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法大  >  正文

21世纪中国民法之展望-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通讯员 杨俊 图/摄影工作室 艾群   6-12   阅读:
T AAA

6月10日至11日,由我校民商经济法学院主办,继续教育学院、司法考试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协办的21世纪中国民法之展望-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本次研讨会旨在对民法典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促进民法典的完善,促进两岸学术研究与交流。

我校校长徐显明、终身教授江平、台湾东吴大学教授林诚二,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终身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家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教授,民法学会副会长、烟台大学校长郭明瑞教授,民法学会副会长、我校校长助理、民商经济法学院院长王卫国教授等出席了会议。出席本次大会的还有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领导,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等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代表以及各新闻媒体、法律出版社的朋友。开幕式由我校李永军教授主持。

徐显明在开幕辞中代表我校对海峡两岸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19世纪初产生了一部伟大的民法典——《拿破仑法典》,21世纪初又产生了一部伟大的法典——《德国民法典》,展望21世纪中国之民法,徐显明特别强调了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徐显明认为,当今世界上,有三大文化主流值得我们关注:第一大文化主流被称为科技文化,这种文化一定对一些社会的物质文明有所帮助,所以科技文化被弘扬的程度就是它所处于社会的物质文明得到认可的程度;第二大文化主流应当是人道主义文化,人道主义文化的本体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最终表现是人到得到最大限度的关爱,这种文化对应的一种文明应该是精神文明,所以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状态,就是要看这个社会上所有的人被尊重和被关爱;第三种文明应该是权力的文明,就是说第三种文化也被称作权力文化,权力文化一定对立着这个社会的制度文化,权力关系界定国家跟公民之间的关系,所以解决了国家的权力关系,解决人和人之间权力的关系,由此构成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就应该理解一种权力文化,中国要不要权力文化来构筑我们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全体法学家都思考的问题。

徐显明还回顾了中国民法产生至今一百多年的历史。他指出,民国30年完成的民法典尽管95%是取自法国和瑞士,但是它适应了中国当时的需要,是一种伟大的选择。他高度评价了该部民法典的四大优点:符合世界发展趋势,采用了尊崇人权的原则,选取了社会本位,保留了一部分中国优良传统。在致辞的最后,徐显明动情地说:“现在进入21世纪,我想我们自己的民族应该再创造辉煌,历史上的所有经验都应该是我们新的起步和基础,所以有这样一个好的积累,有一个好的传统,伟大的21世纪民族更伟大法典一定会产生,所以各位学者今天来参加会议,我想做这个伟大的预言是不为过的。”

江平在致辞中表示非常高兴海峡两岸的民法学者聚在一堂,共同讨论我国民法的二十一世纪发展前景、海峡两岸之间的交流。他指出,现在中国大陆民法之所以有生命力,就在于改革是它的坚强的后盾,改革是它的脊梁,只有改革我国民法才能够前进,因为民法所体现的应当是市场的规律,体现市场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法所依靠的就是市民社会这个基础,我们有了真正的市民社会,而不是被歪曲了的社会,我们依靠是一个真正的市民社会,而不是计划下面的一种社会。只要是建立在一个真正的市民社会,建立在一个真正的改革的基础上,民法才具有坚强的脊骨,民法才能够常胜的前进,民法才不至于被轻易所摧毁。江平同时希望21世纪的民法典能够真正按照中国改革开放继续进行,包括我们物权法在制定过程中能够体现改革开放的精神使我们的土地制度,担保制度能够更好的适应世界潮流,而不是倒退。

王利明对本次21世纪中国民法之展望-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了热烈的祝贺。

本次研讨会历时两天,共设六个单元,每一个单元设一位主持人、三位或四位发言人、一位或两位点评人。在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关的专家学者进行精彩的发言和点评。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海峡两岸民法学者提供了广泛和友好交流的平台。大会在大家对早日制定出《民法典》的良好祝愿中圆满结束。

关闭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