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上午,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课上,终身教授、人文学院院长李德顺老师为我校06级博士生讲授了“价值与文化”专题,让学子们的思维经历了一次严谨的洗炼。
李教授从对价值、文化两个范畴的深入分析切入,系统阐述了价值、文化的学术内涵及其对解读现时代一些突出的文化社会问题时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如“文明冲突论”、“轴心时代”等的提出,都与价值和文化密切相关。价值和文化问题已成为人类思想的焦点问题。
关于价值,李教授指出,价值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关系的基本内容。在经济学领域中,价值意味着人类劳动的凝结;而在哲学视野中,价值的含义是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主客体统一。主客体关系体现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实践关系,其主旨是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实现价值是要以人为尺度,以人的需要和能力为尺度的。真理与价值的区别是:真理是以客体尺度为尺度的主客体统一。李教授指出,物本身无美恶之别,但价值则因人而易。理解价值最重要的是理解主体性,离开了主体的具体条件,就离开了具体的尺度。自古以来,无视主体的多样性而追求单一普遍价值的做法,不仅对现实生活的多样性不能引导,甚至还酿成不少悲剧。对于价值论的地位,李教授谈到,价值论是哲学的重要基础,也是许多社会科学的哲学基础,它所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方法。例如谈到中国的法治建设,就必须首先明确谁是法治的真正主体,只有在民主基础上的法治,才是真正的法治而不是人治。
关于文化,李教授将其诠释为“人化”,包括对物的“人化”和对人的“人化”:人类按照自己的尺度改造自然界,是对物的“人化”;用人类的文化成果装备、塑造、提升自身,这是对人的“人化”。文化的含义可以归结为人化世界和化育自己的方式、过程和结果。简言之,广义的文化指“人的生活样式”, 首先是人生存发展的权利和责任,其次是“样式”,即文化不在于人们做什么,而在于如何做。狭义的文化是特指人的精神生活领域。
针对“文化冲突”论,李教授讲到,将多元多样的文化强加统一为一个模式,是不可取的。中华文化历来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品格和风度。目前有三股文化思潮:一为“西化”论,这主要是一种“向外看”的思路;二为“传统”论,则主要是一种“向后看”的思路;三为创新论,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张立足现实,解放思想,顺应时代要求“向前看”。此外,他还分析了当前中国有文化沙漠化的危险问题,指出不能只是消费型文化而不注重生产型文化,不能将文化仅停留在宣传层面,以宣传代替研究;要支持原创、发展创新,努力培养造就新时代我们自己的文化巨人。
李教授的精辟诠释和详尽分析,给博士学子们一种新的价值观、文化观启迪,亦为博士学子的做人、治学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李教授博大的人文情怀和精深的学术见地,赢得了博士学子们由衷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