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 携手共进 再创辉煌
在中国政法大学建校五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 校长 徐显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学长、亲爱的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欢聚人民大会堂,共庆中国政法大学建校五十周年。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政法大学的全体师生,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向来自各地的校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谢意,向海内外所有法大人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科为主体和特色的多学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她的学科渊源可以追溯到1904年建立了政法科的京师大学堂。1952年,为适应新中国法制建设初创的需要,中央决定将已有48年历史的北大法律系及清华、燕京、辅仁大学的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合并,共组我校的前身-北京政法学院。1960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文革期间,学校被迫解散。粉碎"四人帮"后的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下,学校复办。1983年,中央决定在北京政法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中国政法大学。1999年原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与中国政法大学合并。前身为中央政法干校的这所学校,成立于1951年,彭真同志首任校长,谢觉哉、史良、吴玉章、沈钧儒、罗瑞卿、李六如、艾思奇等许多著名领导人都曾在学校任领导职务。
50年来,中国政法大学与共和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同呼吸、共命运,法治兴则学校兴,法治衰则学校亡。伴随着共和国民主法制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经历了三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50年代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当时,年轻的共和国法制初创,为巩固新生政权,废除旧法和推进司法改革,需要大批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政法干部。应运而生的北京政法学院以培养司法行政干部,提高在职政法干部的业务水平为办学目标。据资料统计,当时政法战线所有的重要领导干部几乎都接受过北京政法学院和中央政法干校的培养,学校被誉为"共和国政法干部的摇篮",起到了为社会主义法制的孕育和新创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的重大作用。
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政法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与重建使学校获得了新生。学校复办后,迎来了第二个黄金发展时期。在司法部的正确领导下,法大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结构渐趋合理、师资力量日趋雄厚,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发展迅速,基本完成了由单科性政法学院向多科性大学的过渡,为学校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进入21世纪,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加入WTO及从今年开始的司法统一考试三大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高层次政法人才的需求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法学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2000年1月,学校归属教育部,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国家队。学校的战略定位、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得以重新调整。前不久,教育部正式批准我校成为首批自主设立本科专业的七所重点高校之一,赋予了我校设置本科专业的自主权,并希望我们加速实现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这标志着学校进入了第三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50年的建设与发展,法大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50年来,法大已为社会各界输送了十万余名高素质的各类政法人才。他们在各级公、检、法、司、安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国高层次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三分之一,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司法工作者的十分之一均出自于中国政法大学。在校友中,有数百人已成为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学校还培养出了一大批在法学各学科中具有领军地位的法学家,现正辛勤耕耘在全国各著名大学法学院的讲坛上。法大之所以能够获得今天的声誉,正是这十几万名法大学子自强不息、努力进取的结果。在这里,我要向所有为祖国政法事业的发展、为法学理论的创新做出贡献、为母校争得荣誉的法大学人致以崇高的敬意!你们是法大的骄傲!
50年来,学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特别在法学教学与科研领域具备了突出的整体优势,成为我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建校以来,学校共完成科研项目上万项,填补了我国法学研究领域的许多空白,大量科研成果转化为国家立法内容,为更新法学观念、指导立法和司法实践、推动国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的实施作出了重大贡献。学科建设上,法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在国内均为首创,在法学几乎所有的二级学科中,法大都发挥了奠基者和开创者的作用。政法大学还在许多专业领域开创了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先河,第一个法律史专业、第一个民商法专业、第一个经济法专业、第一个诉讼法专业、第一个比较法专业,以及众多的外国国别法研究,如罗马法研究、美国法研究、德国法研究、澳洲法研究、日本法研究等都首出政法大学;新中国第一批法学硕士、第一批法学博士也在这里诞生。
50年来,中国政法大学为国家的立法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首任院长钱端升教授率领学校的宪法学、行政法学的多位教授参与了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前任校长江平教授、陈光中教授及著名婚姻家庭法专家巫昌祯教授曾作为立法专家小组的组长分别主持参与了国家民法典的起草以及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婚姻法的制定修改工作。建国以来,中国政法大学共有千余人次参与了共和国几乎所有重要法律的起草与修改工作,尤其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法律体系做出了不可代替的贡献。此外,我校的著名专家学者先后为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全国人大常委会及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党
政军及司法机关进行了上千次的法制讲座。学校还特别注重教学科研与司法实践相结合,面向现实、面向实践,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中央领导交办的疑难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政法大学坚持开放的办学理念,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国外近百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国际法学界享有“中国法学最有代表性的大学”的声誉。我国对港、澳、台地区授予的第一个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及对外国留学生授予的第一个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都出自于中国政法大学。江平教授先后两次被美国、意大利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郭翔教授被美国授予“杰出国际学者奖”。法大已成为中国法学教育与研究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整体上对外代表着中国法学教育与研究的形象。
50年的辉煌业绩离不开几代法大人的艰苦努力。我们将永远铭记法大的开创者与建设者们。我们不会忘记钱端升先生、戴峥先生、雷洁琼先生,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代人铸就了法大永远的信念,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传统。我们也不会忘记余叔通先生、韩幽桐先生、宁汉林先生、程筱鹤先生、汪暄先生、朱奇武先生、张国华先生、龚祥瑞先生、芮沐先生、阴法鲁先生、云光先生、高潮先生、江平先生、陈光中先生、张晋藩先生、罗典荣先生、杜汝楫先生、王名扬先生、潘汉典先生、曹子丹先生、巫昌祯先生、罗大华先生、宁致远先生、何秉松先生、徐杰先生等为代表的为法大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名师,他们对真理的热爱,对学术严肃、严谨的精神,对学子的殷情,对法大发展所倾注的满腔热情都将鞭策我们后来者薪火相传。我们还应当看到已经成为今天法大教学与科研骨干的中青年教师所构成的群体,他们良好的修养、具有时代特征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视野、勇于创新的勇气必将使他们成为法大的希望。我们更不能忘记那些为法大默默奉献了全部心血的普通教师、历届党政管理干部和其他劳动者,他们是法大建设与发展的最基本力量。我们会记住每一位在法大这块热土上奋斗过、生活过的人,他们在这里演绎成的每个故事,都构成了法大的底蕴和值得守望的精神家园。
50年的发展,政法大学得到了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的特别关爱。毛泽东主席和邓小平同志曾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周恩来总理和彭真委员长、乔石委员长、陈丕显书记等领导分别亲自主持了北京政法学院和中国政法大学的创建工作。乔石委员长、雷洁琼副委员长还为新校奠基。江泽民主席、李鹏委员长和尉建行同志也多次亲切接见过学校的专家学者,对学校的发展给予了亲切的关怀。李岚清副总理曾两次视察中国政法大学,并对学校建设与发展做出过重要指示。我们将永远以此为骄傲和自豪!在这举校欢庆的日子里,我们深深缅怀关心政法大学建设与发展的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并对在各个时期给予学校关怀与支持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国内外朋友以及众多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路漫漫兮志高远,而今迈步从头越。五十年校庆,是学校发展史上新的开端。学校今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政法大学建设成为多科性、研究型、开放性,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使法学学科跻身于世界前列;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所要求的把中国政法大学办成中国法学教育的中心,法学研究的中心,法学信息资料的中心及国家立法与决策咨询服务中心的历史使命。
实现上述办学目标,首先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实到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以促进和维护先进生产力发展,创造和弘扬先进文化,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学校改革的准则。
其次,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等教育的主流意识指导学校的工作。这就是:以培养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以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永恒的主题,以改革作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以学科建设作为学校的龙头工作,以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主体工程,以保障和服务作为学校管理的价值追求。政法大学在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时,要从根本上克服目前法学教育存在的司法伦理教育不足与法律技巧训练不足的缺陷。要按照我们的校训,把学生培养成既有公民道德,又有以司法伦理为表现的职业道德的"厚德"之人。在"明法"上,要使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也获得法学的背景和与法学交叉的复合素质。要使法科学生成为昌明法治的主力军。在“格物”方面,要培养学生无罪推定的思维和求实创新的能力;在“致公”上,要使我们的培养对象既达成公平、公正与正义的价值追求,又养成其亲民仕众、天下为公的公仆意识。法大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培养适应国家与社会公共管理与法律职业等所需求的,富有政法大学特色的,具有国际国内优势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再次,要以学科建设作为实现研究型大学和特色性大学目标的保证。政法大学的主体学科和核心学科是法学。我们在建设多科性大学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法学的主体地位不变,要使每年招生数的60%和师资队伍构成的60%稳定在法学上。除继续保持法科的优势学科地位外,还要培育法学的相关学科如政治学科、管理学科、社会学科。在相关学科的外围,还要积极扶持对其的支持学科如哲学学科、文学学科和外语学科等。要尽快实现从专业建设到学科建设的转移。我校今后将稳定本科生的招生规模,努力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发挥我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二级学科所具有的全面优势,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使我校成为法官、检察官和高层次律师的摇篮与培养基地。成为国家实施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两大专业硕士教育的中心。学科建设三要素中的另外两个要素是科研成果的培养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对前者,学校将通过科研体制改革,以推动原创性成果的产生为追求,同时把参与国家立法及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对策性咨询服务作为成果的重要形式给予同等对待,扶持基础性研究,鼓励跨学科研究,通过设立具有政法大学特色的科研评价体系,求得创新性、传世性、经典性成果的产生。对于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将象建立甲A球队那样,以能在一级学科内产生广泛影响和具有代表性为标准,实行海外引进、校外交流、自我培养并举的方针,使法学的每个二级学科都有数位在全国保持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以保证法学学科在整体上处于全国的绝对优势。要把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带动性工程来抓。
第四,要实现开放性大学的办学目标,需要进一步拓展与海外大学合作与交流的空间。一方面要增加留学生在我校学生总数中的比例,近几年内要使其达到3-5%。另一方面,要建立若干个研究外国法与培养涉外法律高级专门人才的法学院如中德法学院、中美法学院、中法法学院、中日法学院等,来院任教的教师中,外籍教师将占较高比例。另一方面,要提高我校教师赴海外留学与交流的比例,使其成为国际化教师。中国政法大学的国际性应表现为:她既是外国留学生与外国学者学习、了解和研究中国法的主窗口,也是我国对外传播中华法制文明,宣传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的主阵地。
第五,在内部管理体制上,要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的构成要素。坚持“以教师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解决好大学内部教师与学校、学生与学校、教师与学生三大关系。实行依法管理和从严治校。要规范各种管理程序,使政法大学成为高教系统内依法治校的典范。
最后,学校还将加大教学科研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彻底解决学校复办后长期制约学校发展的空间不足的矛盾,使我校硬件建设达到一流水平。
回首历史,展望未来,五十年的辉煌,使我们愈加感到21世纪任重而道远。在我校迎来建校50周年之际,敬爱的江泽民总书记欣然为政法大学题词: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学新人。李鹏委员长也为我校题词:培养优秀政法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将时刻铭记总书记和委员长的厚望与嘱托,加倍努力地工作,为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做出更大贡献。让海内外所有法大人携起手来,共同高扬我们的法治理想,秉承政治进步,法制昌明的传统,遵循"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训,为法大至新世纪千里而扬鞭奋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