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专题  >  认真贯彻落实《高教三十条》  >  他山之石  >  正文

北京理工大学:优化教学体系 强化实践创新 多层次培育人才

来源:李曙光  4-11   阅读:
T AAA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并得到普遍共识。

北京理工大学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总结以往经验,优化教学资源,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通过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专业建设等系列工作,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多样化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创造条件。

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倡导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多种政策措施保障实践创新教育

在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内,北京理工大学不断增加教学计划实验学分。在2003年、2006年、2009版的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尽管总学分不断减少,但实验课程的学分不减少反增,理工科专业尤为明显。2009年制订的教学计划中, 理工科专业平均实验学分达到54.4,占全部学分的比例达到28.7%,比1999年增加了约三分之一。除配套的课内实验外,各专业充分利用全校实验选修课、小学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科学合理安排学生进行综合性、设计性、自主制作的实践训练。学校先后出台了《本专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本科生实习工作管理规定》等系列规定性文件;以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标准》、《课程设计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生产实习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等质量监控性文件,确保上述各教学环节的有效运行,系统培养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011年,为探索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的结合,探索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过程和基于项目验收的考核方法改革。学校利用“985”专项建设资金500万元,重点建设50门综合性、设计性课程以及研究型教学改革示范课程。示范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水平。 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大力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技能,提高教学效果。

在培养方案外,学校建立了国家级、北京市级、校级等三级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知识竞赛。学校每年支持各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300多项,覆盖1500多学生;2011年组织学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40多项赛事,参赛学生超过4000人,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

学校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并出台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SRIT)实施办法》、《关于开展学生学科知识竞赛的办法》、《本科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规定》、《关于开设实验选修课的若干规定》等系列政策性文件,保障和鼓励学生,特别是有实践创新潜质的同学,投入课外科技实践创新活动中。

在学校领导重视下,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在2011年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了丰硕的成绩。目前,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已达到642人次。10月25日,在国家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中,学校“新型节肢机器人”项目、“手势控制交互式教学演示系统”项目分别获得年会“我最喜爱的十件作品”第1名和第5名。我校连续四届获奖,累计获奖作品7件,保持住我校在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中的领先地位。

在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几项赛事上,我校成绩进入全国高校前列。2010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我校16个参赛队全部获北京市奖,其中7个一等奖;有4件作品被选送到全国大赛(北京赛区共选送9件),均获全国一等奖,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在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中,我校大学生节能车队获得了2007年的冠军、2008年的亚军、2009年的冠军、2011年的亚军的骄人成绩。201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4队获得全国一等奖,4队获二等奖,获奖层次与数量居北京高校首位,全国排名第四。

北京理工大学各级各类学科知识竞赛获奖人次一览表

获奖年度 北京市级 国家级 国际级

2005 184 62 15

2006 219 32 12

2007 191 80 25

2008 269 61 31

2009 238 138 33

2010 417 208 56

2011* 303 264 75

*注:2011年统计数据截止12月1日

二、“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创建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培育实践创新指导教师队伍

1.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学校成立基础教育学院,统一管理本科一、二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近两年学校投入专项资金近千万元,按信息、机械、理科和文科四个大类,基础教育学院与专业学院联合论证和规划,建设学科专业覆盖面广,设备场地集中,资源共享的跨学科创新基地。基地面积达1900多平方米,可容纳300个创新小组开展创新活动。基地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科知识竞赛为载体,开展一系列跨学科研究、科普讲座、展览及论坛交流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学术组织与领导能力以及跨学科研究能力。

经过四年多的摸索和实践,本科生基础教育阶段(大一、大二年级)的科技创新活动得到有效的开展,逐渐形成了依托跨学科创新基地,以学生自立课题、自建小组为主,组建专门创新指导教师团队,并结合学生社团活动的创新模式。目前,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异常高涨,每年创新项目立项200多项,参与学生1000多人。

学校利用“985”建设经费,结合学科和专业优势,在各专业学院建设基于学科专业性更强、创新性强的系列实验创新平台:如“微波电路与系统创新实验平台”、“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课程实践平台”等与课程紧密结合的实验创新平台;“光电信息教育创新基地”、“航空航天科教实践基地”等培育基础科研开发能力的课外实践创新基地。“航空航天科教实践基地”,同时发挥航空航天和基础力学实验教学中心两个北京市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的作用,以及国防科工委研究生创新基地的作用。这均为学校开展工程教育、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提供校内实践基地。

2.实践创新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重视实践创新指导教师队伍组件,设立“T-more优秀创新实践指导教师奖教金”,评选年度校内十佳创新实践项目,教师工作量倾斜,实验系列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的人事制度等政策,鼓励一批有多年实践经历和热心实践创新教育的教师积极投入实践教学。每年召开“实践创新工作研讨会”。

目前,逐渐形成了以罗庆生、罗森林、李晋炬等老师为主要骨干的十多支大学生创新指导团队。每天都有老师在各个实践创新基地对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每年9月,学校举办本科生实践创新宣传周活动,开设系列专题讲座,组织优秀创新作品展;次年6月,评选“北京理工大学年度十佳项目”,这已成为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工作的常规化活动。

三、“校内校外”相结合,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1.加强实验室建设,提升校内实践教学的质量

学校现有工程训练中心、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基础力学、基础化学等十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开展校级示范实验中心的建设,至2010年底已建成校级中心8个,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三级示范实验中心体系。

长期坚持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2010年度实验室开放项目达164项,涉及全校10个学院,参加学生3499人。面向本科一二年级设立的开放项目和参加人数已占到总量的47%和54%。通过多年来的积累,实验室开放工作形成了一套制度完备、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学校素质教育、科技创新、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实施卓越计划,加强专业建设

学校积极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召开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研讨会,与高等工程教育的专家、行业专业、企业代表共同探究面向全球化经济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大纲规划,以及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

为保证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创新性,学校邀请教育界专家、产业界知名人士参与修订“卓越试点”专业的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设计上,增加实验教学内容,强化外出实习培养环节;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上,优化整合课程,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减少选修课门数。考虑到国际化培养的需要,全部教学计划和课程描述均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进行撰写。目前,学校已完成“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的构建工作,并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顺利通过阶段检查。

3.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为进一步落实卓越计划中提到的“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学校加快与企业界的合作与交流,在企业实习基地建设、生产实习、专业实习等方面全面加大经费、人员投入。学校与兵器工业集团、兵器装备集团、航天科技集团等16家大型企业签订联合培养人才、联合建设工程教育实践中心的协议。并在广东中山、珠海、深圳、江西萍乡、江苏常州、苏州等地共建研究院,目前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达100多家。学校鼓励并尝试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讲授专业课程。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学习模式、实践教材编写等方面的研讨会。

2011年11月,学校召开了“北京理工大学工程教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江麓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等42家全国知名研究院所、企业成为学校首批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代表就如何进一步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如何共同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四、“国内国外”相结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国际化人才

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国外高校的各种交流活动,积极组织本科生到国外一流大学参加学习实践,并对表现优异者给予支持和奖励。学校成立了“教务处本科生国际教育办公室”,专门负责开展双学位、访学、交换生、毕业设计(论文)和短期培训项目等国际交流项目。宇航学院、机电学院和人文学院,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本科生到德国、俄罗斯和香港地区进行毕业设计和实习。

创办全英文教学专业,营建国际化的教育环境。2010年、2011年,学校开设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机械工程、自动化等四个全英语教学专业,按照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实施培养计划。采用英语授课、英文教材、英语考试,聘请外教全程授课或由学校具有丰富国际学术交流经历的优秀教师授课,吸纳国外留学生混合编班,国际国内结合,培养国际化人才。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里,我国经济社会仍将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是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各行各业对高端领军人才的需求将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显然,“985”工程高校应该将目标瞄准这样的人才需求,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校企合作、国际化的步伐将越来越快,只有抓住机遇、大胆改革、勇于创新,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