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届中法宪法论坛成功举办 摄影 卢云开)
5月17-18日,由法学院宪法学研究所主办的第八届中法宪法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宪法文化:中法交互视角”,来自中法两国的多个学术研究机构、实务部门及企业代表共襄盛会,包括法国蒙彼利埃大学、法国蔚蓝海岸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法国艾克斯政治学院、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等实务部门,以及快手、中铁建工集团等企业代表。
副校长卢春龙主持论坛开幕式。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武增,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马怀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莫纪宏,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国务院参事焦洪昌出席论坛并致辞。

(武增致辞 摄影 卢云开)
武增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宪法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国现行宪法在保持权威性、稳定性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为经济发展、人民幸福安康提供根本法治保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中法宪法文化交流与互鉴很有意义。

(马怀德致辞 摄影 卢云开)
马怀德在致辞中表示,中法宪法论坛始终秉持“平等对话、开放交流、共促法治”的宗旨,本届论坛以“宪法文化:中法交互视角”为主题,是对宪法本质的进一步追问,也是对中法两国法治发展路径的深度反思。

(莫纪宏讲话 摄影 卢云开)
莫纪宏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提出研究宪法文化能够探讨宪法对人们思维模式的影响,推动宪法的发展。希望通过论坛能够了解中法两国彼此的想法,推动中国宪法文化的研究,更好地推动宪法实施,提升宪法对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影响力。
卢春龙表示,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的一项重要品牌学术活动,中法宪法论坛自创办以来,已成为中法宪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也为推动中外法学对话、文明互鉴作出了独特贡献。
焦洪昌在致辞中表示,团结原则在宪法中具有重要意义,既包括国家的统一和团结、也包括民族、个人之间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团结,是宪法的精髓所在。在当代,如何通过宪法精神加强社会团结是一个重要命题。中法论坛的举办具有重要意义,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论坛共设置六个主题研讨单元,包括“宪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宪法价值、社会规范与文化浸润”“宪法文化、国别宪法原则与公民参与”“圆桌讨论:数字时代宪法文化的挑战、中法文化印象”“宪法文化与宪法实效”以及“中法文化交融”。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本次论坛中,中法专家学者围绕中法两国宪法文化的特征、宪法价值对宪法规范的塑造、宪法原则的识别与阐释、宪法文化与国家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宪法文化在应对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了中法两国在宪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