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学者、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詹福瑞教授持《清心玉映·孙鹤书法作品集》与孙鹤教授合影
2012年12月1日上午9:30,我校人文学院教授孙鹤应邀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学津堂举行讲座,该讲座为《艺术家论坛》系列讲座之一,题为《书法与中国文化》。
孙鹤教授的这场讲座从文字演进历史与书法相结合的角度,展现了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根源和文化意义,同时也揭示了书法发展历程背后的历史动因。当日虽然天气寒冷,容纳数百人的学津堂却座无虚席,社会各界听众怀着对于书法艺术的极大热情,认真地聆听了讲座。
从中国文字产生之初开始,孙鹤教授讲述了原始汉字中所蕴含着的人类文明信息。她从甲骨文与金文中的一些典型文字讲起,在这些姿态生动的文字造型之中,中华文明产生之初人类最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精神状态得到了生动的呈现。通过对一个个文字的具体解读,这些灵动的文字向听众们展现了当时人们在耕种、狩猎、战争、日常家庭生活乃至文化教育与祭祀仪式中的种种生活片断,揭示了书法在人类文明早期即承载着的丰富意涵。
接着,孙鹤教授讲述了中国文字形态的具体演变历程,从甲骨文与金文式的大篆,到石鼓文中的典范型大篆,再到具体书写环境中逐渐由大篆发展而来的隶书,再到草书,最后发展到了楷书。在青川木牍、里耶秦简、楼兰残纸等一系列出土实物图片的佐证下,中国文字的演进历程清晰地展现在听众面前。通过揭示文字演变历程与相应历史阶段的书法作品之间的关系,书法发展的脉络变得更加丰富与立体,而这些时期的书法典范性作品之所以能够产生的历史原因也得到了生动的说明。
然后,孙鹤教授与听众们一道欣赏了王羲之的《兰亭序》,介绍完《兰亭序》的背景之后,她从用笔细节与作品中的情绪变化等方面细致地分析了这一不朽作品之所以伟大的原因。
最后,孙鹤教授引用了刘熙载《艺概》中的话,介绍了中国书法传统审美当中最被看重的品质,即“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强调了中国书法中最为传统文人所推崇的书卷品格。
讲座结束之后,在场听众纷纷围在讲台前进行提问,与孙鹤教授交流自己在书法学习与鉴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热烈的场面反映了听众们对于书法艺术的真诚向往,而这场讲座所提供的交流机会也能够促使更多的人进一步接近这门有着深厚人文意蕴的古老艺术。本讲座是由文化部与国图共同举办的活动,孙鹤老师已被邀请为全国巡讲专家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