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军都时评  >  正文

以爱育人 以行立教 ——校长马怀德在2025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来源:新闻中心   9-12   阅读:
T AAA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在这秋光遍洒、硕果累累的美好时节,我们迎来了属于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节日——第41个教师节。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今天受到表彰的优秀教师致以热烈的祝贺!向全体教职员工致以诚挚的问候!向为学校事业发展倾注心血的离退休老教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教育家精神就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要将这种精神内化为“心之所向”的思想自觉,外化为“行之所至”的实践担当。我们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培养时代英才,为教育强国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不懈奋斗。

我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几点体会。

教育家精神要求我们“心中有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理解,这份爱既是对国家民族的拳拳赤诚,也是对教育事业的倾力投入,更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殷殷关切。“人民教育家”、我校终身教授张晋藩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孜孜躬耕法学教学与研究,生动诠释了这种爱。他强调“不能让我们的子孙到外国去学习中国法制史,要把中国法制史学的研究中心牢牢地锚定在中国。”历时十九载艰辛,他主编的10卷本500万字的《中国法制通史》终告完成,被意大利学者誉为“中国的《查士丁尼国法大全》”。我们要以张晋藩先生为榜样,胸怀“国之大者”,把对国家的爱、对人民的爱作为自己的精神底色,把教书育人、奉法图强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对学生的爱,是教育的温度与力量之所在。教育的意义在于以爱心孕育爱心、以灵魂塑造灵魂、以智慧启迪智慧。“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师有爱心,才能感动学生、赢得学生。哪位老师关爱、尊重学生,哪位老师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

教育家精神要求我们“眼里有光”。眼里的光,是对育人使命的坚定执着,对教学创新的不断探索,是对学术前沿的敏锐洞察。“为学,苦事也,亦乐事也。唯真志于学者,乃能忘其苦而知其乐。”我们要秉持“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治学态度,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深耕细作,不断追求卓越,通过做真学问、做大学问来回馈社会、报效国家。 眼里的光,是对育人事业的精益求精,是对管理服务的尽心竭力,是对教学科研的坚实保障,唯有将每一项工作想到极致、做到极致,才能赢得师生的认可,实现教育的目的。

教育家精神要求我们“以德施教”我们要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以德立身、言传身教,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立身之本,做到心中有敬畏、言行有底线,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学生,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引领学生。要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树牢纪律意识、严守底线规则,以清正的学风引领学术发展,以廉洁的作风守护教育净土。在学生眼中,老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活教材”。学生对于老师也是“听其言、观其行”,只有我们自己德法兼修、明法笃行,坐得端、行得正,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高尚道德情操、扎实理论功底、卓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家精神要求我们“实干为要”。好老师不是天生的,是在日复一日的育人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是实干中成长起来的。 “知”教育规律,“行”教学实践,我们要在知行合一中实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大先生。很多老师时常以“教书匠”自谦,我认为,成为大先生恰恰需要“匠心”,教书而能成“匠”,其实并不容易,要求老师对教学内容了如指掌,对教学方法精雕细琢,对育人使命忠实践行。管理行政工作做的好不好,也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关系到育人环境能否优化提升。广大教职工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想作为、敢作为、能作为、善作为,把“师生满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为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学生全面发展一路护航,在细节中体现温度,在效率中彰显担当。

老师们,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让我们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做“心中有爱”的灵魂工程师、“眼里有光”的时代追梦人、“以德施教”的品行坚守者、“实干为要”的辛勤耕耘者,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共同谱写属于法大人的更加绚丽的华章!

再次祝老师们节日快乐!谢谢大家!

编辑 陈睿

关闭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