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法大  >  正文

评建创优工作检查之二:徐显明校长率专家组检查人文学院和社会学院评建创优工作

来源:校评建创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肖宝兴   1-11   阅读:
T AAA

1月10日上午,校长、校评建创优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徐显明教授亲率专家组对人文学院和社会学院的评建创优工作进行全面、深入地检查。副校长、校评建创优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张桂琳,副校长张柳华、副校长高浣月、校本科教学评估评建专家组专家李树忠、费安玲参加检查,校评建创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陪同检查。

在听取人文学院、社会学院主要负责人所作的评建创优工作汇报后,徐显明校长作了重要讲话,对教学院部的评建创优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他指出,这次检查预示着我校的评建创优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要求学校各院部在评建创优工作的新阶段和今后的时间里,要加强对办学理念的深入思考,加深对办学特色的准确理解,加大对有限时间的极限把握,切实发挥时间的最大效用。

关于办学理念。他强调教学院部一定要加强对办学理念的思考。他认为,高等学校不管有多少个中心工作,教学工作都必须是排在第一位的中心工作,而且永远不会动摇。教学的全部工作要回答两个问题:①培养什么人;②怎样培养这样的人。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虽然简短的几句话就可以表述,但这样简短的几句话则直接反映了学院领导班子的办院意识。

他强调,到底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是办学的一个根本的问题。政法大学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则是我校办学理念中最高端的设计。他认为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法大学生存在什么样的共性:即我校的校训很好的体现了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特点。

厚德:表示要关心社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个人之德。我校培养的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强烈的公众之德。具体的说,我校的各专业的学生都要,也都可以为政治进步(政治学类专业)、法制昌明(法学专业)、经济发展(经济、商务、工商管理等专业)、社会和谐(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文化繁荣(哲学、中文、新闻、外语等专业)作出贡献。

明法:主体专业明法,其他专业也要和法学结合起来,实现明法的目标。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深厚的民主法治意识,这应该是法大学生的特有情怀。

格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我校一以贯之的一项优良校风。

致公:这个“公”是最广义的公,即培养在各个领域都能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

他要求各个院部都要思考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么一个根本的问题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思考各自在政法大学人才培养里作了什么努力和可以作出哪些贡献。并特别注意政法大学的人才培养要以校训内涵为统领、体现出法大学生的特质。总之,“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八字校训一定要对应到我们的人才培养特色中。

他对大学培养的人才进行了创造性的分类:第一层次,领袖型人才;第二层次,杰出人才;第三层次,优秀人才;第四层次,专业人才。他号召全校教师共同努力,把我校办成领袖型大学,把学生培养成领袖型人才。

关于特色。他强调各院部一定要加深对办学特色的准确理解。

他认为,特色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次的是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特色;第二层次才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色项目。

他特别强调了特色在创建一流大学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特色简单地说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而且特色就是竞争力,我特故我强。一所大学,不论学校类型如何,若没有特色,肯定不是优秀的大学。而有特色的大学就有可能成为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与大学特色密不可分。一个大学到底有没有特色,最终关键的是要看你的人才培养有没有特色。他强调,我校是不同于综合性大学的特色大学,我们争取得不是全能冠军,而是单项冠军。我们法学专业的多个二级学科在全国是最高水平,非法学专业也要在几个领域和几个学科居于全国最高水平。这是我们一个大学的存在价值。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等世界一流大学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他强调,我校在特色这个问题上,要有特色项目,但最终要立足于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特色。各院部在特色凝练上,一定要准确理解、统一认识,深度把握、生动表述,以校训为统领,上升到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工作上来思考。

他还对各单位对评建创优工作的重视程度进行了分级,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分,根据各单位存在的问题对不同单位进行了分类,进一步强调了评建创优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解决问题的迫切性和评建创优工作纪律。

关于时间进度。他特别强调了评建创优工作的紧迫性。他指出,我校评建创优工作优秀目标是既定的,明示的目标要通过无限的努力来实现。他要求大家牢固树立紧迫感,牢牢把握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做无限的事情,切实发挥时间的最大效用。

关闭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