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于2003年10月17日-19日在北京清华大学成功举行。我校参加论坛的12名博士生带着校领导的重托,带着学生们的期望,带着政法大学的风采,圆满完成任务,凯旋而归。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重要项目,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主办,国家财政部资助。首届论坛由清华大学承办,以“启迪智慧、推进创新”为主题,旨在为全国博士生提供一个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本届论坛共有参会院校35所,入选博士生共计328人,分别参加法学、物理学、生物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共九个分论坛的活动。
我校领导非常重视这一活动,并委托研究生院负责组织选拔推荐我校博士生参加。研究生院为此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布置,经过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的组织协调,各博士点共推荐了16名博士生的16篇论文,提交至论坛组委会,经过组委会选拔,我校有12名博士生的12篇论文入选,12篇论文涉及我校的法律史、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五个学科。
为了使参加论坛的博士生能以良好的风貌和积极的心态参加论坛,研究生院于2003年10月14日下午,组织参加论坛的同学召开了动员会。党委书记石亚军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曙光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王振峰副研究员、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黄利以及参加本届论坛的各专业博士生出席会议。会议由王振峰副院长主持。 领队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曙光教授首先做了发言,他讲到,研究生院的领导对这次活动非常重视,几次通过院长办公会讨论布置推荐人选,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在组织、落实该项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各位博士生做了艰苦而紧张的准备工作,现在已到了检验成果和实力的时候了,他向参加首届全国首届博士生学术论坛的博士生提出了两点要求:首先是要要利用这一机会达到三展示,第一是展示风貌,即展示政法大学的风貌、展示研究生院的风貌、展示博士生的风貌;第二要展示水平,即展示政法大学的学术水平、学术视野和学术能力;第三是展示态度,即展示我们学习的态度、参与的态度、竞争的态度。其次是三要求:第一,要求有团队精神;第二,要有积极参与精神,做好每一次演讲,争取发言,水准要高,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来;第三,注意交流,把这次论坛当作一个交流平台,要交朋友,全力以赴,通过交流带出法大的声音,带出法大的影响。
石亚军书记在最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首先表示,领队李曙光教授的讲话很精辟,也很到位。他讲到,在一得知我校有12位博士生获得参加这次论坛的资格,就意识到本次对中国政法大学将意味着什么。他说这件事情对参加的同学们是一次光荣的经历、一个神圣的使命、一次难得的机遇。他指出这次活动无论是在教育体制、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等活动中都是一次大举措,是一次载入史册的活动,而不单纯是一次学术活动。中国政法大学是法学的最高学府,如何评价有很多指标,如果能够抓住这次机遇展示自己,不仅对本人对学校也有着很深的影响。如果参加这次论坛的学生表现出色,会让大家高度重视政法大学,会继续扩大法大的影响、提高法大的声望、地位。因此,这一炮一定要打响。石书记还指出,这次论坛对每个人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是一次提高自己的机会,是为今后的发展埋下伏笔的机会。石亚军书记对研究生院的组织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研究生院今年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做了大量的具体的工作,使我校的学科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另一件就是认真组织首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工作,使我校能够入围12名博士生、12篇论文,这在法学学科里可能是最多的学校。他最后表示,学校和研究生院将全力以赴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参加论坛的博士生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并期待大家都有上乘的表现,在清华大学刮起法大旋风!
10月16日下午,我校参加首次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的学生和领队从学校出发,前往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组委会热情接待了参加论坛的学生和领队。
■以“启迪智慧 推进创新”为主题的首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10月17日上午在清华大学主楼后厅举行了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对论坛的开幕表示祝贺,他说:“作为首届全国论坛的承办单位,我们希望清华的博士生能够向全国的同伴们虚心学习,珍惜这次宝贵的机会;希望能够促进在座的博士生乃至全国的博士生更广泛的学术交流,正如本届的主题‘启迪智慧、推进创新’所期望的那样。”
??复旦大学副校长周鲁卫在开幕式上介绍了一些高校在博士生培养方面所采取的改革措施,总结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知名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所必备的制度要求和学术氛围,他说:“不同学科的研究生面对面的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会对研究生科学研究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的互联网还无法替代这一效果……知识的增长和科学的发现,需要无拘无束的自由,应该有权思考不可思考的问题,有权谈论不可讨论的问题,有权挑战不可挑战的课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周其凤院士在讲话中提出,希望全国的其他研究生培养单位都能够申办全国的博士生学术论坛。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她指出了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对于我国高等学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出了要求。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生陈豪雅作为参会代表在开幕式上也做了发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周炳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战军、王立生等有关领导也出席了开幕式。
在开幕式后的大会专家报告中,清华大学特聘教授、瑞士技术科学院院士Gerhard Schweitzer教授、清华大学刘湘军教授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10月17日下午至10月19日,各分论坛组织分学科专题报告会、研讨会及参观等活动。
在法学分论坛为期三天的时间里,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对外经贸大学的21位博士生宣讲其提交的论文,并由高其才等著名法学家到会作精彩点评。法学分论坛组委会还为到会博士生同学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10月17日下午,法学分论坛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明理楼模拟法庭拉开帷幕,李曙光、郑成良、王晨光、王保树、马俊驹等著名法学家,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九所知名院校的33名法学博士生与会共同探讨中国法学界的热点问题。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晨光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曙光教授先后致词。郑成良教授、马俊驹教授及王保树教授分别做了题为《论程序公正的价值优先性》、《民法典制定的前沿问题》和《中国公司治理应该向外国学习什么》的三场报告。
★18日上午,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谢永江、吉林大学的宋显忠、苏州大学的上官丕亮等三位同学宣讲的论文,高其才教授和王振民副教授作了精彩点评。报告主题从WTO规则视野下的政府管制到社团自治的性质问题研究,内容丰富。参加论坛的其他学生也频频向教授和同学们提问,在报告者和听众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气氛非常热烈。
★19日上午,法学分论坛继续进行活动。我校博士生刘锐、刘东亮、王玉玮、张旭勇同学宣讲了论文,车丕显教授、崔建远教授、和章程教授对我校学生提交的论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论坛举办“如何培养世界一流的博士生”研讨会
18日下午 “首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就“如何培养世界一流的博士生”举办了一次研讨会。邀请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的有关人员,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等八所高校的有关负责人,同参与论坛的各高校带队老师及博士生代表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共同探寻改进现行的博士生培养机制。
在这次研讨会上,与会者无论是校长还是博士生都畅所欲言,气氛十分活跃。就有关博士生培养制度创新,教、学、管如何协调,以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博士生。引发了深入全面的讨论。
★博士生招生的自主权
长期以来,博士生的招生需要经过国家统一的公共课考试和各院校组织的专业课考试,导师在招贤纳士时缺少自主权。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副院长李铁虎提到,如果导师看好的在本学科领域很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公共课差一两分,专业课也差一两分,这并不能说明他的综合实力,但是却很难录取。目前的博士生招生制度下导师缺乏自主权,这样成绩在边缘地带的优秀人才很难跨入博士生的门槛。
考上博士的学生中会有一些人对导师的研究方向不满意,希望换导师确不是一件容易事。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学生处处长吴晓东谈到师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博士生和导师之间可以有1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双向选择,学生可以选择喜欢的导师,导师也可以选择欣赏的学生。这样给了教学双方充分的选择,更有利于开展研究工作。
★衡量创新的尺度
不拘一格降人才,应该如何衡量博士生的研究成果呢?只看中发表论文的数量吗?
东南大学的研究生副院长王修信谈了谈东南大学的一些做法。他说,创新成果应该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在东南大学,博士生要求至少发表3篇论文(2篇发核心期刊、1篇SCI),但是参加重大科研项目或者在学校的重要学术会议上有学术报告,都可以代替发表的论文。在衡量博士生研究成果时注重三个方面,分别是高质量的期刊、重大项目和论文创新。更看中的是研究成果的质量,博士生如果有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就可以毕业。
中国科学院即将毕业的博士生冯琳来自化学专业,从事纳米材料研究。在这一领域,数据出的快,发论文不成问题,但对某些领域,比如有机化学,学生长时间艰苦得研究,也很难获得新的实验数据,这样必然影响到论文的数量。她个人觉得,仅靠发表论文数量来卡博士生的毕业很不公平。
中科院研究生院学生处吴处长表示,从2004年起,中科院将进行自己的优秀论文评选。相信类似的优秀论文评选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原有衡量博士生研究成果的尺度。
★抬高门槛和改变方式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曙光侧重法学的角度,提出了博士生培养的制度创新。他认为每个国家培养的法学博士都是世界一流的博士,因为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比自己国家培养的法学研究人才更了解该国的法律。各个学科的差别很大,法学是一门实践科学,他认为法律教育应该是精英教育,法学院应该放弃本科教育而直接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博士生培养阶段即可根据不同需要将博士生培养成学术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
■与会教师和博士生参观航天城
在举国上下欢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之际,10月19日下午,首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的全体代表和带队老师有幸参观了神州五号飞行的监测控制枢纽棗位于北京北郊的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
代表们纷纷对论坛组委会为大家安排这样一个难得的参观活动表示感谢,认为这次参观与精彩纷呈的论坛相得益彰,使大家在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学术交流之余,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令人十分激动。不少同学还表示了投身祖国航天、国防领域的决心。
■首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于10月19日下午在清华大学主楼后厅举行了隆重的闭幕仪式。
闭幕式上,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司长李健做了题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的专题报告,通过翔实的数据和生动的图片的向与会博士们介绍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程、现状和启示。清华大学博士生李勃同学代表全体参会博士生宣读了《首届全国博士生论坛学术宣言》,表达了与会博士献身科学、献身祖国、尊重科学、杜绝虚假、锐意创新、不怕失败的共同心声,倡导全国的博士生严谨为学、诚信为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相杨代表所有参加本次论坛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博士生做了发言。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亚杰教授在发言中评价:“此次论坛取得了巨大成功,是‘全国年轻学者的空前盛会’,起到了‘推进创新,激励科学欲望’的作用”。此次论坛正值神州五号发射并回收成功的伟大日子,他号召博士生学习杨利伟同志刻苦钻研、脚踏实际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险、为国争光的精神。最后,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再兴教授做了总结讲话。
本次论坛宗旨鲜明,学术氛围浓厚;博士生精神面貌振奋,朝气蓬勃。论坛围绕“启迪智慧、推进创新”的主题,就博士生培养中的若干问题在不同层面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