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晚,人文学院哲学系邀请了武汉大学邓晓芒教授来昌平校区做了题为“毒奶粉事件的文化反思”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曹万成博士主持。文兵副院长以及哲学系和其他院系部分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聆听了讲座。
演讲中,邓晓芒教授对我国目前造假成风,有毒食品泛滥危害人的健康和生命现象,从传统文化层面做了深入分析,指出这种现象不只是个法律不健全和市场经济本身的负面影响的问题,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因,是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模式的局限性的表现。邓晓芒教授主要从儒家文化入手对传统文化心理模式进行了剖析。中国传统儒家道德在中国盛行了几千年,也并没有发生今天这样全民造假的情况,为什么现在不同了呢?针对这种疑问,邓教授认为,这是传统文化心理模式和诚信机制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更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自然经济悄然解体,熟人社会已经被陌生化的普遍社会交往所取代。当这个社会中的人被抛入一个陌生人的社会,这样一种熟人道德就完全不适应了,甚至成为了反道德。因此,如果把当今毒食品泛滥等不道德的现象归之于传统道德的倾圮,于是更加卖力地鼓吹用“国学”来挽救当前的道德沦丧,这些做法无异于缘木求鱼、负薪救火。总之,目前频繁发生的制假贩假、制毒贩毒现象,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根深蒂固的基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正是传统道德文化在今天不适应发展开放了的市场经济现实的畸形表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更深入的文化启蒙和文化批判。
邓晓芒教授的演讲,在听众中引起了深刻的反响。在之后的提问时间里,同学们踊跃提问,邓教授对同学们的问题一一做了耐心的解答。讲座结束后,一些同学对主办方表示,非常希望能再次邀请邓老师来昌平做讲座。
嘉宾介绍:邓晓芒教授是我国著名学者,德国哲学古典哲学专家,以研究和翻译康德黑格尔哲学著称,亦从事美学、文化心理学、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还涉猎文学批评等领域。主要著有《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与杨祖陶合著,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冥河的摆渡者——康德〈判断力批判〉导读》、《走出美学的迷惘——中西美学思想的嬗变与美学方法论的革命》(与易中天合著)、《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灵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学的生存意境》,译有康德《实用人类学》、《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胡塞尔《经验与判断》(与张廷国合译)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在深入进行理论思辨的同时,邓教授也十分关注现实问题,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着深切人文关怀。90年代以来,他高举“新批判主义”大旗,主张继承和发扬“五四”的文化自我批判精神,继续推进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批判当前中国文化领域中的“新保守主义”倾向,在哲学界和思想界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