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专题  >  认真贯彻落实《高教三十条》  >  他山之石  >  正文

中国农业大学:重点推进十大改革 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来源:李曙光   4-11   阅读:
T AAA

中国农业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作为一所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研究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历来对本科教育教学非常重视。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学校将2011年确定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年”,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任务,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广泛调研,借鉴中外,为谋划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依据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我校自2010年起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论证,校长柯炳生多次听取教务处关于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问题的汇报,并亲自撰写多篇专题文章或发表讲话,就研究型大学如何深化本科生教改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并与相关校领导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与此同时,根据《纲要》精神和我校创办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要求,为谋划今后10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蓝图,学校组织了主管领导、教务处和各学院负责人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德州农工大学、中田纳西州立大学、普度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圭尔夫大学和国内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等十多所著名高校调研,学习他们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改革经验。学校选派一批教学管理人员到中田纳西州立大学、普度大学等多所大学进行六个月的系统培训和考察,系统了解了美国高校的本科教学管理模式。这次调研尤其是对国外大学的调研是我校有史以来最为深入、系统的一次。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研讨和认真凝练,学校确定了今后10年本科教学改革的基本框架,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经学校党委常委会暨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了《中国农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各项措施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二、与时俱进,确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新目标、新思路和新举措

(一)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指导,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培养适应新时期国家建设需要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研究型、复合型本科创新人才,最终实现我校对本科人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强实践、国际化”的定位。

(二)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总目标: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研究型、复合型本科创新人才。我校培养的本科生类型根据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分为研究型和复合型两大类。研究型人才,以学术研究为职业目标,一般应在本科毕业后继续在国内或出国读研深造,复合型人才则在毕业后面向各种就业岗位,并且应在相关行业就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各个学院可根据基础条件和学科特点的不同,合理确定本学院人才培养的主要类型。

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以质量保障为核心的本科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优化本科招生规模和专业结构;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自主选择主修和双学位(或辅修)专业的要求;以过程控制和过程考核为重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建立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复合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三)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十大措施

为此,我校将2011年确定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年”,在已有的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政策的基础上,推进了新的十大改革措施,包括:调整招生规模,优化专业结构;转专业政策改革;推进考试方法改革;拓展双学位专业改革;开设新生研讨课;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加强学术拔尖人才培养;实施领导力培养计划;推进就业与创业教育教学;促进本科教育教学国际化。

三、有序推进十大改革,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实施近一年来,在确保本科教学有效运行的前提下,各项改革措施全面有序推进,成效显著,有力提高了本科教育质量。

(一)优化招生规模和专业结构,研究型大学办学思路进一步得到体现

按照“建设世界一流的农业大学,成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思路,在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我校适当压缩了本科生的招生规模。在进行广泛调研以及与相关学院充分沟通的基础上,2011年普通本科招生计划最终确定为3020人,比2010年减少了300人,减幅达9%;有3个专业暂停招生,实际招生专业数减少到57个。按照学校2011-2015年改革和发展规划,在校本科生数量到2015年减少到11000人,2020年减少到10500人,本科专业在5年内调整为50个左右。

(二)转专业政策全面实施,学生专业选择更加符合自己的兴趣

我校新的转专业政策给予了学生多次选择机会:不设报名门槛,只要有转专业意向,均可以提出申请;允许二年级学生转专业,允许学生有多次转专业机会;设立二个志愿(专业类)。这些措施的实行,目的是尽可能让学生结合社会需要找到自己最喜爱的专业,以实现最佳的人生发展蓝图。

新政策实施两个学期以来,共有493名同学提出申请,有307名同学被新专业接受,成功率为62%。未被接受者中绝大多数是因为填报竞争激烈的热门专业未通过面试或本人放弃了面试。转专业政策的实施得到了同学的一致好评,转入新专业的同学纷纷表示,转专业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也让他们找到了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在新专业的学习非常开心,学习的劲头更足。转专业政策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成为了我校高考招生咨询的热点和亮点。

(三)考试强化过程考核与形式的多样化,实现考核形式和内容的科学化

2011-12秋季学期我校共聘请了研究生助教222名,对110门课程进行了考试改革试点,提高平时成绩占学期成绩的比例,由任课教师根据各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自行决定,一般占总成绩的50%左右。通过加强平时考核,促使学生平时认真学习,避免一张考卷定成绩,考核方式更加多样化,考核成果更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所学。

(四)加强双学位工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条件

2011年我校在原来开设的金融学、英语、法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传播学6个专业之外,增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专业。在采用经济激励政策调动学院积极性、鼓励开设更多类型的双学位和辅修专业的同时,我校还注意提高双学位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教学安排上实施两校区开课,探索假期开课;加强了对双学位(辅修)学生的认同教育,有关学院举办了毕业生座谈会、毕业典礼、设立奖学金、开放专业图书室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和学习动力。在相关政策的激励下,2011年修读双学位和辅修专业的学生达到865人,比往年增长了100人左右,修读比例接近三分之一。在总结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我校对双学位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目前已经形成了进一步的改革方案。

(五)开设新生研讨课,为学生理性选择专业提供保证

为增强新生对我校学科特色和水平的了解和认识,展现各学科专业的重要作用和发展前景,加强校情、院情教育,提高本学科在全校学生的中的影响力,引导学生科学、理性的选择专业,自2011年秋季学期起,经过学院申报、学校审定,自2011年秋季起,全校13个学院共开设了新生研讨课20门,教学内容以所在学院为背景、以学科优势为特色,宏观、全面地介绍本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介绍本学院或本专业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新生研讨课的开设,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所在学院和所学专业,为新生入校后理性选择专业提供了保证。

(六)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根据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精神,为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师、实验室、基地、企业和合作研究机构等相关资源的基础上,我校对过去呈点状分布的各实践训练环节进行了系统整合优化,目前已基本完成的优化方案包括计算机应用与获取信息资料能力、外语语言应用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一般性实践技能训练体系方案和专业实践技能训练体系方案。

一般性实践技能训练体系方案由各学院提出具体方法、手段、措施的意见和建议,由教务处汇总各学院意见和建议,学校从整体上进行系统方案设计。专业实践技能训练体系方案由各学院具体组织,各专业委员会完成方案设计,各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核后上报学校。具体做法是:通过列出清单的办法,明确各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实践技能,并且详细分解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系统整合各专业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凝练关键实践能力训练内容,与各专业毕业实习相结合,实施专业大实习,专业大实习时间跨度不少于三个月(可利用假期)。通过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七)加强学术拔尖人才培养,优秀学生的科研潜质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办好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两个试验班的基础上,为加强学术拔尖人才培养,我校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创建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设立国家、北京市与学校三级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举办各学科竞赛等途径与措施,使我校学生基本科研素质大大提高,优秀学生的科研潜质得到了充分发挥。作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首批实施学校,我校2007年至今共立项204项,参加学生614人,投入经费353.4万元,其中,教育部资助170万元,学校配套183.4万元。截至2011年11月,发表或已被收录的研究论文61篇。其中,SCI收录7篇,中文核心期刊32篇。专利申请11项,竞赛获奖9项。2011年我校学生参加各学科竞赛,据不完全统计共获得国家级竞赛奖励134项,其中,特等奖8个,一等奖11个,二等奖45个,三等奖63个,单项奖7个。

2011年我校加大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URP)的支持力度,全年共批准立项440项,参加学生为1117人,其中,三、四年级学生占到96.87%。2011年共投入经费67.2万元。发表论文6篇(学生为第一作者的3篇),其中SCI 4篇、CSSCI 2篇;生物学院的梁辰同学应邀在第一届国际昆虫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学生申请软件著作权一项。

(八)实施领导力培养计划,培养“三农”事业发展的栋梁之才

借鉴国内外一些大学的做法,我校于2011年起建立了专门的领导力培养计划,以期培养未来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目前,已经制定了详细的第一期领导力培养计划项目(又名:“英才项目”)的实施方案、培养计划选拔程序以及管理机构框架等项目政策文件。2011年11月底我校领导力培养计划项目正式启动,开始了首批学员的招生。

领导力培养计划的培养对象为学习成绩优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初步领导能力的学生,分为A班和B班进行培养;A班面向全校二年级学生招生,规模为90名左右;B班学员的80%从A班中选拔,另20%从三年级学生当中补招,B班招生规模为30名左右。学校为此成立了专门的项目指导委员会和管理办公室,并为项目的实施匹配了专项经费。

(九)强化就业与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2011年,我校全面启动了我校创业教育计划,内容包括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师资培养,创业计划、创业设计项目与竞赛等模拟训练体系构建与实施,创业实践项目,创建大学生创业协会、创业沙龙、创业教育网络交流平台等。

在创业课程方面,目前共开设“成功之道-前途及精英发展课程”、“大学生创业基础(KAB)”、“大学生求职技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自我设计与就业”、 “创业辅导”等课程。随着我校创业类课程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已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对创业类课程感兴趣。2011年,我校学习创业课程的学生人数达2754,为历史最高。截至2011年11月,我校学生发表或已被收录的研究论文24篇,其中,SCI收录1篇,中文核心期刊18篇。专利申请4项,竞赛获奖4项。

(十)探索本科教育教学国际化新的突破点,本科教育国际化呈现新局面

我校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本科学生国际交流活动。2011年,我校派出本科海外交换生20人,派出“2+2”联合培养本科生64人,派出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本科生7人。今年我校接收的海外留学本科生数量比2010年增加了50%。2011年,我校继续立项支持建设10门本科全英文授课课程,为扩大我校留学生规模提供基础。与此同时,为适应日益增加的国际交流的需要,我校2011年完成了教学大纲的修订和英文翻译工作。经过全体任课教师的努力,已经完成了本科课程中英文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为促进国际交流奠定了基础。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