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正式公布,我校6项成果获奖,其中卞建林教授主编的《刑事证明理论》获一等奖,樊崇义教授所著的《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研究报告》等5项成果获得二等奖。
本届评奖分设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史学、语言文学•新闻传媒学•艺术学、管理学和综合10个评选组。共有201项优秀成果获奖,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9项,二等奖160项。本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法学类特等奖空缺,共评出法学类一等奖2篇,我校有1篇;二等奖11篇,我校有3篇。我校法学类获奖成果总数居首都高校之首,突现了我校在法学学科中的优势地位。
与往年相比,我校在本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在政治学和哲学两大学科中也取得重大突破,各有1篇获奖,反映了我校哲学和政治学两大学科近年来的飞速发展,我校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实力在日益提高。而获奖的人文学院院长李德顺教授及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蔡拓教授,作为我校近年来的引进人才在此次评奖中的表现,也再次体现了“人才强校”战略在我校学科建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为我校实现多科性大学的建设目标提供了人才保障。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由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设立,是市委、市政府对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发的最高奖励。 评奖活动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人事局共同承办,自1987年开始,前3届是每3年评一次,从第4届开始改为每2年评一次,到2006年共评选了9届。
卞建林教授所著的《刑事证明理论》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我校诉讼法学研究中心)第二批重大项目《证据立法研究》课题最终成果之一。《刑事证明理论》着重围绕刑事证明概念、刑事证明理念、刑事证明原则、刑事证明主体、刑事证明对象、刑事证明责任、刑事证明标准、刑事证明手段、刑事证明程序、刑事证明方法等十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该书适应刑事诉讼法治发展和司法改革的迫切需要,同时力图澄清传统证据法学的一些模糊观念,纠正以往证据理论研究中的不足或偏向,以便为科学的刑事证据立法提供理论证据,建立新的刑事证明理论体系。
附:中国政法大学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名单
一等奖 《刑事证明理论》 专著 卞建林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年4月 法学
二等奖 《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实践》 论文 蔡 拓 《中国社会科学》 2004年第1期 政治学
二等奖 《新价值论》 专著 李德顺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8月 哲学
二等奖 《法律交易论》 论文 米 健 《中国法学》 2004年第2期 法学
二等奖 《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研究报告》 专著 樊崇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年7月 法学
二等奖 《股东出资形式法律制度研究》 专著 薄燕娜 法律出版社 2005年8月 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