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专题  >  法治中国梦——我的梦中国梦  >  征文选刊  >  正文

我的法治中国梦——写给坐在法治建设第一排的法律人

来源:nc-mili   5-17   阅读:
T AAA

今天我又习惯性的坐在阶六第一排的位子上看《宪法》,风把教室的门吹开,我走过去关了,又回到位子上坐下,然后浮想联翩.......

小的时候,我家在小镇的国道旁。经常听到警车鸣笛呼啸而过的声音,急迫悠长,车子走了好远还在耳畔久久回荡。据妈妈讲,小时候的我特别爱哭,毫无征兆就会哇哇大哭,而且哭了之后就很难安静下来。面对这种情况,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的育儿经,我妈被我折腾毛了,会吓唬我:“别哭啦,警察要过来抓人啦!谁哭就把谁抓走。”不知道那时候的我是不是能听懂,总之会很奏效地安静下来。也许是天然的逆反心理作祟,人越怕什么越会想要试图成为什么。和很多小男孩的想法接近,曾经的我也有长大了要当一名警察的念想,肩头挂警徽,腰间别手枪,英姿飒爽,匡乱扶正。高考弄人,我没有去公安类大学读书,阴差阳错却去了中国政法大学学法律。妈妈宽慰我,没关系,“公检法,不分家”。就这样,我踏上了学习法律之路。

有些使命是由我们身处的位置决定的, 国人爱讲“屁股决定脑袋”,人的使命也会受位置的影响。说是身不由己也好,说是命运的拣选也罢,总之有些使命没有人为的赋予,就是天然的使命。

比如此刻我坐在教室的第一排,看到门被风吹开,就有天然的使命去把门关上;

又比如我们进了黑暗的屋子,坐在靠近电灯开关的位置,就有天然的使命去摁下按钮把灯打开。

事实上,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如果不去关门,那么第二排或者更靠后的人也会去关门;最靠近电灯开关的人如果不去开灯,那么远离开关的人也会去开灯。

但就是有这样一份责任,如影随形,不能推卸,不能袖手旁观,否则只会让这份责任的担当舍近求远。近处的人不去关门,不去开灯,远处的人也会去关门,也会去开灯。但我想任何有使命感的人面对这种情况都会如坐针毡,他如果回避这种使命,会觉得芒刺在背,为千夫所指,这就是这种天然使命的吊诡:无端由而生,惟赴汤蹈火。

我因缘巧合的学习了法律,也因而产生了这种天然的使命。法律人正是那坐在法治建设第一排的人,保护法治氛围的和谐之门被风吹开,你就有一种天然的责任“去关上被风吹开的门”。

初学法律,她给我的感受是面若冰霜,不苟言笑。好长一段时间内我试图与其接近,她却始终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等我终于掌握了她的脾性,一切涣然冰释,我才渐渐了解她的心事,她的温情,她的严厉。正如大法官霍姆斯在《法律,我们的情人》里所说,

“她于我就好象一位坐在路旁的妇人,在她遮掩脸面的兜帽之下,每个人将从她的表情中看到他应得的奖惩或者需要。胆怯和遭受重压的人们将从她佑护的笑容里获得勇气。坚定地维护自己权利的当事人会看到她用其严厉和有识别力的眼睛保持公正。那些公然违抗她神圣的命令,试图逃避她惩罚的恶人会发现无所遁形,在她的兜帽之下将看到一副不可变更的判定其死亡的脸孔。”

霍姆斯用熨帖的文字把法律描述成一个善解人意,通情晓理的倩人形象,事实上她应得这样的比拟。她似乎应该是这样的。可是,那是霍姆斯的情人,我们的情人呢?我们的法律难道不配“情人”这样的称号?似乎火候还未到。她的严肃有时凸显她的色厉内荏,她的笑容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在她返璞归真,追寻本性的过程中,还需要法律人“赴汤蹈火”。

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有一部分人是用来发现问题的,有一部分人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法律人是坐在法治建设第一排的人,法律人有洞察法制裂纹的眼力,也有修补体制短板的能力。法律人是法治的听诊器,他能检查出法治化进程中出现的毛病。

与美国人人手一本宪法的情况相比,我们国家的公民法治意识相对淡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法治化的土壤。我们的法治土壤贫瘠,法律人任务艰巨,要一边除草,也要一边施肥,这无形中加重的我们肩上的负荷。

比如,谈到对公检法系统的认识,很多人都和我妈妈一样,“公检法,是一家”。老实说,上大学之前,我对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的分工也不是十分明确。大家觉得,遑论什么分工,这三系统就是为了联起手来将坏人绳之以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法治现状。

我们的法治现状,不容乐观,也不应悲观。我们应该承认,我国现阶段的法治状况捉襟现肘,很多棘手问题相伴相生:如何完善上访制度与司法终决权的龃龉,如何解决劳教制度与行政法治原则的冲突,死刑是存是废等等。但是社会主义法治之路注定不会一蹴而就,我们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法治进程是一步步、一段段、一程程、一代代,循序渐进而实现的。

中华文明有五千年历史,美国建国只有二百多年,但是法治化之路,不是比较来的,这意味着一个国家并不是文明史越久法治文明就越成熟。一个国家的法治文明建设,也需要淬火打磨,不断历练。“法治化”是舶来品,是移植物。社会主义法治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要具备中国特色,也要考虑中国国情。建国以来,我们的法律制度受到过重创,结了痂,再受伤。伤痕累累,却始终在不断摸索前行。你甚至没有感受到它有什么实质进步,但是法治化的进程却在暗流涌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永远不要丧失对法律的信仰,对法治的信念。

我不由反躬自省,作为一名法律人,我们坐在法治建设第一排的人,用我们的手是不是更容易把法治之门打开,把法治之灯点亮?

雨果说,既然眼前有广阔的天地,身上又有一对翅膀,那么就有飞翔的权利 。如果你过分珍视自己的羽毛,不使它受一点损伤,你将不能凌空飞翔。我们法律人的羽毛是什么,我们法律人的翅膀是什么?是我们掌握的法学知识,是我们操千曲,观千剑而铸就的法律维权利器。上帝给了法律人一双飞翔的翅膀,我们应该努力飞向法治的天堂。

我们在追求法治化的道路上受过伤或者正在受着伤,但不能因此消弭我们对法治化追求的笃定信念。在爱情里受过一点伤就不再追求爱情的人是不成熟的人。我们相信法治春天的美好就像我们相信爱情的美好一样,这正是我们为什么要矢志不渝的所在。

法律人对待法治建设应该有一份当仁不让的勇气和激情。

我们时常困惑于自己势单力薄。诚然,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我更喜欢日本哲人桑名一央说过的那句话“所谓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种精神状态,能够做多少在于自己想做多少”。“他灵魂的欲望就是他命运的先知”,霍姆斯在《男孩想要的东西》里如是说。法律人你灵魂的欲望是什么?不要问先知,先知还要先问你的灵魂。“能做多少在于想做多少”,这就是命运先知的回答。

每次提起法律人,我总是想起塞林格的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被学校开除的中学生,他玩世不恭,貌似厌倦现存的平庸的一切,但他并非没有理想。他想象悬崖边有一大块麦田,一大群孩子在麦田里玩,而他的理想就是站在悬崖边做一个守望者,专门捕捉朝悬崖边上乱跑的孩子,防止他们掉下悬崖。

在法治化还需要炼石补天的当下,我们的法律人何尝不是站在悬崖边的麦田里,只是法律的麦田里没有那么多的天真、童趣和自然。法律人站在法治建设的第一排,用智慧和爱心守护着麦田和孩子,守护着中国法治的未来。

政法大学的校园一隅,树立一块石碑,上书“法治天下”,几乎每个学子在毕业时都会与之合影。不管他在大学四年学了多少法律基础知识,在离开时一定会怀揣一份厚重的“法治天下”的理想。这是法大人应有的的使命感,这也是法律人应有的法治梦。

法律人不苦也不累

不需要力能扛鼎的脊梁,

不需要拔山盖世的臂膀,

不需要无与伦比的智囊,

只要,只要,

只要每人找到一个支点,

撬开横在法治中国大道上的磐石

你会看到

看到前方一闪一闪的明光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图片新闻 |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