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鄢峻安 卞纪婕)15年间,一直有这样的一门课,每逢周四晚上座无虚席。台上,老大使分享着自己的故事;台下,同学们一边聚精会神地听着大使的讲述,一边拿笔飞速地记录。旁边的李群英看着这一切,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
这是李群英一直想要搭建的平台——《口述当代中国外交》。
今年的9月10日教师节,李群英获得了我校“2022年度华兴教学杰出贡献奖”。在台上领奖的李群英,白色衬衫,素色长裙,低挽着的马尾,脸上带着淡淡的笑,一如她往常模样。
35年,从海淀到昌平,李群英见证了法大国际政治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35年,开设22门课程,总课时数超过7000,李群英以一颗火热的心,与法大一同成长。
想让大家都听听老外交人的故事
美国大选究竟结果如何?俄乌冲突又将走向何方?古巴缘何久经制裁而不倒?这些都是《口述当代中国外交》课上热议的话题。这门课为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打开了一扇窗,从中足以一窥世界风云变幻。
《口述当代中国外交》的创立,源于李群英拳拳爱国之心。
上世纪90年代,李群英初来法大不久,便以学者身份被央视邀请参与《纪念万隆会议召开40周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25周年》等中国外交节目录制。她跟随节目组采访过外交部原部长黄华,副部长符浩,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陈楚、凌青,中国前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黄镇的夫人朱霖,拜访过周恩来的英语翻译浦寿昌、冀朝铸、贴身警卫成元功等,接触过许许多多的老大使,回顾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的险象环生,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艰难历程,重温老外交人的峥嵘岁月。尽管这些外交人已经老去,但当他们回首这辈子的外交岁月时,苍老的眼里仍然放出激动的光。
这道光是对祖国炽热的爱。
李群英与这批老外交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她从小生长在部队大院,7岁就亲历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收复西沙群岛时庆祝胜利的场面。尽管当时无法完全理解这场战役背后的深层意义,但爱国主义的种子已在她幼小的心中悄然抽芽。她理解老外交人对祖国那份独特的情感。
李群英决定,把这些老外交人们请回课堂,听他们讲讲自己的故事,分享在异国他乡看见五星红旗升起的激动之情。
2007年她的愿望实现了,《口述当代中国外交》课程正式开设,也是全国首创。15年来,先后有70余人次大使被请进课堂,课程节节爆满,许多没有选修的学生甚至外校生也来听课。李群英第一个留学生,现任塔吉克斯坦的驻华外交官穆志龙很喜欢这门课,他把从这门课学习到的外交知识和外交素养,都用到了现在的外交工作上——“在气质里,在谈吐上,也在胸襟的无涯。”2022年,该课程还被评为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这也是对李群英15年来的坚守与努力最好的肯定。
李群英一直觉得,好的老师不应只是一名“经师”,还需是一名“人师”。她也一直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对待每门课,她都充满热情,希望学生从课上不仅收获满满的知识,也能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是李群英的心头所好。在她看来,这堂课虽不是专业必修课,但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感必修课。李群英常常有一种使命感,自己的国际政治不能只有专业知识,还需有理想信念。
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是李群英鲜艳的生命底色。
为学生装满更多知识的“子弹”
但一开始,李群英却不知道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刚来法大之时,李群英面临诸多不顺。她至今还记得自己讲的第一节课。因对课堂的不熟悉,50分钟的课只用20分钟就讲完了,剩下30分钟,她只能跟学生面面相觑。同时,由于李群英讲的是公共课,在容纳80人的教室中讲课,要让每一个同学听清并非易事。前来听她试讲的、时任国际政治教研室主任的卢翰章评价说,这个女孩子讲课声音太小了,可能第三排都听不清。除了讲课,由于李群英不是师范专业毕业,再加上性格内向,和学生互动也困难重重,以至于因为经常换装都被老教师诟病。在同批进学校的几十位老师中,李群英只是不太起眼的“丑小鸭”。
但李群英不会服输。尽管看似柔弱,但她骨子里却有一股韧劲。只要认准的事,她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小学时,为了在学校的拾粪评选中获评“小能手”,要强而倔强的李群英硬是在寒冷的冬天里,经常顶着凛冽的寒风,一个人跟在马车后面,拿着铲子一路跑一路捡,哪怕冻得鼻涕直流小手通红。这股韧劲一直伴随着她。
她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经过思索,李群英确认了自己的目标,那就是给学生装满更多“子弹”,更多知识的“子弹”。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李群英跑遍北京城,去“蹭”各种讲座。李群英发现好的老师在课上都是自信的。而这种自信,来自于渊博的学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为此,李群英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70多块钱、22路,是她成为好老师的开端。刚当老师那会儿,李群英的工资只有70多块钱,每次领完工资,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北太平庄坐22路前往新街口的经济书店买书。每月买书就要花掉一半的工资。除了专业书,李群英还爱读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选集,也爱看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的大部头。有一些书发行量少、不再版,李群英就去旧书摊上“淘书”。最近刚入手一本《老布什回忆录》,是她花了几十块钱淘来的,封面黑不溜秋的,但能淘到绝版书也是一件开心事。
大量的阅读和多年的积累给予了李群英在课上充足的底气,但她却从不敢“吃老本”。“变化”是国际政治永远不变的主题。35年来,伴随着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李群英几乎每堂课的授课内容都要随着当下的国际政治时局做出一些调整。于是“三天不备课,不敢上讲台”就成了贯穿她35年教学经历的基本原则,也是她对教师事业的郑重承诺。
同时,李群英也反复琢磨如何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她的每个周四下午是留给学生的。在这个时间段内,从学习工作到感情问题,甚至如何保持身材,她与学生无话不谈。李群英十分重视学生的意愿,在每年课程开课时,她都会收集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对症下药地安排自己的课程。李群英一定要讲学生们爱听的课。
35年的耕耘付出,李群英从“丑小鸭”成长为美丽的“白天鹅”。当初的她,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三十五年后的自己能获得“教学杰出贡献奖”。为学生装满更多子弹的承诺,李群英做到了。
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一直是李群英生命昂扬的主旋律。
永远的“群英姐姐”
台上,她是旁征博引、学通古今的李群英教授;台下,她是备受欢迎的“群英姐姐”。
这个称呼已经喊了20余年了。无论是年纪相近的同事,还是相差几十岁的学生,都亲切地叫李群英为“群英姐姐”。李群英喜欢这个称呼,因为这样叫有一种家人的感觉。
事实上,她也把法大当作自己的家,把学生与同事当作自己的家人。
对待学生,李群英视如己出。在2020年10月,她因胃出血住院,但当学生打电话过来请教论文如何修改时,她一边输着液,一边托着电脑,用头夹着电话,一点一点地教着学生修改。只要能够帮到学生,李群英从来毫无保留。针对不同的学生,李群英因材施教,往往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她的尽心指导下,她担任班主任的两个班均获得北京市优秀班集体称号;指导的学生有十几人次获得过“学术十星”、“学术新人”、“国创项目立项”等;国政系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李群英对学生倾注了大量的爱,以至于她的儿子评价起自己的老妈时,都是一句酸不溜丢的:“她当妈就那么回事吧,但对学生可是无微不至”。
对待同事,李群英古道热肠。国际政治专业党支部书记严挺刚刚归国之时,对很多情况并不适应,工作屡屡碰壁。为此,李群英常常打电话给他,安抚他的情绪,并分享了大量教学经验,助他度过难关。李群英还时常惦记着退休的老同事,常常打电话问候,一有机会就请他们吃饭。一谈到李群英,周围的同事无不竖大拇指。
对待学校公共事务,李群英尽心竭力。长期担任国际时政论坛的指导老师,该社团今年荣获“银星社团”的称号;在研究生院举办学术系列讲座;在各种学生比赛中担任评委……李群英一直奔走在公共事务的第一线。
对身边的人的热爱,一直是李群英丰厚的生命底蕴。
光阴飞逝,一晃35年过去。35年,李群英看着法大从复校时只有3个本科专业的北京政法学院,发展成拥有26个本科专业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35年,李群英从一个讲课第三排都听不清的青年教师,成长为备受学生欢迎、凡事尽心竭力的“群英姐姐”;35年,李群英从国政系求知若渴、虚心若愚的学生,成长为知政为国、胸怀天下的学者。
但李群英其实从始至终都没变,她仍然怀揣着一颗滚烫炽热的心,深爱着国家,深爱着学校,深爱着教师事业和她的学生们。以饱满的热情爱着身边的一切,是李群英人生永远不变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