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专题  >  认真贯彻落实《高教三十条》  >  他山之石  >  正文

北京林业大学:彰显特色 内涵发展 践行实践育人

来源:李曙光   4-11   阅读:
T AAA

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认识过程,更是满足需要、提高能力、陶冶灵魂的实践过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早已成为共识。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寄语高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并指出,要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寄语青年学子,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实践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北京林业大学秉承“知山知水,树木树人”办学理念,积淀了“把精彩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教学经验,尤其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面对学校与生产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高校实践教学普遍受到冲击的情况,我校坚持把实践育人工作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围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重新梳理并构建了“内外融通、层次递进、知行统一”的实践育人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推进“传播绿色文化,引领绿色文明”的校园文化建设,课内课外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将实践育人理念贯彻至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一、突出内涵,构建“系列化、多层次、阶梯状”的课内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着眼点和根本途径。学校始终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项重头戏,构建“基础、综合、创新”系列化、多层次、阶梯状实践教学体系。

(一)与时俱进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践环节比重

一是要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少于总学分的15%,理工农类专业一般不少于总学分的25%。二是进一步推动实验课、实习课独立设课,1学分以上(含)的实验环节和达到0.5学分以上(含)的实习及课程设计环节独立设课的占60%。三是进一步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增加综合实习数量。四是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大学生成功学、大学生创业学等一系列创业与就业教育课程,培育学生自立、自信、自强的创业意识。

(二)构建层次分明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学校构建起了“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三个实践教学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基础实践层” 面向低年级学生,多为经典的认知型、验证型实验;“综合实践层” 主要面向2-3年级学生,其内容偏重于应用,体现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创新实践层” 主要面向3-4年级学生,侧重于拓展,由参与教师科研、自主设计题目、参加学科竞赛等模式实现。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实践活动,从理论验证、加深理解,到综合设计、融汇知识,再到推理求解、发现新知,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得到阶梯状提升。

(三)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一是要求老师从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出发,精心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务求与理论体系相平行而且相互协调,既要注重纵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又要注重横向知识的相互渗透。二是进一步打破课程壁垒,梳理实验实习内容,不断引入新实验,重视实验的综合性、启发性、创新性,对一些经典实验也设法改进,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性特点,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实践环境。三是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四)以项目和竞赛为载体,强化创新实践

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学科竞赛为载体,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建立了校、市、国家三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体系,通过项目载体,使学生有机会与专业教师近距离交流,有机会深入科研实验室,有机会接受到从实地调研、方案设计到收集资料、实验实施、数据处理分析、撰写汇报材料、参与答辩等一个完整系统的科研流程的训练,经历的每一件事情对于他们都是一次实践能力的锻炼和经验的积累。

学科竞赛是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展示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相互协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近年来学生在各类创新竞赛中表现十分突出。学校每年有400人次左右获得省部以上奖励,并涌现出不少高层次的奖项,如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中,我校学生多次蝉联金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在2011年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

二、发挥特色,学以致用,搭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平台

创新思维只有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本领过硬的人才。我校一直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在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获取知识、分享成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一)引领高校绿色环保教育

开展大学生绿色环保活动一直是我校实践育人的一大特色。从1984年走出校园宣传生态环保知识至今,27年不间断地开展面向社会的绿色环保活动,成为首都高校甚至全国高校绿色环保教育的引领者,并相继形成了首都大学生“绿色咨询”、“绿桥”和全国青少年绿色长征等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品牌活动,“传播绿色文化,引领绿色文明”成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特别是近几年,联合全国50余所高校,围绕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开展 “奥运水系水质检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考察”、“雪灾灾区生态系统修复”、“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系统修复”、“国家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调查”等多项实践考察活动;深入百余个农村及社区开展环保调研和绿色咨询活动;在建设绿色校园中,率先推广垃圾分类回收和校园农耕项目;种植首都大学生青春奥运林(志愿林)2千余亩。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和支持,社会反响强烈。

(二)强化社会观察教育实践

学校每年暑期组织近2百支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全国各地开展以社会观察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几年来,北林学生围绕“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林权制度改革”、“社会管理与服务”等重要方面开展实践调研,每年深入3百余个城镇、农村,以团队名义撰写社会调研报告2百余篇,以个人名义撰写返乡调研报告千余篇。几年来,北林大在全国建立社会实践基地200多个,自1994年开始连续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等奖励。

(三)打造服务社会发展实践平台

连续组织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开展支教活动;连续九年实施大学生西部计划;连续7年选送大学生“村官”;连续四年开展“红绿相映1+1”活动,组织学生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结对,在农业科技推广、乡村环境规划治理、基层文化繁荣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为京郊农村办实事、解难事;连续七年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创新开展打工子弟小学环境教育课堂等项目。此外,依托志愿者联合会,搭建百余个志愿服务项目,构建大学生道德实践平台。通过实践教育环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三、“产、学、研”一体,协同创新,拓展学生实践和创新空间

“产、学、研”相结合始终是我校培养林科类人才的一大特色,也是我校相关专业持续发展、经久不衰的基础,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共建合作育人平台、开展深度合作,对于我们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产、学、研”结合,真刀真枪开展论文和设计

学校鼓励结合导师科研或由学生自主选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直接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真刀真枪开展论文和设计。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物科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等专业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利用教师科研项目多的特点,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如生物科学专业高宇同学参加了国家“973”项目课题“分子改良木材性状表达与鉴定”的研究工作。园林、风景园林专业利用学校的园林设计院(甲级资质)和学科在国内外的重要影响力,吸收学生参加了多项重大项目的设计,如厦门国际园林花博会园博园规划等,木材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林产化工等专业与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等多个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合实习实训活动,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如机械专业学生吴海洋通过到广州弘亚机械有限公司实习,设计了“板材自动送料机控制系统和送料机构”,受到公司的好评。

(二)发挥合作育人优势,创造良好的实践育人环境

学校积极拓展各种渠道,为本科生实习实践活动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一是与行业、科研院所、用人单位建立专业对口的深层次的实习实践合作平台,联合培养人才。二是在企事业、用人单位聘请“产业教师”,参与完成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程的编写,共同构建实践教学课堂,创新教学方式。三是吸收校外实习基地的优秀技术人员作为实习实践指导教师,壮大创新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努力做到校企师资互补、教学互促、文化互补、资源共享。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高等农林院校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办出高等农林教育特色的重要措施之一。学校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学校与地方林业部门合作、学校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一批与学科专业结构相匹配的长期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已经签约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就有105家,形成了南北拓展、辐射全国的格局,这些实习基地每年承担着大量的实习实践教学任务,为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与我校长期密切合作的北京植物园、北京市八达岭林场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多年来,北京林业大学始终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落脚点,以“学以致用、回馈社会”为宗旨,将实践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建立并不断完善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和育人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理念,不断更新实验内容,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上开展创新思维训练,给学生启迪、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层次递进的实践训练,掌握知识技能,熟练动手动脑,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现阶梯式的提升和发展。实践育人是一项复杂工程,我们将坚持不懈地努力,以政策引导教学,以激励促进实践,营造浓厚校园创新氛围,激发师生参与创新教育的热情,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