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军都时评  >  正文

把德育做成科学事业、人文事业和艺术事业[石亚军]

来源:校党委书记 石亚军 教授   9-14   阅读:
T AAA

把德育做成科学事业、人文事业和艺术事业

石亚军

中央16号文件强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在突出实效。一项工作最终做成怎样的效果,与初始时我们对这项工作作怎样的定位有关。德育的根本魅力,俨然在于它的真理性、益人性和审美性,创造德育的实效,就要把德育当作科学事业、人文事业、艺术事业,实施科学德育、人文德育、艺术德育,由此勾画新的思路,营建新的措施,行用新的方法。

一、使德育成为求真务实的科学事业

把德育当作一项科学事业,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使命决定的。大学教育不仅要通过科学的专业培养,造就大学生适应社会分工需要的职业本领,更要通过科学的德育工作,塑造大学生适应社会合作要求的人格本领,使之成长为和谐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接班人。因此,在高等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决不亚于学科进取、教学改革、科研发展、管理优化和校园建设的重要工作。

德育是求真务实的科学事业,正如是科学就有能力把客观对象的原本面貌变为人们头脑的知识形态一样,德育求真务实的科学性应该体现为既能生动反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真理性,又能能动展现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说服力。其真理性的意义在于,使大学生能够客观地、准确地、能动地认识到正确的政治信仰、高尚的伦理情操、规范的行为规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立在历史、现实、未来相联系之上的逻辑结论;其说服力的意义在于,使大学生能够正确把握社会持续发展的规律和自身人格健康成长的规律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深刻理解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自觉地恪守和呵护。凸现德育的科学性,就要致力于加强科学的德育理论体系和科学的德育教育体系的建设。

德育作为科学事业首先应该是科学的理论事业,目的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理想引导人,用高尚的伦理完善人,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政治思想素质。建设德育的科学理论体系,就要致力于将德育涉及的根本的、原则的、全局的、长远的问题,变为大学生能够理解,善于把握的思想体系,用客观的事实,充分的理由,严密的逻辑和深刻的学理科学论证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发展客观规律概括的历史和时代意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必然趋势指导的历史和时代意义,大学生未来肩负的社会重任以及符合这种角色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使大学生在思想上构筑科学的政治意识系统和道德意识系统,确立起将人生意义、社会规律、国家命运高度结合的精神境界。

德育作为科学事业还应该是科学的教育事业,这一事业具有强劲的沟通力、打动力、影响力,善于把言之有理的科学理论体系应用于言之有效的科学教育观念、体制、模式之中,实现书本上的理论学说向大学生的思想认识的转化。建设德育的科学教育体系,要遵循教育规律,深化德育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构建科学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将授业、传道、解惑相结合,定论和讨论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国内和国际相结合,理论学习和社会考察相结合,严谨性和生动性相结合,成本和效益相结合,使德育成为大学生由衷欢迎,喜闻乐见的重要教育内容。

用科学的态度做好德育工作是把德育当作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所谓科学态度,就是要用深厚的学术研究升华德育,用炙烈的职业热情投入德育,用高度的教育责任胜任德育。

学术是德育的金牌资质,是德育全部科学性的主干根基,没有学术,就没有德育理论的真理性,没有德育教育的说服力。建设学术德育,就要使德育走学科发展的道路,通过打造学科平台,形成德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轨道,通过凝练学科方向,夯实德育内涵的理论底蕴,通过汇聚学科队伍,造就德育创新和发展的稳定力量,从而保证德育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职业是德育的岗位认证,是德育科学性的户籍所在,不把德育作为高尚的职业,就会降低德育的重要性,降低德育的公信度。建设职业德育,就要高度重视德育的地位,尊重德育工作者的贡献,在行政管理、学术管理中,创造充盈的政策空间,配置充分的教育资源,通过合理的管理规则广泛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具有应有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责任是德育的社会保障,是德育科学性的防护堤坝,缺乏对德育工作的高度责任,就会懈怠甚至贻害德育事业。建设责任德育,就要确立全员德育的意识,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不论是教师,还是职员,都应该对德育负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都要根据特定岗位的特点,承担特定的德育任务,发挥德育作用,形成全员参与、全职司责、全域渗透、全程贯通的格局,全面增强德育事业的育人功效。

二、使德育成为以人为本的人文事业

把德育当作一项人文事业,是德育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德育无论作为一种学科还是作为一种工作,基本职责都是为了关心人、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它致力于使人认同并融入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文化圈层,使个人接受并切入群体关系和集体模式,提高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增强自身的现实社会性,由此获得在社会关系中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资源和机会。德育的大学效应,就在于使大学生在这种认同、接受、提高过程中逐步成为政治坚定、思想先进、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才。在高等学校,德育因此成为所有具体学科专业教育都必须,但又都无法取代的重要教育构成。

德育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事业,德育以人为本的人文性鲜明的体现为德育工作要服从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服务于人才健康成长的需要,具体而言,其一,德育工作的着眼点应该是真正解决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发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其二,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是在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沟通、情感交流、心理互动中增强感召力和影响力。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伦理道德教育如果没有人文属性作支撑,就没有鲜活和旺盛的生命力,一种理论讲述的意思和道理不论有多好、多正确,如果让人感到与自己毫无关联或关系不大,就不会产生实际的教育意义。因此,增强德育工作的人文性,就要紧紧围绕大学生的主体需要和作用,努力实现德育的人文关怀和人际互动。

德育作为人文事业首先是人文关怀的工作,对大学生实质性的人文关怀是对他们人生最根本利益的关怀,这一最根本的利益就是他们毕身奋斗的正确道路和成功发展。德育要从有为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出发,致力于将党的纲领、国家的意志、社会的规范的要求与大学生追求有意义的人生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正确的方向激励人,以极大的动力促进人,以成功的经验适调人。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乐于接受事物的多样性并从其中进行主题选择,然后对既定选择赋予执著追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和追求。体现德育的人文关怀,就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完善他们主体意识和行为的角度,帮助他们巩固正确认识中的自信,解决思想探求中的困惑,实现正确的选择和追求,使他们从中清晰地、自觉地、迫切地意识到德育的内容对于实现自身的理想和追求有着多么重要和特殊的作用。这样的人文德育,拉近了大学生远大理想与现实需要之间的距离,必然为他们由衷接受和欢迎。

德育作为人文事业还是人际互动的工作,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通过引导与启发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把握作用,获取德育的扎实效果。政治意识的确立和认识问题的解决,常常与思想、情感和心理因素相关联,大学生是带着不同的生活历境、家庭育境和社会环境的烙印进入大学的,不同的经历赋予他们不同的精神、意志和心理特征,并对他们判断和把握客观理论交锋中的时代问题、社会状况中的现实问题、自身思想中的实际问题发生作用。人际互动的德育工作应该表现为德育工作者必须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服务学生,加强思想、情感和心理的沟通和交流,努力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比较辨别能力,在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中增强德育的高度,在情感交流中提高德育的信度,在心理互动中加大德育的力度。

用人文的风格做好德育工作,必须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德育在学生被说服、被打动中产生实效。

德育的威信不是建立在强加于人之上,而是在以理服人之中。强加于人往往是虚弱的表现,结果与目的背道而驰,以理服人则是实力的表征,取得实效水到渠成。加强德育工作,必须注重理服,切忌空谈结论,空喊口号,对思想认识问题,要用学理、事理、法理进行论证、解释,使学生在思想、感情和心理深处由衷认同。

德育的形象成于以情动人,败于以势唬人。简单生硬、枯燥乏味的态度和方法会使学生对德育望而生畏,充满感情、生动活泼的态度和方法才会使学生对德育由衷敬重。优化德育效果,必须做到情系学生,关爱学生,以打动情感的方式在融洽的氛围中开展教育,使学生提高政治思想进步自我调整、自我充实、自我完善的能力。

三、使德育成为美寓人心的艺术事业

把德育当作一项艺术事业,是德育的基本内核决定的。德育就是思想美育,与一般的艺术教育塑造形态美、具象美、造型美所不同的是,德育塑造人的心灵美、品德美、行为美,向人们揭示人生奋斗、事业进取、社会关系、和谐秩序的审美意义,为社会创造先进意识形态、优良精神风貌、正直行为方式的公共产品。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未来栋梁的高等学校,德育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成败举足轻重。

德育既然是一项艺术事业,其成效必然取决于艺术性在工作中的展现和作用。德育的艺术性是德育自身的美学基质,包括德育内容的高品位精神形态和德育工作的高频率思想共振两个部分。德育的艺术性是德育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有力辅助,德育只有充分体现出艺术张力,才能更深的发挥科学实力,更广的实现人文魅力。

德育作为一种艺术事业,重要使命就是塑造美、颂扬美、传播美,赋予具有时代必然性,经得起历史检验,被社会公认的思想典范和行为模式以鲜活的艺术动感,以形象的楷模吸引人,以生动的经验理喻人,以传神的意义影响人。体现这一重要使命的目的是,广泛开发德育内容的艺术资源,使大学生在接受德育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公理和公德的代表性,对人性境界和内涵的溢美性,从而提高精神和行为的审美认可度,强化精神和行为的审美趋同感。如果降低德育内容的艺术性,使人形成沉重、压抑、没有活力的印象,即使是正确的思想和规范,也很难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和效仿,甚至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样的教训必须认真吸取并克服。

德育作为一种艺术事业,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辨别和把握社会存在中正义与邪恶、美善与丑陋的认识标准和行为界限,解决他们在对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制度设计和运行,对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走向,对现实社会存在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认识中产生的问题,把观念形态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变为大学生身体力行的所想所为。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审美、思想审美和社会审美能力,是实现艺术德育最终目的的关键。政治现象、思想现象和社会现象错综复杂,政治问题常常与学术问题掺和,正确思想常常与错误思想共存,德育必须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握好工作艺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成长经历和环境影响,处理好原则与政策的关系,针对不同问题形成的不同缘由和相关因素,处理好工作强度与节奏的关系。

凸现德育的艺术性,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小环境,即重建优良的校风。优良的校风不是教出来的,是德艺双馨的教师带出来的,是科学规范的制度酿出来的,是正气充盈的氛围熏出来的,教师的为人师表、制度的良好效应、氛围的健康和谐,便成为保证德育艺术性的三个前提。

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审美理解能力和把握能力,无不与教师思想、品行的对美德的符合度直接相关。不信奉正确的理想信念的人,就会把正确的理想信念委曲成歪理邪说,不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就会把高尚的道德情操误导为天方夜谈,难免把学生引入政治和道德的歧途。充分展现德育的艺术性,必须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教师只有确立正确的思想原则和道德准则,才能通过示范作用加深德育内容的影响力,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断提高。

学生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态度,往往受制于学校教育制度的导向。学校如果在教育资源配置的倾向上,在政策实施的导向上,在鼓励争创先进的机制中厚此薄彼,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课程轻思想政治课程,重成绩轻品行,这样的制度只能损害德育的名声和败坏德育事业。彰显德育弘扬美德的艺术性,必须加强科学的教育制度建设,要从制度设计的出发点、结构、体系、机制和效应各方面落实德育应有的地位,真正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学生经受德育培养的过程和对德育效果的积淀,是在学习、生活的氛围中延伸和实现的,并直接受到氛围的影响。生存在以沉沦而缺乏生气,懈怠而没有奋斗,抱怨而不去进取,放任而不讲原则的氛围中,必然确立不起远大的抱负和正直的情操,就是树立起来也会销蚀。凸现德育的艺术性,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和人际氛围的建设,要使优良的传统、先进的理念、和谐的关系、昂然的正气成为校园中的主流文化和氛围,形成与德育的艺术性相适应的辅助条件。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