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25日 徐显明)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
经过近半年的酝酿和筹备,今天,我校第四届教代会暨工会第十次委员会代表大会正式召开了。教代会是全校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实现民主监督的主要方式,是学校议事的法定方式。也是校长与大家沟通情况和信息的主要渠道,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根据大会议程安排,下面,我向大会作我履职两年多以来的行政工作报告,其中,涉及学校财务部分,我委托张桂琳副校长代表我向大家作专题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学校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校经过50余年的发展,已经历了50年代及80年代两次辉煌。在迈向21世纪的时候,学校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目前正处于整体转型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学校发展所面临的五大机遇:
(一)1997年党的十五大所确立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经过五年多的实践,已被概括为我党最重要的执政经验。刚刚结束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又强调要造就大批优秀治党治国之才。法学是治国之学,培养高素质的能适应各种管理岗位及法律职业所需求的专业人才是中国政法大学的使命所在。法学教育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基础工程,中国政法大学是该基础工程实施的主力军。这是我校必须明确的定位机遇。
(二)我国加入WTO后,随着经济的世界一体化进程及国际贸易规则的不断对接,既懂经济,又懂法律,又能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外语开展全球范围内法律服务的人才需求,为我校重塑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我校开放性办学和改革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所必须把握的机遇。
(三)已开展两年的司法考试,使得“司法一元化”正成为法学教育的共识,司法从业者的“知识结构一元化、价值追求一元化、职业伦理一元化、从业标准一元化”,为我们这支法学教育的劲旅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我们对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传统将化为巨大的优势,这是国家司法改革给予我校展示办学特色的机遇。
(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使我校有幸成为原司法部所属五所院校中唯一一所整建制划归教育部所属的重点大学,学校的地位一跃成为倍受关注的“国家队”,从而,学校迈入了按高等教育规律办学的新的起点,这为学校的全面改革提供了良好机遇。
(五)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及构筑国民教育与终身教育两个体系方针的实施,高教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我校的办学规模及办学结构获得了全面进行调整的良好机遇。同时,自1994年以来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为我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样板和参照,这是学校发展中的成本机遇。
抓住如上五大机遇,我校就能溶入中国高等教育的主流,并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但若错失机遇,则我校有可能一失再失,最终变得无所作为。
在迎来机遇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应付前所未有的严峻的挑战。
第一、第一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所确立的“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方针将成为中国高校第二轮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国家重点大学目前所分成的四个层次,即“国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省部共建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和大学”以及所剩的为数不多的十几所大学,这个划分不断地在提醒我们,中国政法大学在第二轮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降级”的危机仍然存在。如果我校的综合办学实力不能迅速得到提升,由国字号沦为地方院校的危险就无法消除。冠以“中国”二字而已成为地方院校的如中国医科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舞蹈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就是前辙。
第二,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高校的办学规律要求“大学要尽可能综合一些”,学科的单一性将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性缺陷。高校如同生态系统,在一个生长要素缺乏的园林里,生物将变为畸形。我校传统形成的单科性特点在面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市场面前,所培养的学生将面临市场最严峻的考验。由于学科的单一性,导致学校信息的单一、价值的单一、标准的单一、文化的单一及管理模式的高度集中,这些又反过来构成我们的人才培养的环境,如此的校园文化正与高等教育规律处于严重不和谐之中。
第三、法学教育的空前繁荣,使我们失去了五十年代及七十年代末的那种独特优势与地位。目前全国正规法学院系已有350余家,加之民办法学院校将在近期内迅速崛起,我校传统地位将受到进一步的冲击。如果我校学生在“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里享受不到“全国最好的法学教育”,我校的声誉将受到极大损害。如果我校不能培养出最具优势竞争力的法律人,我校的办学特色将不复存在,如果我校的人才培养优势、科学研究优势,为国家提供立法服务的优势为其他大学的法学院所替代,我校就将在中国的法学教育中除了数量之外再无其它意义。这是我们全体教职员工必须正视的现实。
第四、我校整体划归教育部所属之后,在与七十余所同类兄弟院校比较中,整体办学实力是居后的,各种资源单项指标是居后的。这说明,我校办学条件特别差,资源特别少,底子特别薄,欠帐特别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已远落后于其他兄弟院校。住房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后勤改革均需加大力度和加快速度。
五大机遇、四大挑战,机遇大于挑战,机遇是空前的,挑战是严峻的。形势催人,竞争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政法大学不以跨越式发展为发展观,则落后与贫弱的状态就无法得到彻底改变。发展——跨越式发展才是我校在面向21世纪新形势下的唯一出路。
二、行政工作回顾
在过去两年里,学校行政工作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为主线,以教育部确立的“巩固、深化、提高、发展”八字方针为指导,以教育改革、创新和跨越式发展为思路,以“两个思考、三个规划”为基础,以改善学校整体办学条件和加速基本建设为工作重点,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办学目标
两年来,学校在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国内外高等法学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办学历史和现状,于50周年校庆期间确定了“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学校办成多科性、研究型、开放性、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使法学学科跻身于世界前列,实现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的'把中国政法大学办成中国法学教育、科研、信息资料及立法与决策咨询中心'的任务” 的办学目标,并以此为指导,制定了《中国政法大学战略发展规划》(讨论稿)。确立了新的、先进的办学理念,勾画了学校未来发展的蓝图,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此规划附报告后,请代表讨论)
(二)改革管理体制,构建发展平台
1.进行校部机关机构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2001年12月,在原机构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实施了新的校部机关机构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通过改革,学校管理机构数按学校规模和管理跨度确定为19个,原有的37个处级单位压缩为22个,校部机关人员编制由原来的292人压缩为197人,减幅分别达68%和48%,党政管理机构的领导职数控制在了机构设置数的2.5倍以内,基本建立以服务中心工作为理念的权责统一、职能优化的管理运行机制,改变了我校校部机关机构重叠、权责不分,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因人设事,工作效率低下的状况。
2.进行院系专业调整
根据新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坚持有利于形成我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有利于形成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形成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有利于院(部)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了科学、适用的院系专业调整方案并于2002年6月组织实施。现我校共设12个院部和4个教辅单位,基本建立起了以法学学科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专业体系。这项工作的结束,标志着我校多科性的办学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三)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工作
1.学科建设
两年来,学校确立了优先发展优势学科、重点发展特色学科、大力发展交叉学科、努力发展新生学科的战略,通过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平台等基础性工作,在全校强化了学科观念,在学科建设上所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其中,国家与省部级重点学科都较以前实现了翻番,首次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首次获得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及硕士点分别比两年前增长140%和50%。此外在解决“211工程”遗留问题上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变化更大的是,学校根据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和规律,调整了办学结构,使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大幅提高,2003年首次突破千人。培养重心向学院下移,增选了18位博士研究生导师。相应,研究生的管理方式、导师遴选标准等也进行了改革。
2.教育教学改革
(1)全面更新教育理念。教学理念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没有稳定、正确的办学理念,就没有正确的办学方向。2002年底,学校召开了以“教育创新、教学改革”为主题的教学改革会议,确立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模式;对大学自身功能和所设专业做出了科学的理解和定位;提炼了我校办学特色;以教育部4号、5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就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学评估等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发展计划。
(2)全面修订教学计划,大力创新教学内容。于2003年上半年推出了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实现全人教育培养目标的新的教学计划,
(3)全面推进教学形式的改革,基本实现了教学管理现代化的目标。两年来,学校加大投入,通过引进电子教务管理系统,安装教学电子显示屏,增加多媒体教室,为教学提供了硬件上的保障,改善了教学效果。
(4)基本建立起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两年来,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了学生评教、管理人员听课、专家督导、教师自评和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制度共同组成的我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基本框架。两年间学校拨专款先后确立了43个教改项目。2002年底我校还全面启动了迎评促建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学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机构。
(5)启动“456人才培养模式”。即全部专业实行4年制本科教育;所有专业学生入学两年后有机会选择学习第二专业,从而在5年内实行双专业、双学位的教育;在法学专业教育上实施6年制本硕连读。目前,5年制的双专业、双学位教育培养模式已开始试行,本硕连读的计划正在制定中。
(6)争取到了教育部仅在七所学校试行的自主设立专业的办学权与在22所院校中试行的自主招生的权力,这两项自主权,标志着学校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得到大幅提升。
3.科研工作
学术追求是一所大学的灵魂。科研水平是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科研工作是一所大学的中心工作。两年来,全校学术意识、科研意识空前增强,学校正在由教学科研型向研究型转变。
(1)两年来,学校已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具有法大特色的科研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2002年9月学校召开“科研发展战略研讨会”,以“求上乘精品,问大道学术”为主题,对学校科研发展规划、科研管理体制、学术规范和科研评价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在此基础上,《中国政法大学科研管理典》于今年6月出台,成为我校有史以来第一部系统的科研管理文件,为统一科研标准,进行各类学术评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遵循“宽考核、重奖励”的原则,建立健全了符合学术规律的考核和奖励机制。
(3)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力度,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两年来,学校投资100万设立了一系列专项基金,如“杰出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以及校级攻关项目等支持教学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工作。同时,学校还先后投入专项资金对科研成果优秀者实行科研津贴制度。学校用于科研支出比例大幅提高,已达1094万元。
(4)学校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各种科研项目,我校获得纵向科研项目数已创历史最高。
两年来,我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4个,校际之间横向合作项目3个,获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三名。省部级以上科研奖19个。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03年我校有史以来首次获得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校获得的项目费已达788.8万元。
(5)推出高品位的学术活动。两年来,以学校名义召开的国内外学术研讨会达三十余个,各院、所、中心自行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百个。
(6)我校教师继续积极参加国家立法咨询活动。近两年来,我校独立完成十数项中央和国家机关委托的重大政治决策和立法研究项目。
通过努力,近两年来我校科研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研体系健全,已拥有7个专职研究机构,近50个非在编研究中心;形成了一支以学术带头人和国内外知名学者为主体的学术梯队;科研立项与科研成果突出;学校的学术地位稳步上升。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构建一流师资队伍
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师资,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的主体工程。两年来,学校采取了“人才强校”战略以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通过各种措施改善了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以及职称结构。
1.“以教师为本位”的办学理念正在形成
教师是学科建设的主体,也是教学、科研工作的主体,还是为社会提供知识和智力的主体,更是教育创新的主体,学校的所有中心工作都是通过教师和围绕教师展开的。两年来,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在学校事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得到增强,全校上下“以教师为本位”的观念正逐步形成。
2.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两年来,学校通过实施“博士提升计划”和“海外培养计划”,使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由2000年的41人、157人分别提高到147人和253人,增长率分别是3.6倍和1.6倍。
3.实施人才引进计划
2002年1月,学校出台了《优秀人才引进办法》(试行),从制度和资金上对引进人才给予充分的保障。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引进了20余位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一些拥有海外背景的优秀人才,同时也吸收了百余名其他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充任我校师资,师资数量已由2000年的430人增加到618人。
4.改革职称评定标准,激励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职称结构明显得到改善。
5.建立具有我校自身特色的科学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
我们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施了终身教授制度,给所有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奋斗、学习的目标。同时我们加强了教师队伍学术梯队的建设,将教师培训与教师的考核、职务晋升、实施奖惩等结合起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成长为教学科研工作的骨干。与2000年比较,35岁以下的副教授由11人增至29人;40岁以下的教授由10人增至16人。同时,教师队伍管理工作也在逐步规范化,制度建设得以加强。以《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为依据,制定了一系列配套规章,形成了包括教师资格认定、遴选任用、培养培训、考核奖惩、教师申诉在内的完整的教师队伍管理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了科学、规范的教师管理制度。
(五)加大对外交流力度,拓展对外交流空间
两年来,根据开放性办学的目标,学校先后派出153个代表团因公出访。其中,我率团出访3次。对外交流的主体、内容及形式都有较大的变化。从过去的与国外法学院的交流提升为与大学的交流,从单一的法学交流提升为多学科交流,从教师交流提升为师生共同交流,从与一般院校交流提升为与名校交流。
1.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初步形成
目前,我校已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43所院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已经建成了一个覆盖亚、非、欧、美、澳五大洲,涵盖两大法系主要国家和主要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网络。我校教师出国访问进修人数、召开国际会议的次数呈大幅上涨的态势。
2.交流领域不断拓展,学术活动迅速增加
两年来,学校在保证提升法学学科的交流层次的同时,继续拓展新的领域和专业,完成了对外交流实现法学以外其他学科的突破。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我校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大中小型国际学术会议20多个,特别是2002年5月,借我校举办五十周年校庆活动之际,我校邀请了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85个机构的近200名代表参加了校庆活动,这在中国法学教育史上是空前的,自2001年以来,我校共接待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76个代表团组,接待包括加拿大议长在内的外宾达1240人次。我校近两年来,聘请的外国来校任教专家也成倍增长。
3.积极支持师生出国学习、进修
按照“按需派遣,保证质量,学用一致”的原则,自2001年以来,我校每年因公派遣出国的教师人数在150-200人次左右,2002年共有61个团出访,出访人数达到165人次,2003年虽然受到“非典”的影响,但目前为止已有43个团组出访,出访人员已经超过200人次,长期进修学习人数已经超过10人。此外,近两年来我校学生对外交流力度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正逐渐成为国际交流主体。两年的时间,我校争取并进行的以学生为交流主体交流团体达4个,共72人次。首次实现了与牛津大学的世界一流大学的交流,目前学校已经固定下来的校际学生交流项目已达7个。
4.积极改善国际教育办学条件,加大对外招生力度
2002年,学校顺利通过了北京市留学生工作评估。目前,我校共有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494人,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与去年相比,今年招收生数增加了近一倍。
(六)加强基础建设,积极推进后勤保障工作
1.积极争取资金加强学校的基础建设工作,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近两年来,通过积极争取各项资源,学校的收入已经从2000年的2.25亿元增加到01年的3.32亿元和02年的3.78亿元,今年还将进一步增加(财务的收支状况,将由张桂琳副校长作专题报告)。经费的增加与投入,使我校的基础建设得到改善。两年中,学校完成了昌平校区教学楼E段、学生公寓10号楼、11号楼、学生活动中心等项目共17400平方米的建设,完成了昌平校区田径场塑胶改造、昌平校区学生公寓、办公楼、教学楼的门窗、电路、供暖系统及学院路校区的污水系统等全面改造,对校园网进行了扩容、提速。同时学校加大对教学科研的投入力度。2002年学校教学科研经费的投入 比2001年增加827万,增加比例为63%。教学用电脑由2001年的586台,增加到现在的1160台;多媒体教室由18个增加到31个,共3804个座位;语音实验室由4个,增加到10个,共384个座位。为进一步缓解我校教学资源紧缺问题,开展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保障。
2.完成了学院路明光村拆迁工作。扩大了办学空间,优化、净化了学院路校区办学环境,为争取教育部学生公寓项目(3---6万平方米)及全面改造老校区奠定了基础。
3.在学校各项改革事业顺利进行的同时,积极酝酿新一轮后勤社会化改革。
(七)规范非学历教育,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001年秋季后,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指示,采取果断措施整顿非学历教育,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文件,严格管理,大力规范,改变了我校非学历教育办学混乱的状况。形成由培训部统一管理自学考试辅导班,由研究生院统一管理研究生课程班的规范管理体制。学校原有的良好办学形象得到恢复,社会各界对我校的评价得到了提高。教育部、北京市领导对我校治理整顿和规范管理自考办学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八)成功举办建校50周年庆典、成立中国政法大学校友会
2002年5月,学校成功举办了50周年校庆,并借机统一了办学目标、明确了办学理念,吹响了法大振兴的号角。
校庆结束后,学校把成立校友会提上了议事日程。政法大学,不仅是我们24000名在校师生员工的政法大学,同时也是十万校友的政法大学。校友是一个学校最大的财富,是学校发展的特殊资源和最可靠的支持力量。2003年10月11日,我校举行了校友会成立大会,通过了校友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校友会组织机构,揭开了我校校友工作全新的一页。目前学校在江苏、上海、湖南、甘肃、广西、吉林、辽宁、河南、四川、海南等十三个省份成立了校友会分会。
(九)重点解决广大教职工所关心的热点问题
1.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普遍提高教职工收入
2001年,学校首次实施了《中国政法大学校内岗位津贴改革方案》。教职员工的收入普遍得到了提高。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目前新的第二轮《校内岗位津贴改革方案》已酝酿成型,将在广泛征求意见后,于明年实施。按照新的《津贴改革方案》,我校广大教职员工的收入将进一步提高。在新方案施行前,将通过调整工资标准及普遍增加职务津贴和生活补贴两个办法使大家的待遇小幅得到提高。津贴提高时间自今年的九月份开始。
2.启动住房改革,普遍改善职工住房条件
历史原因使得我校错失了进行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大幅度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的绝佳良机。目前可依据的国家政策已经完全取消了福利分房而只能实行职工住房货币补贴、实行货币分房制度。在这种政策背景下,学校处理住房改革的方案有多个选择余地,如,可以简单采取兑现国家住房补贴的办法结束房改工作。但考虑到我们学校的特殊情况—那就是对广大教职工在住房分配上的历史欠账太多,因此,校党委和校行政研究决定,即使学校经费再困难,也要想办法筹措资金用于教职工的住房改革,尽最大努力解决职工的住房困难,从根本上改善教职员工的居住条件。
2002年12月提请全体教职工讨论的《中国政法大学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初稿, 经过4次全校范围内征求意见、10余次不同类型和不同范围的座谈会听取意见、3次请示上级房改部门、3次专题研讨、7次提交房改领导小组会议讨论、4次提交校长办公会讨论、8次提交党委常委会议讨论,最终于2003年10月31日提交教代会主席团审议通过。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同意并提请党委常委会批准后,目前已获得了主管部门的最后批准。现已进入《购房方案》的讨论实施阶段,力争早日落实。
3.规划建设新校园,满足学校未来发展的空间需要
在对学校发展进行科学定位以后,根据学校办学规模重新征地,统一规划、整体解决我校办学用地不足问题,一直是学校行政努力想早日实现的一个重大工作目标。目前,征地建设新校区的工作正在积极进行当中。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通过对过去行政工作的回顾,总的说来,应该说是成绩喜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上述成绩,我认为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上级领导机关、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始终如一的关心和帮助
中国政法大学的五十年得到了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关心和支持。去年50周年校庆前,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委员长为我校题辞,李岚清副总理春节前夕专程前来学校与我校专家、学者座谈,姜春云副委员长亲自出席我校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校庆庆典并代表中央作重要讲话;今年,吴邦国委员长、陈至立国务委员专门就我校新校园的建设作重要批示,充分体现了继毛泽东、邓小平后,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对学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00年我校划归教育部以后,教育部领导先后10次到校视察,指导工作,这在法大历史上也是空前的。其中,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同志继02年5月出席50周年校庆庆典并代表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重要讲话后,又于当年9月亲自到校视察工作,周济部长也于去年来校指导,对学校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使我校师生员工倍受鼓舞。
(二)始终牢牢抓住学校中心工作不放松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中心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无论在任何环境、条件下都不能放弃中心工作,不能放弃对人才的培养,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始终牢牢抓住学校中心工作不放松。保证基本的教学科研秩序和教学科研质量,完成学校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使命。即使在今年遭遇“非典”这样的严重危机面前,学校依然坚持这一根本原则,号召并团结广大教师同心协力,克服各种困难,采取多种灵活、机动的方式,做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保障了学校中心工作的推进和基本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
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全体教职员工始终不弃不离,认真工作,始终和学校一起努力度过最困难的时期。在过去的两年里,学校在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所谓改革,必定会对现状作出调整,对利益进行再分配,势必会影响到教职员工的既得状态和利益。可以说如果没有每一位教职员工的支持,我们的任何一项改革工作都无法实现。两年过去了,我们欣喜的看到学校的改革事业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正全面推进,我们改革的成效正得以彰显。同时,我们在这一最困难时期所收获的团结一致的精神在今年春天“非典”肆虐期间得到了深刻的诠释。在今年“非典”期间,广大师生员工同心协力、克服各种困难、支持学校的各项措施,夜以继日、加倍工作,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以及准确、及时的应对突发事件,达到了党和国家将“非典”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的要求。
在此,我要特别代表校行政对多年来始终如一的支持学校各项工作及发展的教职员工致以深深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因为没有你们的劳动就没有政法大学的今天,更不会有政法大学的明天。
(四)学校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机遇观念与改革观念的指导
两年中,我们争取到的国家投入、广大教师争取到的各种项目、教师申报获得的各种荣誉及学校自主设立专业权、试行自主招生权等都是以争抢机遇为基础的,而各项事业的进步又都是改革所带来的,所以,机遇是学校发展的必要条件,改革是学校发展的永恒动力。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成绩是微不足道的,但问题与困难却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办学理念需要进一步统一和提升
观念是先导。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就无法确立符合教育规律和时代要求的办学目标,更无法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构想。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学校总结并倡导了新的办学理念,提出了指导学校中心工作的“八大主流意识”。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我们没有开展全校性的教育观念大讨论,使得学校已确立的办学理念不深入甚至出现了教职工不解、不知等现象。目前学校出现的学术浮躁、学术功利及轻基础重应用、轻价值重利益的倾向,正成为我们实现办学目标的最大障碍。而且,随着改革的愈加深入,错误观念所形成的阻力也将愈显巨大。
(二)管理体制需进一步理顺
长期以来,作为一所单科性大学所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目前多科性办学目标的要求。学校统揽一切办学资源,很容易导致资源的使用不合理,分配不公平,甚至使本来就很紧缺的办学资源得到浪费;同时也会导致学校行政管理官僚化,使职能部门的管理功能强于服务功能,使管理人员的权力意识强于服务意识,最终导致学院的积极性受挫,自主性得不到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本位”的办学理念得不到实现。
(三)学科建设与结构的失衡,严重制约我校实现多科性办学目标的进程
目前,学校的多学科布局虽然已经完成,法学作为主体学科的优势也更加明显。但非法学学科与法学学科之间尚未形成协调发展之势,多科性的办学意识尚需加强,实践中仍存在着以法学学科统摄其他学科,而其他学科尚缺乏与法学学科竞争的意识。尚未形成多学科间相互支持、相互依靠、相互激励的良性竞争及共同发展的态势。
(四)师资队伍的现状需要改善
1.数量严重不足。我校现有教师 613人,师生比为全国最低,教师的工作量超负荷。按照我校的办学规模,师资数量应以1000人为宜,目前尚缺400人。
2.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学缘结构、学历结构、水平结构,这三方面需下大力改善。
3.中青年杰出学术带头人缺乏,特别是40岁以下,能代表法大未来的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刻不容缓。
(五)办学资源严重短缺
在办学资源方面,学校底子薄,基础差,欠帐多,财源少,办学条件差已经成为实现我校办学目标的严重制约。两年来,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我们的办学条件虽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我们的基础依然相当薄弱,办学条件在部属院校中位于最后之列。当前,桎梏学校发展最主要的问题首先是空间问题,其次是财源单一、资金短缺问题。此外,学校对非学历教育整顿后,由于没有及时开挖其他创收渠道,导致学校财政拨款以外收入明显下降,也使大部分教师的福利待遇受到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学校改革政策的理解与支持。
上述问题学校定将列为明年最重要和最紧迫的工作加以解决。
(六)后勤社会化改革相对滞后
我校2000年后勤社会化初步改革后,就一直停留在三年前的水平上。后勤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已不能满足学校建设与发展对后勤保障的要,不能满足广大师生员工享受更加满意的优质服务的需求。该方面改进的空间较大。
四、对未来的展望
(一)抓住机遇,迎难而上,积极贯彻、落实中国政法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十条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既要看到面临的重大机遇,也要看到面对的严峻挑战,中国政法大学正处在新世纪发展的十字路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通过更新办学理念,深化体制改革,明确办学思路,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推进我校在新世纪的全面发展,努力实现既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学校将这些发展步骤、计划和思路进行加工提练,整合为“中国政法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十条”,用以规范和指导我校今后的管理、发展实践。所谓发展战略规划十条,简单的说,就是以建设“5111”工程为目标,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以校园建设、资金投入、体制创新为保障,通过实施多学科发展战略、“千百十”师资队伍计划和“456”的人才培养模式,用20年的时间实现“776”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用7年的时间,基本建构起我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的新构架和新机制;第二步,再用7年左右的时间,使学校各方面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多科性研究型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第三步,就是到2022年,学校建校70周年,将中国政法大学建设成为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型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二)坚持三步走战略,争取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第一步战略目标,完成四项任务,实现四大转变。
所谓四大任务,即确立的先进办学理念;重新进行学科布局;奠定师资队伍基础;彻底改善办学条件。
1.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要从确立三个层次的具体办学理念入手。即确立高等教育的八项主流意识;确立我校的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确立“以教师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继续更新教育理念,重塑学校价值观,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教育理念、价值观的大讨论,在主流意识、主导性价值观上形成共识,真正实现以先进、科学的主流意识指导办学,用主导性价值观评判学校中心工作和管理服务工作,将广大师生的行为引导到积极支持和参与学校的发展事业上来。
2.重新进行学科布局,要从建立由主体学科、关联学科、支撑学科等构成的相对完备的学科体系入手。根据我校学科建设的实际,对现有二级学科的设置进行调整,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合理的学科布局。
3.奠定师资队伍,要通过教师的退(离)休,接纳优秀毕业生的人力资源置换、人才引进,教师队伍学位提升,专业和外语培训的再教育手段、教师职务聘任制度的改革等措施,建立一支年龄、学缘、学历、职称、素质、知识结构相对合理的教学和学术队伍,并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和教授评聘制度的改革,建设一支与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4.彻底改善办学条件,要通过积极规划,建设一个新的、基本满足学校的建设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园林化、人性化的占地2000—3000亩左右的校园,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所谓四大转变,即完成单科性办学向多科性办学转变;从教研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对教师评价从以教学为主向科研为主转变;从学校集中办学向校院两级管理模式转变。
1.通过完成从法学单科向由主体学科、关联学科、支撑学科等构成的相对完备的学科体系的转变实现单科性办学向多科性办学转变。合理调配办学资源,加大非法学学科建设力度。一是加大非法学人才的引进和学术队伍的建设;二是加快非法学博士点的申报、建设工作。按照多科性的办学目标要求,创造我校法学学科与非法学学科之间的良性竞争、协调发展的格局。
2.通过加重在引进人才的条件上,在教师的年度考核上,在职称的评定标准中科研成果的分量,推动我校科研水平的提高来实现教研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
3.实现对教师评价从以教学为主向科研为主转变,逐步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师目标管理机制,进一步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4.通过制定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实施办法》,明确学校和二级学院之间的职责权限,理顺校、院两级之间的层级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学院职能,降低管理重心,下放教学、科研、人事、财务权,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调动学院和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校整体办学实力。
在第一步发展步骤中,我们的战略目标是,将我校建设成为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学校的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前70名。在学生规模上,本阶段要稳定本科生的规模,扩大研究生的规模,使我校学生人数达到:本科生10000人,研究生5000人(其中硕士生为4000人,博士生为1000人),使本科生和研究生比例为2:1,海外留学生数达到在校学生数的5%。
(三)继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进行第二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人事管理体制上逐步推行三制:即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教师职务实行聘任制、工人实行合同制。
(四)继续推进教学改革,完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进一步完善已经确立的“456”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法学教育精英化的培养模式,推进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改革,积极完善法律硕士的培养方式和管理方式,努力拓展专业硕士的培养领域,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五)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实现办学目标提供资金保障
在二十年内,学校预计投入100亿的资金来保障整个发展战略规划的实现,其中学校需自筹三分之二。除积极争取获得更多国家拨款外,学校拟通过争取国债投资、争取各种专项资金、实行适度贷款、集资、对外投资无形资产、争取各种层面科研项目资金、联合办学、积极组织创收、置换和开发校园等途径,确保资金在三步走战略的各个阶段内筹措到位,并保证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同期投入使用。学校将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借鉴企业管理经验,学会运做、经营,大力拓宽资源渠道,提高合法聚财、科学理财能力,努力改变学校目前的资金状况。不仅能够满足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需要,而且能够满足广大教职工逐步提高物质生活待遇的需要。
(六)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努力探索现代大学制度
按照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的要求,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制定学校章程,进一步理顺校内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使我校成为依法治校的典范。
1.依照教育部和北京市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处理好学校党委与行政的关系。既要坚持党委领导,又要保障行政管理;要使决策科学,执行有效。
2.建立和完善教授治学的相关制度,理顺公共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继续完善校院两极学术、学位委员会工作机制,强化其决策咨询职能,充分尊重教授对校、院重大事务决策的意见,
3.扩大民主参与程度,加强民主监督,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要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制度,扩大民主管理与监督的范围和程度,保证学校公共权力的行使置于教职工的监督之下,从而使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真正符合中心工作的要求和满足广大教职工的需要。
4.把学校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要进一步提高师生的权益保障意识和依法治校的自觉性,建立和完善师生的权益救济机制,保证“以教师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的贯彻落实。
各位代表,学校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广大教职员工的参与和支持,学校的困难和问题的解决,同样要靠全校齐心协力,同心同德。目前我校正处于从理念到制度再到实践的全面转型时期,学校采取的任何改革措施,都绝不是权宜之计或政绩工程,而是思考了学校五年、十年以及二十年后的远景。转型的过渡阶段,对任何人都是痛苦的,这其中,既有观念上的不解,也有利益上的牺牲,还有心理上的压力。我们要塑造一个高水平的政法大学,我们的努力和付出以至牺牲和舍弃都是建设这所大学所必须付出的成本与代价。我相信,对眼前利益的思考总将被对未来理性的思考所代替,对一时的不解总将被对未来的理想所代替。一个周期过后,教师的尊严,学生的自豪,职员的成就都会镌刻于我们的办学目标中。法大的梦一定会实现。
谢谢大家。
中国政法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十条
(讨论稿)
第一条、明确办学目标,建设“5111”工程
中国政法大学的办学目标为,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政法大学建设成为多科性、研究型、开放性,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全面实现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的把中国政法大学办成中国法学教育中心、法学研究中心、法学信息资料中心及国家立法与决策咨询服务中心的历史使命;使中国政法大学成为国家对外进行法律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创造、传播、弘扬法律文化的重要基地,全面置身于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发展行列,成为最富特色的世界名校之一。
“5111”工程是指,在校党委、校行政的统一领导下,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使我校的综合办学实力进入全国前50名,人文社会科学进入全国前10名,政治学、社会学等达到国内一流,法学成为全国第一。
第二条、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先进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分为三个层次:
1.以高等教育八大主流意识指导办学。八大主流意识,即“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教育创新和改革是高等教育的原动力;学科建设是大学的龙头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的主体工程;保障和服务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价值追求;学术追求是一个大学的灵魂。”
2.八字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这一校训是我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政法大学50年办学传统的凝炼。要使校训精神成为广大师生员工的价值追求和言行指导,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既有以责任为表现的公民道德,又有以司法伦理为表现的职业道德的厚德"之人。在"明法"上,使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也获得法学的背景和与法学交叉的复合素质。要使法科学生不但明白法的规定性,更要明了法的精神和价值。在“格物”方面,培养学生无罪推定的思维和实证分析的能力;在“致公”方面,使我们的培养对象既要达成公平、公正与正义的价值追求,又养成学生亲民仕众、天下为公的公仆意识。
3.三个基本办学理念
学校以教师为本位;在教学关系中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位进入政法大学的学子都享受到最好的法学教育。
第三条、 实现三步走战略步骤
第一步,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构起我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新构架和新机制。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坚持用高等教育主流意识指导办学;完成建设多科性大学所要求的学科布局;奠定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彻底改善政法大学的办学条件,将我校建设成为多科性、研究型大学,使学校的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前70名。在学生规模上,本阶段要稳定本科生的规模,扩大研究生的规模,使我校学生人数达到:本科生10000人,研究生5000人(其中硕士生为4000人,博士生为1000人),使本科生和研究生比例为2:1,海外留学生数达到在校学生数的5%。这一阶段重点在完成四项任务,四大转变。
第二步,用7年左右的时间,使学校各方面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多科性、研究型、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将中国政法大学办成中国法学教育中心、法学研究中心、法学信息资料中心及国家立法与决策咨询服务中心。形成鲜明的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特色,使学校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前60名。在学生规模上,进一步压缩本科生规模,使本科生和研究生比例达到1:1,海外留学生人数达到在校学生总人数的10%。这一阶段重点完成师资队伍的素质建设,奠定我校在社会上四个中心的重要地位,完成具有法大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等三大任务。
第三步,到2022年,学校建校70周年,将中国政法大学建设成为多科性、研究型、开放性,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代表国家参与国际间法律文化交流,成为开放的国际化学府。学校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前50名,法学学科跻身世界一流。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达到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其他学科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在学生规模上,总体保持不变。在构成上,要使在校留学生人数达到在校学生总人数的15%以上。这一阶段重点在推进政法大学的国际化和开放性的程度。
第四条、完成四大任务,实现四大转变
在三步走战略步骤的第一步中要完成四大任务,即确立的先进办学理念;重新进行学科布局;奠定师资队伍基础;彻底改善办学条件。
在三步走战略步骤的第一步中还要完成四大转变,即完成单科性办学向多科性办学转变;从教研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对教师评价从以教学为主向科研为主转变;从学校集中办学向校院两级管理模式转变。
第五条、建立“456”人才培养模式
在三步走战略步骤的第二步中要完成具有我校特色的“456”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即法学以外的专业实行4年制本科教育;让所有进入法大的学子在入学两年后都有机会选择学习法律的5年制双专业、双学位教育;在法学专业教育上实施6年制本硕连读的法学精英教育。
第六条、“四个中心”的社会地位
在三步走战略步骤的第二步中要全面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把政法大学建设成为中国法学教育中心、法学研究中心、法学信息资料中心及国家立法与决策咨询服务中心的要求,奠定我校在全国政法高等教育领域内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地位。
第七条、多学科发展战略
全面发展优势学科;努力培育特色学科;全面鼓励交叉学科;大力扶持新兴学科,在实现多科性的基础上,尽可能使学校向综合性发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设一定数量的理工科专业。
第八条、“千、百、十”师资队伍计划
“ 千、百、十”师资队伍计划是实现我校战略规划在师资方面的重要保障措施。“千”就是指我们师资数量的基础,应该超过一千人。“百”是指教师当中应该有百名左右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十”就是政法大学应该拥有十名左右或者更多的大师级学者。
第九条、三个百分之十五的比例结构
在我校战略规划阶段性目标的第三步要将我校建成多科性、研究型、开放性,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这其中的开放性具体体现在三个百分之十五的比例。即在校留学生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15%以上;超过15%的教师获有海外学位;在科研课题方面,超过15%的教师有国际合作的课题。
第十条、四种保障
1.千亩校园规划
要实现我校的二十年战略规划,必须从校园建设上进行保障。我们必须积极争取办学资源,扩大办学空间,完成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规划,建设一个新的、基本满足学校的建设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园林化、人性化的占地3000亩左右的校园,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2.百亿元资金投入
在二十年内,预计投入100亿的资金启动整个发展战略规划。其中国家拨款占三分之一,学校自筹占三分之二。拟通过逐步扩大办学规模,获得更多国家拨款。拟通过争取国债投资、争取各种专项资金、实行适度贷款、对外投资无形资产、争取各种层面科研项目资金、联合办学、积极组织创收、置换和开发校园,自行筹措其余所需发展资金。通过以上途径,确保资金在三步走战略的各个阶段内筹措到位,并将资金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同期投入使用,以满足发展战略规划各阶段的经费需求。同时,通过加强预算执行审计,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111”管理体制
一流的大学一定要有一流的管理。“111”管理制度,即建立一套党委领导,行政管理,教授治学的管理制度;一套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程序;一套具有法大特色的依法管理、依法治校的制度。
4.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十大工程
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一支高水平干部队伍。以“十大工程”为依托,统一认识,凝聚人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发展战略规划各项目标的达成。“十大工程”是我们二十年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政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