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晚,名家论坛第15讲在我校学院路校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著名中青年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何家弘教授以“司法证明的科学化”为题给法大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讲。我校副校长兼证据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保生教授出席论坛。我校证据科学研究院等学院师生200余人聆听了何教授的演讲。论坛由科研处处长崔永东教授主持。
在论坛开始之前,张保生副校长回忆了与何教授的同学情与师生缘,认为最新的证据法理念就是何教授最先引入国内的,并高度评价了何教授是一位“可以在中外学术平台上自由行走的学者”。崔永东教授则介绍了何教授的学术履历,认为何教授既有精深的学术素养,也具有文人的情怀,可以徜徉在法学与文学之间、理性与感性之间,使其学术风格更为独特。
当晚何教授的报告共分为三部分:一、司法证明的难题;二、司法证明科学化的进程;三、司法证明科学化的实现。
关于“司法证明的难题”,何教授从佘祥林涉嫌杀妻案与辛普森涉嫌杀妻案两个案件的分析评论入手,指出因为司法证明中认识活动的逆向性与司法证明中认识结果的模糊性,人类对证据的发现和认定将根据价值观念和诉讼制度的不同而出现巨大的差异,进而导致司法证明难题的出现。
关于“司法证明科学化的进程”,何教授认为人类的司法证明活动发生了两次历史性转变:即从以“神证”为主的证明方法向以“人证”为主的证明方法的转变和从以“人证”为主的证明方法向以“物证”或科学证据为主的证明方法的转变。何教授还通过自己参加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节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外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司法证明方法,说明人类的司法证明活动是逐步由野蛮走向科学的。
关于“司法证明科学化的实现”,何教授围绕在司法证明中充分发挥各种科学技术的作用,在司法证明中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司法证明中提高询问、讯问等人证调查方法的科技含量,在司法证明中掌握同一认定的方法和技术等问题,介绍了同一认定的方法、概念、客体与科学基础(特征组合的特定性、特征的稳定性、特征的反映性)等,论证了同一认定的结论具有科学性。
最后,何教授勉励大家重视科学证据,发展证据科学,树立科学的司法证明观。
在论坛的互动阶段,围绕对科学证据的看法、中美两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差异与警察陷阱在司法中的运用等问题,何教授和在座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论坛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据悉,名家论坛第14讲、第15讲由校科研处主办,证据科学研究院协办。本场论坛既是我校名家论坛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证据科学研究院组织的证据科学论坛月的一部分。
相关链接: 名家论坛第16讲:倪世雄教授主讲“和谐世界与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