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中德高等教育合作对话工作组首次会议在我校海淀校区举行,副校长卢春龙出席会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欧洲处二级调研员胡毅、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北京代表处主任欧阳乐(Ole Engelhardt)、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欧亚非事务部主任王哲,以及中德两国高校和机构代表共同参会,围绕两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深化双边合作等议题深入交流。

(卢春龙致辞 摄影 尹建峰)
卢春龙在致辞中表示,此次会议召开于中德建交53周年之际,也正是两国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迈入第二个十年的重要时刻,是对中德高等教育交流机制创新的一次深度讨论。法大高度重视对德合作,合作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成果丰硕。学校中德法学院、中欧法学院的成功建设培养了大批法律及外语双精通人才。学校于2019年设立的德国大学中国项目办公室,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中德人文交流注入新活力。未来,学校愿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和伙伴单位的支持下,与德国高校和机构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合作,为推动两国全方位合作贡献力量。

(胡毅介绍中德教育合作背景 摄影 尹建峰)
胡毅以三个历史节点勾勒中德教育合作图景:1974年首批中国留学生赴德开启现代教育交流;2002年中德两国签署中国与西方首份学历互认协定;2024年在德中国留学生数量达到近5万人,德国来华留学生同比翻番。他提出创建机制化对话、开放合作网络、创新合作模式三大倡议,期待为全球教育合作提供参考范本。

(欧阳乐代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表示感谢 摄影 尹建峰)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主任欧阳乐(Ole Engelhardt)在致辞中对各方的邀请和参与表示感谢。他回顾了DAAD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强调其一直致力于开放、多样、平等的交流理念。回望中德合作历程,始自上世纪前半叶,在建交后更加繁荣。目前,中德高校间已有1400 个机制性合作项目,其中DAAD已资助包括中国政法大学中德法学院在内的多个重点项目。针对后疫情时代交流复苏,他呼吁双方落实中德高等教育合作对话工作组机制,共同破除交流壁垒,创造更便利的合作条件。

(王哲介绍国家留学基金委相关工作 摄影 尹建峰)
王哲介绍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在支持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德国是中国公派留学生在欧洲的重要留学目的地国,国家留学基金委与德国多所高校及机构保持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共同资助。在推动公派留学和来华留学疫情后恢复性增长方面,国家留基委将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促进双向留学,巩固深化合作伙伴关系,优化完善政策支持。

(中德高等教育合作对话工作组首次会议在我校召开 摄影 尹建峰)
会上,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德国科隆大学、巴伐利亚州对华高教中心、中国政法大学、上海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中德高校代表就各自的合作成果、面临问题及发展建议作交流发言,并对工作组未来工作机制提出意见建议。与会各方在工作机制建立及合作模式创新等方面达成共识,均表示将积极协同推进相关议题的实施开展。
此次会议对搭建中德高等教育领域常态化对话平台具有积极意义,为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务实交流创造良好契机,以期推动中德高等教育在更多领域深化合作,为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促进两国人文交流发挥积极作用。

(中德高等教育合作对话工作组首次会议在我校召开 摄影 尹建峰)
科隆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杨梅妍(Katja Yang)、巴伐利亚州对华高教中心主任邓菲力(Philipp Dengel)、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北京代表处副主任刘潇潇、汉堡应用科技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系教授米歇尔·罗特(Michael Röther)、科隆大学/北威州大学联盟中国代表处负责人邱岚、巴伐利亚州对华高教中心北京代表处负责人宋晓玮、上海理工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徐璟玮、国际学院副院长徐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张阳、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吕勇、比较法学院研究院副院长谢立斌、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唐雁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