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6日,新学期第一天下午,我校通识选修课程《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的历史责任》正式开课。在全场149名同学热情的掌声中,86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梁思礼院士在副校长张桂琳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邰丽华教授等的陪同下缓步走入阶五教室。张桂琳在课前发表致辞,致辞除对课程作简要说明外,对梁思礼院士的家世、求学经历及成就作了详细介绍,并代表法大师生对梁氏家族对祖国的卓越贡献表达了由衷的景仰。
梁思礼先生是我国导弹控制系统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航天CAD的倡导者和奠基人。课程第一讲,梁先生以《中国航天技术的回顾与展望》为题,向同学们全面讲解了航天知识与中国航天精神。
梁先生回顾了人类开发地球外层空间的历史和进展,指出航天界三大难题,并特别强调了对太空垃圾问题的关注。作为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建设者和见证人,他还从1956年中国航天的“初创的艰辛与挫折”开始全面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他强调了航天工程系统论观点及其对历次失败的反思。梁先生说,“我比较看重失败”,“失败有时往往比一、两次成功更重要。”正是航天人这种面对困难与失败的百折不挠,才有了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航天强国的巨大成就。
梁先生用毛泽东主席“人总是要有点精神”以及50多年来几代航天人的实践经验来总结中国航天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梁先生和一大批航天人把爱国主义、“发愤图强”(他特别强调了是“愤”而不是“奋”)作为一生的精神支柱,用一生艰苦奋斗的实践践行着自己的“使受尽屈辱的祖国繁荣昌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不懈的诺言,诠释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新时代载人航天精神。
报告中,梁先生还结合本人的成长经历与同学们分享了他对素质教育的思考,对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认识。报告最后,他引用英国文学家萧伯纳的名言与同学们共勉:“人生不是一枝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枝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八旬老人对祖国航天事业的赤诚情怀融在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报告里,也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报告结束,同学们起立为中国航天精神鼓掌、祝老人健康长寿。
据悉,《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的历史责任》是中国老教授协会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在高等学校开设的课程之一,课程共计12讲,由国内各领域知名老教授、老专家,以专题报告的方式,就社会上和同学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存在某些困惑的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讲座,目的是使青年了解中国国情,加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