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嘉琪 朱晓悦 潘云凯)秦奥蕾,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宪法学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政法大学地方立法与政府法制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第三届政府立法专家委员,中国宪法学会理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备案审查制度研究中心研究员。曾获第八届“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老师”、第四届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五届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北京市第四届青年教学名师奖、中国政法大学首届青年教学名师奖、北京市教育总工会教育创新标兵。
选择教学之路
“是我很想活成的样子。”
“干练的女老师,有些骄傲,但我很喜欢。”
利索的短发,白皙、干净的皮肤,黑色眼镜框修饰着学者的睿智与淡然,磁性的声音里透着为师的严谨与庄重——这是上过《宪法学》课的同学们心里的秦奥蕾老师。
有同学说,秦老师天生就是当老师的料,她讲课时自信的气场让你从心里信服她治学的严谨,利落的咬字让你不自觉地追随她对宪法的执着。然而,课堂一座难求、获得第八届“吾爱吾师——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老师”称号的“奥蕾姐姐”却并不是一开始就立志做老师的。
“对于我来说,选择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科研的工作是一个比较偶然的事情,因为在我开始博士学业之前,没有考虑过从事教师行业。”带着一丝淡淡的笑意,秦奥蕾“坦白”了自己当年的择业心路。
像是一粒种子在幼时深埋,然后经年累月沐浴阳光,浸润雨露,吸取肥料最终长成大树借人乘凉。她的选择可以说是无心插柳,也像是命中注定。
据秦奥蕾说,很难回忆具体是哪位老师的哪句话影响了她的职业选择。从小学到攻读博士,一位又一位的老师就像接力一样,把她从一个幼小的受学者培育成可以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完成创造性工作的人。而那些老师们,尤其是她在就读博士阶段的导师,他们对于宪法学的理解、应用,从教学科研到社会服务、到参与国家立法,在这些工作中所散发出的专业智慧、人格光芒都感染了秦奥蕾,让她深切感受到,高校老师可以培养人、影响后学、服务国家与社会,是很了不起的职业。
“我欣羡每个平凡而有光的人。老师们工作时候发出的专注而智慧的光深深吸引了我,追随他们我走上了这样一条道路。”正因得益于老师的熏陶,秦奥蕾十分明白薪火相传对于教育者的意义:在培养学生的工作当中,一位老师的一句话、一件事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使他们变得更好,所以她一直努力做推动另一朵云的云、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灵魂。
适应教师身份
现在的秦奥蕾是一学期开一门宪法课、场场爆满的“人气老师”,是面对500双求知若渴的眼睛而能不易其自信从容的“奥蕾姐姐”。但是十七年前,初入法大的秦奥蕾也有着与其他青年教师别无二致的青涩。
那个时候的选课机制还不是全校公选,老师们会被具体分配到哪个学院哪个班。秦奥蕾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她的第一节课是给国际法学院的某个班级上的,她能明显地感觉出学生对她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持有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我就像个小‘菜鸟’。”秦奥蕾笑着自嘲道,“上第一节课时我还是很紧张的,心里老在想我准备的材料够不够,会不会半路就讲不下去了。”
刚入教职时,备课对于秦奥蕾来说并不轻松,她会花费很多时间去准备内容,然后调试课堂的效果,观察学生的反应,每次下课都如释重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从一个稚气未脱的法学博士一点点观察、适应、领悟、成长,学着如何做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我记得有一个学生跟我说,秦老师你知道吗,我们法大的学生是很厉害的!”秦奥蕾回忆那个学生的话时,没有丝毫不悦,有的反而是对象牙塔里的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理解。“他当时跟我说这句话时,我在想:啊呀!我也挺厉害的。”说这句话时,秦奥蕾似乎也回到了当年那个同样骄傲满满、踌躇满志的年纪,活脱脱一个不服输的小姑娘。
初登讲台,三节课讲下来,秦奥蕾的嗓子又哑又干。当她匆忙收拾好书本,准备离开教室时,有个小姑娘送了一瓶矿泉水给她。这个举动可能对小姑娘来说可能非常普通,但却在她的心里中烙下了温暖印记——因为那是对她精心准备的第一堂课的认可,对她在“传道授业解惑”这条路上前行的鼓励。
“这个小姑娘叫孙燕春,现在应该在学校做行政工作很多年了,她是我的第一届学生。”直到现在,秦奥蕾还记得那个学生的名字,还惦记着那个学生后来的人生走向,因为她给了秦奥蕾作为老师第一次被学生反馈的温暖。
当被问及是如何逐渐适应教师的角色时,秦奥蕾长舒了一口气,像是总结,又像是回忆:“要是让我说的话,就是真诚努力地去做更好的自己,时间会让你体悟到很多,就是这样简单。”
“我现在讲课也会很累,但是跟那个时候不一样,虽然会每年都更新讲义,但是对整体的内容框架是非常熟悉和清晰的。今年教务处安排我在中国大学慕课上开了《宪法学》这门课,借着这个机会我对宪法学教学工作做了系统梳理和更新,耗时耗力却功不唐捐,发现虽然讲了十几年宪法学,但我还可以成长 。”
十几年的时间过去,岁月也把璞玉打磨成了饱含时光温度的温润美玉。抱着这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法,慢慢地,秦奥蕾从几年前“最受本科生欢迎的老师”的提名候选人变成了获奖者,从最初上班车时被要求出示教师证到现在和班车师傅混了脸熟。“慢慢有了更多的自如和从容,觉得这个校园是我的了。”秦奥蕾和法大,已经相互习惯了彼此,适应了彼此。
成为真正的教师
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要面对的是一种从学者到师者身份的差异:“当然不一样,为学虽然也泽及他人,但主要是为自己;为师是为他人,这是最大的不同,后者更需要责任感。”
提起这种差异,秦奥蕾几乎脱口而出,她深知自己的所言所行会带给学生非常大的影响。作为教师,当站上讲台的那一刻,个体就不再是个体本身这么简单,对此,秦奥蕾笑称:“这感觉就像是写一篇论文跟写一本教材的差异,一篇论文写不好,别人顶多说这个人学术水平不好、论证的能力不行;要是写一本教材,瞎说、胡写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误人子弟。”
为师具有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老师们也不是从进入的那一天开始,突然间就学会怎么做老师了,做老师是一个不断体悟、不断思考、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也在路上,跟学生们共同走过繁密的森林、汩汩的河流、浩瀚的戈壁……在不知不觉中下自成蹊。
每当谈起秦奥蕾,同学们总会说她的课堂生动有趣,每一个跳动着的声音都是对故事娓娓道来的讲述。语言在秦奥蕾这里从来不是工具,更像是一种艺术。“我对语言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要简单清楚,还要能够共情。”秦奥蕾的语言特征十分生动,无论是上课还是生活,都不愿变得呆板或沉重,“努力把深入的内容以明白好看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是一个老师应有的技能。”
秦奥蕾认为在教学中,“问题意识”也十分重要,只有把问题呈现出来,学生才会追随着问题进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价值,甚至说没有认识到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如何让学生跟着自己的语言进行下去,是她常常思索的问题。
教师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一个“转化器”,把外面的东西接收进来,用自己做容器发酵,然后做一个有效的转换,让学生能够充分明白地接收。这种转换的技巧需要语言的天赋,但是更需要时间的理解和沉淀。秦奥蕾谈到此处,不免笑称:“就像做饭,一些经年的主妇做的菜看起来很简单,但味道却不可方物,为什么很多时候新手不行?凡事时间和经验的意义不可取代。”
从老师到学生,从书卷中的知识到说出口的语言,秦奥蕾确实像一个转换器一样,受惠于老师,又努力惠及更多的学生。将丰富的学识,平和的心态,乐观的态度,以及那份对宪法学的坚持与信仰,继受、消化、体悟、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