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1日晚,我校名家论坛第10讲在昌平校区举行,本次论坛由校科研处主办,社会学院协办。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以“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为题给我校师生作了精彩的演讲。副校长张保生致词欢迎并高度评价了林教授的学术造诣与大师风范,科研处处长崔永东主持了当晚的论坛。社会学院等200余名师生聆听了林教授的演讲。
林教授通过对三个困惑(即“为什么中国公民没有得过诺贝尔奖?”、“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很高,却缺乏创造力?”、“如何解决李约瑟悖论?”)的思考,认为高智商与高知识都不等于高创造,缺乏创造性人才是问题的所在,只有从检讨教育的失衡入手,才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为此,实施教育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关系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
林教授认为,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创造性实质是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创造性就越突出。
在讲座的主体部分,林教授详细介绍了创造性人才心理学研究的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创造性人才的重大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指出创造性人才是创造性思维加上创造性人格。他认为创造性思维包括“活动新颖”、“思维加想象”、“灵感的出现”、“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结合”等五个方面;创造性人格包括“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刚毅的性格”、“良好的习惯”等五个方面。在指出创造性人才在人生的各个年龄段都有表现后,林教授以大量实例强调说明创造性主要表现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期。创造性人才的出现源自于创造性的教育和学习,而创造性学习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维持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它是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题的学习。它的关键目标是在充足的时间内扩大观念的影响范围;预期和参与构成创新学习过程的概念框架,创新学习需要创造性的工作。为实现创造性的学习,林教授主张实行融合东西方两种教育的“T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重视学习策略,鼓励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明确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
论坛最后,林教授勉励法大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力争成为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拔尖人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林教授激情澎湃、幽默生动的演讲赢得了我校师生的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论坛的互动阶段,围绕创造性学习的培养与形成,林教授与我校师生进行了更加深入具体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