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军都时评  >  正文

后疫情时代教师的职责、操守与行动——马怀德校长在2020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来源:新闻中心   9-11   阅读:
T AAA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隆重简朴的大会,共同庆祝第36个教师节,这是进入后疫情时期迎来的第一个节日。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各位同事致以节日的问候!向离退休教职员工致以美好的祝愿!对获得荣誉的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祝贺!

时隔八个月、229天,历春经夏,终到初秋时节,校园在一片沉寂又恢复熙熙攘攘,法大经受住了这次疫情大考,离不开各位同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十分用心、十足用情、十倍用力地呵护着这个校园、坚守着这份事业。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危机面前,各个岗位的全体教职员工都在以自己的行动,努力奋战在抗疫“第二战线”,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留下了很多动人的场景。可以看到,湖北籍任课老师们,克服封城居家隔离等不利情况,坚持完成好每一项教学任务;国际法专业老师们,以笔为刀,接续在境内外媒体为国家抗疫发声,反击国际霸凌势力;辅导员及志愿者老师们,有的甚至带着无人照看的子女,一起为无法返校的毕业生打包寄送行李;校医院医护人员们,在疫情最吃紧、物资最紧缺的时刻,白衣执甲,义无反顾,全员到岗参与前线疾控工作;后勤系统服务人员们,每日起早贪黑,确保将可口餐食送至集中隔离的师生、家属院独居住户等。在这当中,没有一个人选择独善其身,也没有一个人选择畏葸退缩。在此,我要特别向一直奋战在抗疫战线上的教职员工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上学期,我们“云端齐聚首,千里共学堂”,将真实课堂实况平移到虚拟空间上,实现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线上教学学期。学校一共开设课程2007门次,参与学习学生11614人,此次课程覆盖之广、参与师生之众,教学效果之佳,是以往慕课、公开课、视频课等线上教学形式不可比拟的。我们组织了史上最大规模线上研究生复试,3200余人次的导师和工作人员组织2600余名考生顺利完成了360场次的“云”复试,最终顺利录取了1700名研究生,做到了零事故。所有这些,都是举全校之力,汇全校之智,精密设计、精心筹备、精细组织的集体成果。

感念同事们共渡难关之余,我也在重新思考:疫情对高等教育带来的深刻变化,以及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模式可能发生的变革、融合与发展,如果进一步追问:脱离了物理意义的课堂,大学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教师职业的价值是什么,未来的大学教育何去何从?关于大学教师应对后疫情时代的职责、操守与行动,我想同大家交流四点想法。

首先,在网络互联的时代,做师德师风的担纲者。

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立德树人奋进担当,教育脱贫托举希望”。德行举止,依然是国家与社会对于教师职守的首要要求。在自媒体勃兴的年代,人人都是传声筒,难免会在一些教师负面事件的评价中反映出社会暴戾的一面,进而演化成了道德危机。在网络集体“围观”下,教师职业的思想品德、职业操守、个人举止都面临着更高标准的衡量和考验。

我们常论“以德润心”,就是希望老师们在身体力行中展现出更有仁爱、更加温润,更具感召作用的道德水准,青年学子也对口碑好、品行正、业务强的老师充满认同和感恩,德行是教师的立身之本、行为底线。但我认为,在新社会背景下,个人师德师风塑造,既是底线思维,也是目标导向,我们每个人都“永远在路上”。老师们需要多行善为,弘扬社会风尚,而不只是不作恶行,埋首本职工作,我们要展示出更加清晰可见的道德力量和追慕榜样。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说,“学校犹水,师生犹鱼,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老师立德担当,学生才能耳濡目染,追随效仿。在受表彰的老师当中可以看到,民商经济法学院霍玉芬老师在援疆事业上毅然接棒,甘于奉献,是大爱之举;社会学院马皑老师在教书育人上忠于志业,深耕细作,是匠心之美;法和经济学研究院席涛老师为学生就业费尽思量,全力护航,是树人之善。师德师风从不是笼统的概念,而是落在每一次作为、每一件善举之上。在法大,敢于担当师德先锋的老师还有很多,今后学校要深入挖掘正能量事迹,善于立典型树楷模,争取舆论场的先声和主动,让“四有”好老师成为最时尚的追求。

第二,在技术赋能的时代,做能力精湛的多面手。

疫情对教育带来的最直观感受,就是技术手段的迭代革新。课堂的延伸,已经超越了教室这样的空间存在。哪里有师生,哪里便是课堂。围绕线上教学,关于课堂问答、资料共享、教学板书、考核考试、论文答辩等教学形式内容都在相应地发生调整,对参与其中的师生来说,都是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难忘经历。

传统上讲,人文社科专业的授课对于技术的依赖度是有限的。疫情倒逼下,我们开始不得不深度参与到新的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的运用中去,亲自感受其中的困难和利好。新的秋季学期已经开始,线下教学秩序将恢复如常,但我希望我们能充分珍惜这涉及数百名教师、长达四个多月的线上教学经验,系统总结教训与收获,关注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建设、协同发展。尤其重点思考如何发挥线上教学在资料信息检索、教案完善更新、师生互动辅导、考试模式优化等方面的优势,利用技术手段带动教学质量的新一轮大跃升。我一向主张,如今已不是一个ppt、一份教案可以重复使用的时代,教学要“常讲常新,常教常明”。我们的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们,要善于利用学校各类教学、学术、图书等资源和平台,敢于创建出更有效率、更有共鸣的教学模式。学校则会想方设法持续建设先进便捷的新技术新平台,学院路校区教学图书楼也将投入使用,希望在这相对局促的校园里,能够在软硬件上竭力为老师们的事业能力发展提供足够宽广的空间。

第三,在教学交互的时代,做良师益友的大先生。

去年教师节大会,潘汉典先生在视频中曾寄语“老师们要和同学们一起,一起学习,建立亲密的关系,师生之间要一条心。”这段关于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阐释,既平白朴实,又切中要害。线上教学没有构成教学、师生之间的物理屏障,反而降低了成本,拉近了距离,师生关联性愈发密切。在此背景下,教师要展现自身“教”的主体性,要拉动学生“学”的自主性,在良好互动中促进教学相长,形成“师生一条心”。

虽然沟通变得便利,但我们并不希望老师们成为全天候的“课业保姆”,如何推动学生自主、自动、自发地学习,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关键。我们一方面要丰富教学方法,丰沛教学内容,满足同学们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之充分享受学习的趣味性与成就感;另一方面也要调配个人的时间资源、学术资源、社会人脉资源,为同学们的学习排忧解难、创设平台、创造机遇。教书育人是一个“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老师不应只是学业上的“教书匠”,还应是真心实意关切学生成长的“大先生”。值得关注的是,疫情过后就业形势愈发严峻,未来两三年内,法大全体老师们要将教学工作和个人资源的重心适度地转向学生的就业出路上来,和学校的学工部门通力合作,齐心破解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第四,在知识普惠的时代,做社会进步的推动人。

疫情发展至今,许多世界知名大学法学院的课程不得不继续以云上的形式开设,以知识为商品或媒介的网络传播平台也蓬勃生长。大学在面向公众需求、传播专业知识、担当公共责任等方面,正呈现着一种更加开放、普惠、包容的姿态。《民法典》颁布以来,学校主动联合多家媒体,开展了多场公益性普法宣传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不少老师也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宣讲专业知识,发挥专业优势,赢得了无数粉丝的关注和追捧。

高等教育不是象牙塔内的独角戏,大学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的职责使命。这当中,我们不能回避知识市场化、流俗化、商品化的趋势或弊端,但也要认识到敢于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是大学自信和能力的展现,对于学校声誉、教师荣誉都有很强的提升作用。很多校友在参与了学校的在线法律培训学习课程后,也格外感慨如同重返了大学的课堂。随着线上教学技艺的磨合日臻娴熟,学校将乘势而上、主动而为,积极建设开放教育平台、终身教育平台,共享更多大学课程,也将鼓励老师们参与到开放教育、公益教育的活动中去,将法大声音、法大智慧、法大观点传播出去,用专业知识普及法律理念、公民意识和社会公义,引导社会和谐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要”,不只是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同样是对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期许,“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必须正视,“未来已来”,疫情带来的变化影响深远,我们难以预料,未来是否有更多“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但无论情势变化如何,大学与教师,永远和国家、社会、教育事业的命运紧密相连,并且将强韧地赋予高等教育更大的意义和价值。

“万里归来颜愈少,笑时犹带玉兰香”,新学期应该有乐观向上的新气象、新面貌。我们共同期待,瘟疫已祛,四方安平,一同沉心静气,在新时代迎接新挑战。

谢谢大家!

编辑 黄雨薇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