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专题  >  认真贯彻落实《高教三十条》  >  他山之石  >  正文

北京科技大学:坚持“育人为本”理念 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来源:李曙光  4-11   阅读:
T AA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以来,我校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刚要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注重更新教育观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也明确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我校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一)实施“卓越计划”,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北京科技大学具有近六十年的高等工程教育优良传统,建校以来一直以培养“钢铁行业工程师”为目标,为国家钢铁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被誉为“钢铁摇篮”。作为首批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我校选择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采矿工程等4个优势专业进行试点,目标是培养满足国家钢铁工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和未来之行业领军人物。为继承我校工程教育特色,整合学校资源,保证“卓越计划”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高等工程师学院,具体负责“卓越计划”的组织实施。制定了学生选拔、教师聘任等办法,完成了2009、2010、2011三届学生的选拔和招生工作。完成了今年暑期的学生企业学习环节,取得了企业、学生、教师均满意的效果。

为组织好卓越计划的实施,学校统筹考虑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结合行业发展需要,整体设计课程体系。与首钢、太钢、中冶京诚等大型钢铁企业和设计院合作,为学生配备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担任的双导师;与企业召开联合培养专题研讨会,就企业学习等环节进行深入探讨。

“十二五”期间,将以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素养为重点,加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编写适应“卓越计划”的系列教材,继续推进“卓越计划”实施。

(二)加强交流合作,扩大教育开放

“纲要”指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增加高等学校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等”。近年来,我校坚持“精品化、特色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交流,扩大留学生规模,着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学生海(境)外交流项目 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专业人才,我校大力推进学生海(境)外交流项目实施,每年选派海外交流学生300余人,赴美国、英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学习。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开设了“国际理解”等课程。

构建专业课全英文授课体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北京科技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是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方面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学校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探索建设英文授课专业建设。试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班,借鉴MIT等国际著名大学的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国际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目前全部课程采用英文教材和用英文授课,为吸引相关专业留学生来校学习做好准备。

本科生国内交流 为了拓展学生视野、感受第二校园学术及文化氛围、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先后与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及中国海洋大学5所学校签订了校际交流合作协议,每年互派30名本科生到对方学校进行一学期的学习。本科生国内交流规模达到150人/每年,派出和接收的交流生覆盖11个学院的31个专业。

“十二五”期间,将采取多种途径,扩展交流的地区和高校,扩大学生参加国际、国内交流的比例。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建设一批全英文授课的课程。秉持开放的视野和办学理念,吸收借鉴其他高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纲要”指出: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

将科技创新纳入本科培养方案 明确将科技创新和学术实践活动作为必修学分纳入本科培养方案。作为首批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60所学校之一,目前学校已经形成国家、北京市、校、院四级科技创新立项的资助体系,每年立项项目约800项,近60%的本科生受到了初步的科研训练。学生发表论文156篇,申请专利43项,获市级竞赛二等奖以上奖项57项。在“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CCTV机器人大赛”等赛事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崇尚实践是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特色,学校将实践教育理念固化到本科培养方案中,建立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实践”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率先独立设置《大学生社会实践》必修课程(安排在大一、大二暑期,每次不少于两周),编写出版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开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网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相结合,建立长效机制,建成国家精品课程。在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安排上,我校坚持以“实习队”形式集中实习。依托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学校选派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带队,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配备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十二五”期间,我校将秉承“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加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加强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选择一些领域和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以实习、科技创新项目、竞赛等为载体,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课程、教材、师资队伍等基本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一)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引领研究性教学示范课建设

“讲话”要求,高等教育要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纲要”也明确指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构建适合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模式,我校以十八门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改革立项为基础,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初步建立了研究性教学的参考规范。积极推进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十二五”期间,我校将以研究性教学参考规范为载体,力争建设100门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

(二)以“锤炼经典,打造精品”为宗旨,加强教材建设工作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纲要”中明确要求,要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

我校以“锤炼经典,打造精品”为宗旨,加强对教材建设工作的规划,梳理我校传统优势学科的经典教材,鼓励和引导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不断对经典教材进行修订。加强对教材编写的资助力度,加大对获奖教材的奖励力度。进一步完善教材管理办法,规范教材的编写、选用、使用。注重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化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继续鼓励教师编写有影响的优质教材。

(三)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建立教师教学准入制度

“讲话”和“纲要”均明确要求,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在这一背景下,为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中心的主要职责是为教师教学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开展教师培训,教学经验分享和研讨,组织实施教学准入等。通过教学培训、专家讲座、专题研讨会、教学观摩、新教师教学辅导、教学验收、教学咨询等形式,对新教师进行跟踪考察,对优秀教师进行跟踪培养,帮助教师制定个人教学发展规划,构建科学的教师教学发展制度和体系,营造教师教学能力交流、分享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十二五”期间,将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平台,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技能的培训。探索建立新入职教师教学准入制度,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三、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整体优化育人环境

“纲要”指出,体制机制的改革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因此,我校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改革教学管理制度,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营造良好氛围。

(一)注重学生个性差异,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纲要”指出,应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我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为原则,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放宽转换专业限制 为了尊重学生的专业兴趣,学校放宽对本科生校内转专业的限制。除招生时有特别约定之外,本科生在一、二年级末均可提出转专业申请,各专业对转出人数不做限制。该规定出台后,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鼓励本科生选修研究生课程 为实现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环节的有效对接,制定高年级本科生选修硕士研究生课程实施办法,成绩优异的大四学生可选修研究生课程。

鼓励本科生修读第二专业 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鼓励本科生在完成主修专业课程的同时,修读第二专业或辅修专业,目前每年约有200多名本科生选择修读第二专业或辅修专业。

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 为督促学生按期完成学业,对在校生实行“学业警示”制度,对收到“学业警示”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管理,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由班导师帮助他们逐一制定学习计划,以期能顺利完成学业。

“十二五”期间,将继续以育人为本以理念,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深化学分制改革。建立更加柔性的课程体系和更加灵活开放的选课制度。增加课程资源,提高生均课堂数,为学生自主选择提供空间。

(二)推进教风学风建设,形成良好学习氛围

“讲话”指出,要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纲要”也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因此,我校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模式,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将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 明确要求教授必须100%为本科生上课,并将其作为各学院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鼓励院士、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等为本科生开设课程或讲座。加大教学工作量在教师考核中的比重,引导教师投入到教学中来。

推动本科生班导师工作 进一步加强班导师对本科生的修业指导,这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班导师由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专任教师担任,导师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50%以上,校领导全部担任本科生班导师。学校定期召开导师工作会议,交流导师工作经验,表彰优秀导师

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以教风促学风 以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12门公共基础课作为试点课程,推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制定统一的过程管理规范和细则,就各教学基本环节提出明确要求,为维护教学秩序、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二五”期间,我校将继续以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目标,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在校园内形成积极向上的浓厚学习氛围。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建设国内一流的本科教育是实现我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十二五”期间,我校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立足于我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定位,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