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嘎的译著《帕斯捷尔纳克传》上下册。这是一部长达一千多页、共计九十七万字的厚重作品,译者为完成此书付出了六年多时间。
(王嘎译著《帕斯捷尔纳克传》)
这是俄罗斯当代诗人德米特里·贝科夫撰写的一部评传,于2006年荣获俄罗斯最重大的文学奖项“大书奖”金奖,一版再版,经久不衰。传主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是俄罗斯现代诗人,广义上的散文家。他的诗歌意象繁密,音韵优美,情感丰沛,贯穿着关于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哲思,历来深受推崇。他历经十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更是将艺术性、思想性和敏锐的社会意识熔于一炉,反映出俄罗斯知识分子在历史大变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复杂的心路历程。1958年,“因为在现代抒情诗方面的杰出成就,以及对俄罗斯古典散文传统的发扬”(诺贝尔委员会授奖词),帕斯捷尔纳克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因为当时苏联政治条件所限,被迫放弃这一奖项作为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帕斯捷尔纳克被英国思想家以赛亚·柏林誉为俄罗斯“白银时代”最后一位,也是其中最伟大的代表,具有无可动摇的正直品性和道德勇气。他对俄国人民大众和自然风貌的挚爱也格外动人。
在俄罗斯,关于帕斯捷尔纳克的研究甚至成为一门单独学科——“帕斯捷尔纳克学”(пастернаковедение)。八十年代以来,其主要作品陆续被译介到中国,对国内诗歌界“知识分子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帕斯捷尔纳克自身也成为俄罗斯现代思想史研究的典型对象。
《帕斯捷尔纳克传》打破了传记体裁所惯有的线性时间的叙事模式,在堪称宏大的构架内,再现了诗人的诗学发展之路、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内心冲突,并通过同时代人各不相同的人生遭遇、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勾画出生动鲜活的人间群像。有评论人士指出,“创作分析与诗人作为个体的分析相得益彰,使德米特里·贝科夫的著作成为传记文学中极其罕见、极为出色的现象。”
这部传记篇幅宏大,文体驳杂,几乎涉及所有文学体裁,内容则远远超出文学范畴;其中的引文十分繁密,全书所引用诗句超过三千行(按三十行一首算,相当于另外多出一本一百首的诗选),传记作者的思维也极具跳跃性,而且不带任何注解,只有若干个增添行文难度的按语。数年间,除了完成传记正文的翻译,王嘎为此书添加了一千三百多个译注,力求每句引诗均有出处,并查明准确的创作时间,相关知识背景也着力加以详解。
漫长的翻译与研究过程,一方面与作品本身的难度有关,另一方面确实也是源于译者不满于当前普遍存在的粗制滥造现象,决意怀着对文本和传主的虔敬之心,孜孜以求,精益求精。
(为完成此书,译者付出了六年多时间整理相关资料)
《帕斯捷尔纳克传》系国内首次翻译,引起了当代诗歌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著名诗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家新撰文指出,王嘎带有研究性质的翻译揭示了帕斯捷尔纳克早期诗中的诗性感受力和隐喻才能,使其“对一个诗人的‘天赋’有了新的、几乎是无穷尽的发现”。我校人文学院金雁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汪剑钊教授等也认为,王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资深翻译家和学者顾蕴璞先生以85岁高龄为《帕斯捷尔纳克传》撰写了序言,高度评价了译者“长期在轻俗念重实学的险途上锤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自主研究的学风”,认为他胸怀一种抢救人性光辉的使命感,译得十分精进,“实现了他使用语言的工具广采博收生活和思维的知识、悟性和灵感的志趣”。
此外,国内多家媒体近期内将对《帕斯捷尔纳克传》的出版进行专题报道并展开评述。
王嘎先在北大获得俄语系文学硕士学位,后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俄罗斯中亚当代社会政治发展。多年来,他以中亚五国社会转型与政治稳定为主题,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并发表在《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世界民族》等重要刊物上,除此之外,基于对俄罗斯文学及思想史的浓厚兴趣,他翻译、出版了共计150万字的译著,涉及小说、诗歌、散文、历史、文艺理论等多个领域。这些作品与王嘎老师的学术研究密不可分,或者说,它们彼此关联,决定着他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帕斯捷尔纳克传》可视为王嘎老师现阶段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