的并非普通“人力”,而是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才”,即那些不仅具备潜力与希望,更拥有良好工作态度与契合价值观的年轻人。因为“人力”并不稀缺,而“真正优秀的人才始终是凤毛麟角”。
因此,李冬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在校时光,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提前规划未来发展路径。他还提及,中欧法学院凭借卓越的教学资源与优秀的生源,为同学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学习平台,大家应倍加珍惜,脚踏实地提升自我。“做好自己,便是为家庭、学院乃至国家增光添彩。”

最后,李冬校友深情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内心深处始终坚守着对中欧法学院强烈的身份认同。他坚信,只要每位同学都全力以赴做到个体的最优,就是对家庭、对母校、对社会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