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2006年4月我校认真组织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的申报工作,我校广大教学科研人员怀着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城市建设的热情,积极踊跃申报。日前评审结果已经揭晓,我校共有13项获得批准立项,比“十五”计划首年的立项总数增长2倍,取得了可喜成绩。
其中,石亚军教授主持的《北京市民人文与科学素质现状调查研究》、卞建林教授主持的《现代司法理念研究》、张苏彤教授主持的《法务会计的诉讼支持研究——以北京司法实践为切入点》、李曙光教授主持的《破产欺诈法律规制研究》、崔永东教授主持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候廷智教授主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济基础研究》、李程伟副教授主持的《北京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应星教授主持的《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的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研究》、刘红婴教授主持的《北京世界遗产的法律保护综合机制研究》获得规划项目资助;崔蕴华副教授主持的《北京说唱文学研究》、宫睿博士主持的《康德的想象力理论》获得青年项目资助;程美东教授主持的《北京市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孙颖副教授主持的《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研究》获得自选项目资助。
回顾“十五”期间,我校共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项。其中2001年,作为“十五”规划的第一年,我校仅有4项立项,而且全部是法学学科项目。2002年、2004年我校又申请到4项滚动项目,2005年申请到2项基地项目,其中5项是法学学科项目,1项是政治学学科项目。
本次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我校共申报71项,申报学科涵盖全部十个学科,其中在七个学科中均有立项。其中法学学科申报34项,获得5项;科社•党建•政治学学科申报11项,获得2项;经济•管理学科申报9项,获得1项;哲学学科申报5项,获得2项;社会学学科申报3项,获得1项;综合学科申报3项,获得1项;文学•艺术学科申报2项,获得1项。另外我校还申报了4项教育学、历史学、城市学学科的项目。法学学科仍然是我校的优势学科,哲学学科以40%的立项率,说明了我校在建设“多学科”目标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是根据北京市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而设立的,重点支持地域特色明显、瞄准学科前沿、实行开放性研究的基础学科与应用理论课题。“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增加立项数量,加大投资力度,立项总数预计在800项左右,其中2006年确立400项左右,以后每年增加100项左右。科研处将努力做好立项项目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并在今后的四年中为我校教学科研人员申报项目提供优质服务,从而充分调动广大教学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校在繁荣发展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中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