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夺冠!国际赛场的中国声音

来源:新闻中心   10-19   阅读:
T AAA

(记者 张倩倩 罗若榽 李媛英 通讯员 廉静雯)2023年10月6日,在曼弗雷德·拉赫斯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全球总决赛现场——阿塞拜疆最高法院上,我校代表队荣获全球冠军和最佳书状奖,作为首支在英文模拟法庭世界赛中夺冠的队伍站上领奖席。这也是继我校代表队在4个月前的亚太赛区竞赛夺冠、创造23年来首支中国队伍取得亚太赛区冠军的历史后的又一突破。

这一成绩离不开代表队队员2020级本科生鲍汉栋、卓琳凌、黄日昕自身的努力,更要感谢教练团成员:国际法学院教师唐雅,学生教练2019级本科生巫雅婷、史思圆、阮浩洋,以及多位往届队员的倾情支持。备赛时的投入,赛场上的沉浸式发挥,等待结果时的紧张,公布结果时的喜悦……他们稳扎稳打,最终在全球总决赛的舞台发出了中国代表队的强音。

打出风格

作为至今已举办32届的年度性世界级模拟法庭大赛,曼弗雷德·拉赫斯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对法学生有着极大吸引力,更因其每年的全球总决赛均由国际法院三位现任大法官亲自出庭成为当今国际领域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模拟法庭竞赛之一。

这条通往冠军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自2022年10月选拔训练以来,赛队克服诸多困难,认真踏实地进行了法律检索、案例研读、书状撰写与庭辩训练等诸多备赛工作,并在各轮次赛事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今年6月17-18日,亚太赛区竞赛上,代表队直面来自中国、日本、印度、新加坡等国家的29支队伍,并在口头赛轮次中对战传统强队新加坡管理大学代表队、北京理工大学代表队,击败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国立法律大学进入决赛,并与武汉大学代表队激烈交锋后锁定胜局,夺得亚太赛区冠军。

10月2日-6日,我校代表队赴阿塞拜疆,与来自亚太、北美、欧洲、非洲、拉丁美洲五个赛区的冠军队在国际赛同台竞技。经过预赛、半决赛,我校代表队在决赛中力克德国科隆大学代表队,夺得全球冠军以及最佳书状奖。这不仅是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举办数十年以来中国赛队第一次冲出亚太赛区,也是中国赛队首次在英文模拟法庭的世界赛中夺冠。

提及国际赛夺冠之夜,选手们仍有不真实感,“一切都是到正式颁奖晚宴才有实感,确实是拿了冠军。”黄日昕说道。时值第74届国际宇航大会(IAC),全球各国航天科技、空间法治专家齐聚一堂、列席现场观看,我校代表队经受着世界赛经验稀少、老牌强校风格迥异强势逼迫的挑战,在70分钟紧张激烈的庭辩现场中,他们打出了自己的风格!

备赛中,每每想到能站在法庭上向来自国际法院的大法官陈述自己的观点,鲍汉栋就充满期待。特别地是,今年的全球总决赛中,来自中国的薛捍勤大法官作为三位大法官之一,与来自斯洛伐克的Peter Tomka大法官(任主席)、来自巴西的Leonardo Nemer Caldeira Brant大法官一起,亲自审理了比赛。“作为一支中国队伍,第一次进入决赛,与来自中国的薛捍勤大法官在总决赛的法庭相遇,我们的心情都是非常激动的。”

深耕内功

作为曼弗雷德·拉克斯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的校内备赛环节,国际法学院开设了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课程,以课堂为依托,面向全校公开选拔30名同学参与培训。由于该竞赛所需内容大多是学生涉足极少的领域,所有学生几乎都要从零开始。“有自己的思考、能自我钻研是考核中极重要的一项”,在唐雅看来,竞赛中拥有多少帮助都是外在的,学生必须拥有内在的韧劲才能熬过漫长的备赛期。

选手必须自己撰写书状,研究方向、法律检索、规划安排等也都需要自己推动完成。除此以外,全英文的赛事,对于选手的听说读写也有相当的考验。

从入选课程的暑假开始,所有同学就已经奔赴在路上。

除了备赛的压力,选手们每一步还面临着体力和心理的考验。我校代表队在历年曼弗雷德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中都有着不错的成绩,团队过去的荣誉是激励也是压力,“有些时候一直写、一直练会觉得透不过气。但走出去呼吸新鲜空气,给自己一些空间和时间就好了”,他们也有过不自信和烦闷,但从没想过放弃。除了竞赛队员的身份,选手还需要做好学业和备赛的平衡。卓琳凌仍记得书状提交前的那个夜晚,她通宵修改完毕,穿过校园的小路带着黑眼圈站在了讲台上,完成了第二天的专业课课堂展示。

无数个难眠的日子见证着他们的付出,唐雅老师形象地把这段经历称为“打怪升级”,纯粹的热血裹挟着大家前进,一路过关斩将,“杀”出亚太赛区,问鼎国际赛。尤其是拿到亚太赛区冠军后他们得到了很多帮助,有来自武汉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资深专家,也和华东政法大学的队伍作了训练赛练习,曾经的对手又变成了朋友,“国际赛上,我们不仅仅是代表学校,也是代表中国走出去的。”

“体验竞赛

备赛中学会的文献检索和撰写书状、英语的口语写作等是成员们一生受用的技能,比赛里不分researcher和oralist的规定更是让每个人都在艰苦训练中被培养成了多面手。比赛中成员们还见到了很多文献资料中的专家前辈,有幸与他们进一步交流,“有种从书本上走到现实的感觉”。

但对成员们来说,他们获得了更多。面对赛制改革,他们顶住压力,更是在全球赛上接连对战老牌强校,最终夺冠。除了比赛,队员还需要面对陌生的环境,远赴东京、阿塞拜疆参赛,克服时差,自己联系酒店……他们在紧张的比赛日程里也能沉着应战,无数场练习、模拟和对国际法扎实的基础让队员们能够调整出最好的状态。

“我更感谢我的队友”,巫雅婷、史思圆、阮浩洋作为学生教练并没有上场,但他们一直协助培训、修改书状、模拟对练,默默支撑起了团队。多位往届队员也在训练中倾力相助。从最开始“小白”阶段的懵懂,到队员们互改书状的日益熟悉,再到每一场赛场上的相互支撑,“比赛中磨合出的情谊是大学最珍贵的收获。”每个人都见证过对方的狼狈:改书状是严肃的事情,要毫不留情地批出书状上的所有错处;准备赛题时方向繁多,既要分别梳理出条目又要熟悉所有内容,让思想的火花迸溅在一起;赛场不是某一个人的战斗,已然结束了前一环节的队员也需要一起共同商议下一环节的对策,为队员提供坚实的臂膀。

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是他们过去所有努力的总和,比起名次,他们印象更深刻的反而是场上法官们问题的“有难度、准确性”。他们抛掉对成绩的忧虑,成为了“体验派”,更纯粹地期待向国际法院的大法官们讨教,探索学术更前沿,在相同志趣里汇聚光芒,在唇枪舌剑里实践真知。

相较于成绩攀登,唐雅更将其视为一个“育人”的过程。作为法大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一环,模拟法庭全流程仿真模拟司法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训的机会,也激发了学生对探索国内国际法律知识的热情,充分锻炼了学生对国际法律问题的研究能力。不仅如此,整个赛程中学生的眼界境界、团队合作、集体荣誉感、实务协调能力等个人素质有了显著提升,这无疑正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国际法学院院长孔庆江对此也深有感触。多年从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他深感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外法治人才需要拥有跨文化交流经验以及较强的外语能力,还要在强化法学知识、思维培养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强调未来涉外法治工作者的家国情怀。面对目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课程设置存在短板”“实习实训比例太小”“跨文化交流不足”等问题,国际模拟法庭竞赛是一个突破口。

“从法律检索、文书撰写到出庭表达……通过参加比赛,我们积累了大量国际法相关的知识,英文水平和法律专业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真正站上国际舞台,不失风度又富有力量、激情地为中国发声。”这是队员们的下一个目标。

编辑 张倩倩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图片新闻 |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