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军都时评  >  正文

我的社团观

来源:网络工作室特约评论员 曹志   11-1   阅读:
T AAA

大学本不是生产的“栋梁”,印刷“文凭”的工厂,仅是由一群对自然的神秘,人生的困惑所产生的问题发生争执的人和能给他们的问题以某种程度上的权威性解答的人的组成。

然而今天,大学选择机制造成的专业限制和大学教学内容的统一化使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尤其在法大,更让我们面临一种知识构成的困境。如何从被动转向主动,如何改善知识构成的努力客观上促发了大学学生社团的诞生。

我们应知道学生社团是学生的自治性团体,绝非官方机构;是学生的学习性团体,而非营利机构。社员应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为社团宗旨在于引导社员个人主动塑造自己,以将读书、思考、讨论、写作作为大学四年乃至一生一世的生活态度。

宗旨与活动方式不可分述,因为活动方式必须体现宗旨。社团通过准备性活动引导社员对有兴趣的领域主动地学习,自发思考,一面了解古往今来的历史和思想,一面在现实问题前以自己的学习心得自主解决。但这应该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即将来的阅读学习应对我们过去的思想以崭新意义的启示,唯如此,我们才是不断启蒙自己。然后由社团组织平等自由的讨论,让不同的意见得以充分交流。法大社团的活动让我深深感到,活动方式的合适与否将会影响宗旨的永恒性。

社团中人大多认为社团好坏标准在于对学校的“贡献”,在外头的“名声”。此论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但我私下认为,这实是外界对社团的片面的评价标准,而不是社团中人本身创办社团、发展社团的动力。贡献、名声仅是社团活动外化结果,不是社团存在的价值本身。

有人说社团负责人大部分是为了谋取“政治资本”,此论断偏颇也好,正确也罢,我们暂且避开这个敏感的话题。在社团活动过程中,社团往往不惜人力财力筹办大型活动,人力花在活动的策划上,而非对活动内容的学习研究上;财力投在活动的操作上,而非对活动资料的收集调查上。社员们整天忙忙碌碌,戴着个吓人的“部长”头衔,却脑中空空,长此以往,社团命运可想而知。

所以,我认为社团不必期望能对学校做出何等贡献,只要社团立起宗旨,切实地开展活动。如果是读书社团,那么社员在对文、史、哲等领域的经典著作进行阅读—思考—写作的过程中,无疑会对校园事件及社会现象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同的看法、论点在社团内进行讨论,长此以往,无形中具有校园舆论监督和社会批判的作用。

也许认为学生社团将在校园民主建设充当先锋的个人论断太理想化,因为理想与现实总是有着差距的。但是,现实中的种种弊端只是在提醒我们应实事求是地反省问题,而不是卸去热情,逃避责任。

法大社团常常是朝创夕散,人走茶凉。社团不存在一定的时间,怎能发挥其作用,体现其价值?我认为,保持社团活力和持久的另一关键在于制度上的基石——程序意识的具备。我们常常看到,社长一人决策,社员只能鼓掌附和。历史传统糟粕今天却由学习法律、深谙民主的我们“运用自如”,这不亦悲乎!

而对于读书社团等冷门社团,今后的日子必定会更加艰难。因为它们远离轰轰烈烈的社团活动,默对热热闹闹的名人讲座;不倡导空论,不奢谈主义;而是以对人类、尤其是中国人面临的困境的强烈关怀,独自沉心与古往今来的思想者们交谈,针对现实生活的种种弊端与黑暗:冷静地思考,大胆地批判,自由热情地讨论,以探索那启示而来的真理,追寻自我生命的终极意义。

喧嚣的尘世中,它们的孤独让我深深担忧。但它亦化成了我对这些社团的成员们的殷切期望——走自己的路! (转自《天涯》)

(责任编辑:赵亚男)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