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絮漫天飘舞,应是法大师生享受生活的季节,然而“非典”却使校园冷冷清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国际法学院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却依然轰轰烈烈的战役。
部署得当 才能工作到位
国际法学院及时召开院务会议,传达了政治局五次会议、教育部、市教工委和校党委关于防控“非典型肺炎”的会议精神,并由辅导员迅速传达给各班。成立了国际法学院预防非典型肺炎工作小组,分党委书记宣增益任组长,院长王传丽任副组长。工作小组分工明确,研究生情况由宣增益书记负责,信息工作及校外助考班、课程班情况由马呈元副院长负责,全体教职员工及家属情况、教学工作情况由张丽英副院长负责,全体学生情况由分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徐扬负责。
为及时掌握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健康状况和在校学生数,国际法学院建立了完善的信息报送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实行双轨制,各班由班长或团支书担任班信息员,院学委会和院学生会积极配合,将每天情况汇总到院信息员处,并24小时通报突发情况。针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工作小组还制定了应急方案。教学方面也依照教育部和校党委要求作了调整。
措施得力 才能信心十足
国际法学院以确保师生安全,维护学校稳定为主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在校防治“非典型性肺炎”第一次会议之前,国际法学院就行动起来。分团委果断取消了一切活动,院学委会紧急印制传单,向同学们通报学校关于“非典”的整体状况,介绍预防“非典”的方法,发到每个学生宿舍。通过辅导员稳定思想,避免恐慌,动员同学们为宿舍消毒。
得到学校通知后,更是统筹优化。给老师配备了足够的药品、口罩、体温计、和消毒水。国际法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安全,给每个宿舍发了一瓶消毒水,口罩人手一个。院里没有忘记贫困生,他们给每位贫困生另外配发一个口罩,每天发给两袋预防“非典”的药水。有位贫困生说:“我来自西部贫困地区,在国际法学院感到了家的温暖,现在又每天给我预防“非典”的中药,我可以安心待在学校,家人也放心了。”院里没有忘记病弱同学,对他们实行重点防护,确保没有不必要损失。至发稿之日起共发放了消毒水358瓶,口罩1450个。国际法学院制定了严格的组织纪律,初步决定,对于擅自离校的同学,是党、团员,给予党、团内纪律处分;是学生干部,严肃处理,据悉,国际法学院已经罢免了一位院学生会部长级干部。
团结奉献 定能渡过难关
有位伟人说过,危急时刻,正是凸现精神的时候。国际法学院在大疫关头,涌现出不少先进的班集体和个人。2000级3班、6班、8班和2001级7班用班费为同学们买防疫物品,2001级8班用优秀班集体的奖金为同学们买口罩,2001级4班干部对同学们通以情、晓以理,安定人心,基本没有外地同学离校。
学生精诚团结,老师更是无私奉献。院信息员范亚新老师说,我们院共有8位辅导员,都全心投入,每天24小时高度紧张,他们的工作应该得到肯定。
团结奉献的集体,是拥有无限潜力的集体,我们相信国际法学院一定能够平安渡过疫期。
总结反思 一切以人为本
王传丽院长不忘总结经验教训,她说,通过“非典”,我们可以看到工作上存在的漏洞,我们相互协调和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还有一定的缺陷。
王院长还说,同学们总体稳定,但还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极度恐慌,一种是毫不在乎,这两种倾向都不好。国家为防治“非典”投入巨大人力、财力、物力,学校也非常重视,不会使疫情失控。但是如果自己毫不在乎,不注意个人卫生防护和体育锻炼,就很容易沾染病源,降低免疫力。王院长说,我们很早就针对这些情况,要求教师课堂上抽出时间为大家讲解“非典”知识。
王院长说,这正是考验同学们的机会。人不可能一辈子一帆风顺,遇到一些大的风浪,不但是宝贵的人生经历,更使同学们在成长中更加坚强。
采访结束时,笔者深深感觉到,国际法学院防控非典的工作是以人为根本出发点。
幽灵仍在飘荡,战斗还要进行。本文就引用王传丽院长的话作结:--愿大家都能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