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同学们:
今天是教师节设立以来,第二十个我们自己的节日。借这个机会,我代表学校、代表校党委、石书记及在主席台就座的各位领导,向各位老师表达最亲切的问候!我们学校52年中,付出心血最多的是教师。一所大学,立校之基是教师。发展之源在教师,学校的品位在教师,学校的水平体现于教师。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向老师们表示感谢。
在过去不到100年的历史当中,中国的教育日历里曾经有四个不同的教师节。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有几位著名的教育家,主张应当设立教师节。他们建议把6月6日作为教师节。但是,由于这个声音来自于民间,没有引起国民政府的重视。但是,在北京和上海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提议推动了政府对这个问题的讨论。1939年,国民政府第一次以官方的名义确定了法定教师节。定在孔子的诞生日,即8月27日。孔子从出生到今年,大概正好2555年。国民政府以孔子的诞生日作为教师节,目的在于弘扬孔圣所倡导的尊师重教传统。这是官方的第一个教师节。但非常可惜,由于处于抗战期间,学校都被迫内迁,谁也没有心思去过教师节。校之难保,师之何尊?所以国民政府的教师节是一个有名无实的教师节。第三个教师节是195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讨而确定的,把5月1日国际劳动节作为教师节。这个节日虽然有全国性意义并可使大家得以休息,但由于和劳动节在一起庆祝,教师节的意义实际被冲淡甚至无人能知了。1984年,教育界一些相当著名的专家,鉴于“科教兴国”战略已经初步形成的国情,以及在文革期间,教师的人格被严重践踏的教训,提议应该有一个新的教师节。请大家记住中科院的院士王梓坤,他是第一个提出要在新的时间设立教师节的人。他的创意后来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陶大镛院士以及社会学家钟敬文,史学家启功等的支持。由他们联名于1984年底形成提议。在1985年1月份,也就是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专家们的提议变为了人大常委会的决议。该决定明示,从1985年开始每年9月10日庆祝教师节。就这样,教师节就变成了法定节日。迄今为止,我国以职业作为节日的共有三个,即护士节、记者节、教师节,在迎来教师节20周年的时候,我们共同回顾教师节的历史,于今天有着特别的意义。
大家都说“科教兴国”,那么谁兴科教?“三国战略”中“科教兴国”是基础性战略,其后又有“依法治国”方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由此,我又有两问。依法治国,谁来治法?人才强国,谁强人才?这三个问题最后的答案我想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我们的教师。教师兴,科教才能兴。教师兴,国家才能兴。依法治国,我想这一战略对我们政法大学的教师有特殊的意义。依法治国,谁治法律,我想就是我们的法律教师。我们是为法治国家提供主体条件的人,我们教出来得学生,就是未来法治国家的主力军。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是法学教育,法学教师兴才有法治国家兴。人才强国,谁强人才?还是来源于我们的教师。最好的人才,他们首先应该成为教师,最好的人才才能培养出更好的人才。这就是三国战略中,我们教师所处的地位。我想表达得一个思想是,在三国战略实施过程中,北大、清华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方面,可能要做比我们更大的贡献,但在依法治国战略中,政法大学应做比任何大学都大的贡献,这就是法大不同于其他大学得独特使命所在。我们今天的表彰活动主要是对老师们一年以来教书育人及科研成果的检阅。52年来,除了中间一段时间的中断,我们其他任何时候的成绩,又何尝不是取决于我们教师的努力?近几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发生在我们教师身上的变化,对外无一不展示着学校的变化。我们教师的数量已经从三年前的430人,发展到今天的700人,队伍的规模接近翻番了。三年前的教师队伍中,只有43人有博士学位,而到今年,拥有博士学位的近200人,在职攻读的有近百人,教师的素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获奖成果、科研项目,都有历史性突破,表明我们的学术水平也在大幅度提高。和以前的所有指标比较,就会发现,我们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深层次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性的。法学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一共是91项。我们拿到11项,这是北大加人大,再加上清华,三个学校的总和。司法部面向全国的招标课题是81项,我们政法大学拿来整整10项。这个数量是北大加人大,加社科院的总和。上半年有两个数字,是我们许多老师都激动不已的。一个就是在全国影响很大的民间大学排名,即网大排名,虽然官方和大学校长们对此都不做评价,但在内心都在关注名次的变化。2001年,我们排在140多位。这是对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排名。并不区分综合性大学和单一性的大学。我们是在和北大、清华这样的综合性的大学作对比。但是我们发现,在02年,我们的排名就向前提升了20多位。去年,我们被排在第98位。今年发布的信息,我们被排在了84位。三年的时间,我们的位次向前移了60位,这是指的综合实力。第二个数字是《中国青年报》在七月份对所有的大学进行了两类排名。一类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排名,一类是人文社科研究能力的排名。科技创新能力我们与之无缘,因为,我们迄今为止,还没有工科、理科,或者技术类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实力,请大家注意,只是讲的科研实力。我们学校以前是在60位以外,和我们难分上下的是西南政法大学。今年,我们的位次提到了26位,而西南政法大学还是在60位以外。司法部原属的几所兄弟院校,华东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都排在110名以外。中南与财大合并后的排名也在我们之后。从这些数字上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学校在发生着巨变,而这些变化的根据和内因在哪儿呢?在我们的老师,你们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已经开始把学术追求作为重要使命。所以,我们有一千个理由来感谢我们的老师。02年的教师节上,我发表了一个演讲,主旨是谈我们政法大学应该坚持的几个基本的办学理念。03年的教师节上,我发表了一个演讲,讲什么是学科,我们如何建设学科,目的是让大家形成共识,一起来抓学校的龙头工作。在今天的教师节上,这个有着非同寻常意义的教师节上,我还想发表一个和教师有关的演讲,其主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教师为本位”。以下,我想把我的想法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本位这个概念许多学科都在运用,不是那一学科所独有的。这个概念最早见之于经济学。当经济学讲金本位时,就是说,社会的所有商品的价值以黄金进行换算。当然,黄金不可能自由流通,它不过是货币的换算单位,这个理论就是经济学上的金本位理论。这个本位的含义是指事物的尺度与标准。我读到鲁迅先生在1918年写的一篇文章,该文是新文化运动开始以后创作的,是批判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力作,题目为《我们应当以儿子为本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在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上,总是以父亲为本位,儿子的意义就在于延续他的父亲,儿子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父亲。所以,鲁迅先生提出我们要倡导一种新文化,把这种本位颠倒过来,要以儿子为本位。老子为了谁而存在?应该是为了儿子而存在。老子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为了儿子的个性的发展。为儿子的自主、自立准备条件。大家看,这个意义上的本位,是谁为了谁。一个是目的,一个是手段。谁为了谁的这种本位,就是关系意义上的本位。在这个意义上,本位应理解为一种目的或目标。这是我们见到的第二种本位。
第三种本位。我们在研究西方社会史的时候会发现,尤其宗教史会告诉我们,以人为本位是相对于以神为本位而言的。在文艺复兴之前,人与神的关系,人不过是神统治的客体,神才是主体。而人被客体化的时候,是不能以人为本位的。所以,文艺复兴做的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恢复了人的主体性。在哲学界中称作,“上帝死了,人活了。”人的主体性的恢复就是以人为本。目前,以人为本作为一种哲学、政治发展到今天还在被人们倡导着。这个本位的含义是主体性的含义。
我们法学也在研究本位。这大概是第四种意义上的本位。我在十多年前写的一本书即《公民权利义务通论》中论述了权利本位。权利本位是中国法理学上一直有争议的一个观点。这个争论起之于吉林大学。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吉林大学法理学与宪法学的研究生就在进行权利本位还是义务本位的论争,师生中的多数认为法学应是权利之学,因之多数人是权利本位的主张者。但是他们的观点相同但论据又有不同。多数人是从关系的角度来谈的。他们认为,权利义务如果是一对矛盾的话,他们的对立统一就决定着有一个矛盾的主要方面。他们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始终是权利。这就是他们的权利本位观点。他们是用哲学的矛盾论的观点来论证它。我的论证和他们恰恰不一样。我已经注意到了,如果矛盾的双方存在的话,那么这个始终存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存在的。如果矛盾着的一方始终是主要的方面的话,那么,这个矛盾就是僵化的,不变的,这个矛盾也就不再辩证的了。而如果承认矛盾的次要方面随时可能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话,那就意味着权利本位是在不确定的状态之中。因为当义务成为主要方面时,本位随之而应变为义务本位。所以,我最后的理解,也是法理学界后来大多数人都接受的共识,就是从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理解。当一个社会设定的制度,要求公民全部服从国家的时候,这时候就是国家权利本位,亦即公权力本位,也就是“POWER”本位。这时候对公民来讲,全部是服从。对他来说,就是义务本位。如果把这个关系颠倒过来,国家是为公民而存在的,国家权力最终是以公民的权利为价值追求的,国家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权利。这个时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权利本位。这种本位是制约国家的一种理论,是制约国家价值的本位。这种本位是两个主体之间谁为谁的根据的理论,是用来进行制度建设的本位。这种本位就是第五种含义的本位。
在地理学上,也有本位的概念。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这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应该找一个大地的原点,这个原点被设定在西安。西安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国的中心。找出这个原点来,才能用几何、微积分算出一系列的地理上的数据来。这个原点就是距离上的本位。这是第六种意义上的本位,其价值在于寻找逻辑起点。
我们现在讲以人为本、进行制度设计时的本位,是一个多含义、多价值的概念。这就需要我们分析,当一个政府谈以人为本时,当一个企业谈以人为本时,它和一所大学谈以人为本有什么不同?我想这个问题,我们在座的领导者、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同学都应该思考。大学既不同于政府,也不同于企业,但我们都要以人为本。政府以人为本的特点在于,要以所有的人为本,任何人都不在本之外。哪怕这个人是社会的累赘,哪怕是一个身体有障碍的人,哪怕是反对社会的人,哪怕是一个罪犯。以人为本的体现就在于,要保障所有人的所有权利的最后实现。政府的以人为本是没有例外的,这是我们执政时应该坚持的一个出发点,在法律上就表现为以公民为本。企业的以人为本肯定和政府不同。企业最重视的人就是最能给他带来利益的人,最能创造商业价值的人。谁最能创造价值,谁就是其所本。不能创造价值和利润的,企业可能要解雇他,要使之失业。大学里边呢?我们要尽可能地做到以人人为本。但是毕竟大学的资源有限。救济穷人和失业的人不是大学的责任。然而我们又一定不会以最能创造利润的人为本。相反,一些大学,特别是一些高水平大学,研究型大学,往往以耗费学校资源最多的人为本。这个人是什么人,是能把资源转化为科研成果的人。所以,对这个大学资源耗费最多的人,很有可能是这所大学最有价值的人。这就是大学和政府,大学和企业在以人为本上的区别。
那么大学应该以什么人为本,这就要看大学所肩负的使命是什么?我们都知道,大学至少肩负三个使命。最早的大学只是以培养人,培养一些精英职业所需要的人为使命的。大学的第一个使命就是培养人,这个使命从大学开始出现,900多年一直没有变。大学的第二个使命,就是洪堡精神所倡导的,大学意义不仅要育人,还要秉持探索真理,追求学术的使命。过去大学的科研只是贵族的一种精神活动,现在应将其转化为同类人的共同活动。所以科研就变成了大学的中心。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学对大学的使命有了新的发展。它把一个大学和社区的建设结合在了一起。大学必需要为社会服务。所以在斯坦福到伯克利长达100公里的范围内,产生了硅谷,产生了美国最重要的生产力中心。这就是美国大学为社会提供的服务。培养人、科学研究、为社会提供服务,就是现在大学最基本的三大使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们发现我们的世界并不太平,非传统安全因素在影响着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那么非传统的因素产生在哪里?上个世纪就有人预测了,亨廷顿认为,未来的战争来自于文化和文化上的冲突。这就是著名的文明冲论。文化和文化的冲突怎样消除,一个新的功能赋予了大学,就是要通过交流,来使不同文化形成互溶。大学是能够把不同的文化融在一起进行交流的最好的平台。所以,培养人、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进行文化上的交流,就是大学的四大功能。大学既然是以这个为基本功能的,那么能够承担这个功能的人是谁?答案是谁,就要以谁为本。这个结论应当是相当清楚的,就应当是教师。所以,大学以教师为本。这是大学功能的必然要求。
我们还知道一所大学的生命力在于他的创新能力,对于自然科学来讲,最高的创新在于发现一种新的知识。对于工科和技术类学科来讲,最好的创新是发明一种新的方法。对我们人文社会科学来讲,最好的创新是一种新思想、新理论的产生。大家看,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新理论,来自于谁的创造?只有一个回答,教师。所以大学以教师为本是大学生命力旺盛的标志。
第三个方面,大学有一系列的价值观。当我们分析大学的时候,可以发现,每一所大学的历史其实都是一部专门的文化史。但是文化的终极在哪里?张岱年先生说,文化的本质就在其所沉淀的那一份价值。所以,每一所大学都有核心的价值观。那么处在大学最中心的价值观是什么?我们发现一组组的价值总是存依在一块,又相互处于矛盾当中的。比如,第一组,每一所大学都有它的正义追求,但每一所大学都是由人构成的,人的第一原则就是物质利益原则。利益和正义就会发生冲突,那么这个大学是以利益为重呢?还是以引导社会追求正义为重?大学是社会的良心所在,大学如果不以正义为重,而以利益为重,那么这所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就变异了。第二组,自由和秩序。政府追求的一种比较高的价值,在于维持一种和谐的秩序。但是,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在自由。当自由和秩序发生冲突,需要调处的时候,哪一个是更重要的价值?还是自由。所以,学术自由是每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每一所大学的灵魂都在学术自由上。这组矛盾怎么消除,就要看你这所大学作怎样的选择。在世界高教史上,一般来说,学术水平越低的大学越是侧重于对统一性和秩序的追求,而学术水准越高的大学,越是更加珍视自由的价值。第三组,公平与效率。政府在设计社会产品第一次分配的时候,注重的是效率,但任何政府都不能忘记,它还应该用二次分配的方式弥补公平。所以,效率与公平,应该是政府所坚持的价值目标。大学里边,公平和效率也处在矛盾之中。当大学有限的资源要分配于学科的时候,我们要进行选择,是平均地分给每一个人呢?还是坚持效率优先?大学里边,每一个人所做的贡献,是因人而异的。有一个现象,有人表述为“二八”现象,大学里边,百分之八十的贡献是由百分之二十的人作出的。所以,当你将资源平均地分给每一个人的时候,那创造学术的百分之二十的人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极大的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没有了,那百分之八十的贡献也就丧失了。大学里边经常出现公平与效率的冲突,这尤其表现在各个学科上。学科建设历来实行扶强不扶弱,锦上添花是常理,而雪中送炭只能偶然为之。
大学里边不同的价值观,我们一定要找到最核心的部分。请大家思考,能够坚持核心价值观的人是谁?我的回答,首先是我们的教师。所以,无论从哪个理由、哪个根据上,大学都必需以教师为本位。我得出这个结论并不是说,我们大学的其他人没有价值。相反,其他人的价值,就在于保证核心价值的实现。我在大学校长论坛上说过,大学仅有创新还不够,尤其是那些体现民族精神,被誉为民族灵魂的大学,它更应该坚持一种守成的能力。创新和守成结合起来,才是一所大学的综合能力。守成是什么?就是守护这所大学的传统,就是守护这所大学已经形成的制度。在大学精神的守护过程中,谁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呢?我想是我们的管理人员。在北京大学的历史上,做校长时间最长的是蒋梦麟。他在去世之前,曾经分析过自己,我到底对北京大学做了些什么?他有这样一段话:对于北京大学贡献最大的,要数蔡元培先生和胡适之先生。因为蔡元培先生拯救了北京大学。蔡元培先生在1916年到北京大学任校长的时候,北京大学是乌烟瘴气。他当时用了两句话,一是思想自由。我们的老师要思考,蔡元培先生为什么要用思想自由,而不用学术自由?第二句话是,兼容并包。北京大学是从死气沉沉中一跃而起。所以当时欧洲有评价,中国没有一流的大学,但是已经有了一流的大学校长。然后是胡适先生,胡适先生把中国的北京大学带到了世界上,使北大成为中国大学对外的代表。所以蒋梦麟讲,我和这两位先生比起来,他们才是北京大学的功臣,而我只不过是北京大学的一条“功狗”。我对他的这句话反复咀嚼,觉得它的意味是非常深长的。狗最伟大、最令人敬佩的品格就是对主人的忠诚,就是它的守护能力。由此,我又想到,冯友兰先生在清华做教授时有一段议论,他说做清华的教授是很舒服的,象神仙一样。神仙是什么呢?神仙是要云游四方的。后来这句话也被陈寅恪教授所应证了,坚决不在北京做教授,要到南方去。最后选择了中山大学,当然一开始是在岭南大学。教授是要云游四方的,教授个人的个性、学术在学校可能有积淀,但是他们也有可能随时要把它们带走。做教授就象做神仙一样。冯友兰先生又讲,清华大学的学生象老虎。这句话预示着什么?老虎迟早是要下山,学生是要离开学校的,将勇猛带到四面八方。然后,他又讲了一句话,清华的工作人员,从校长开始,都像狗。这句话绝对不是骂人的话,它是说,清华的工作人员从校长到处长,到一般工作人员,都在守护着清华的传统。所以,狗守护、忠诚的品格是最高尚的。守护我们大学的传统这股力量来自于哪里?我想来自于我们的管理人员。一个大学的优良的传统形成了,它很有可能受到外部很多力量的干扰。守护大学的传统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在我们的工作人员的身上。他们因为接受了大学的理念而留在学府里,他们的价值观与教师如出一辙,他们的职业是做制度的守护神。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障我们核心价值实现的价值就体现在我们工作人员的身上。所以,一所大学是一个有着既定的、共同的目标,而有无数的、分工不同的人,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着相同的价值而结成的共同体。这就是大学价值带给我们的思考,这就是大学的以人为本的价值根据。
所以,以人为本除了思想上的思考外,最后必然转化为一个大学的制度。这个大学的制度要体现在三类人的和谐上。第一类人就是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教师在这个大学里边一定要有充分的尊严感。我们的工作人员尊敬教师,要把尊师变成自觉的职业道德的一部分。不尊重教师的工作人员,就不是好的工作人员。第二部分,是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要对这所大学有充分的自豪感。这个自豪感就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所大学,就是因为大学里有我所仰慕的老师,我在这所大学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然后,我带着这个自豪又可以走向四面八方。终生都为这所大学感到自豪。第三部分,我们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使他们有充分的成就感。要使教师和学生知道这所大学好多制度都是经过他们的手而形成的,而他们的价值追求又与大学精神是非悖的,他们对传统的守护,就是对教师学术自由与学术尊严的守护。所以,教师的尊严感,学生的自豪感,工作人员的成就感,三者和谐地融合到一起,由此而形成的制度,就是有利于教师创新,有利于工作人员对校统的守护和有利于学生成才成器的制度,而这些制度的逻辑起点、价值标准、利益根据、最终目的都应建立在教师本位的基础之上,由此,大学的精神才能养成,大学的理念才能被弘扬,大学的价值才能被实现,大学的目标才会有支撑。
以上所言,既有本位的价值观,也有本位的制度观,还有本位的关系观。不当之处,敬希师生员工批评。
最后,借节日之机,再次向全体教师致贺,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