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法大  >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马怀德: “法治天下”的谏言者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9-17   阅读:
T AAA

实务

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强烈的现实关怀是马怀德治学的特点,他的研究关注当下现象,力图挖掘其隐含的趋势,并作出有前瞻性的回应。大量的创见,影响着立法。

在他读博士期间,《行政诉讼法》刚刚实施,国家开始考虑起草《国家赔偿法》作为《行政诉讼法》的配套法。全国人大法工委成立了行政立法研究小组,江平任组长,罗豪才和应松年是副组长,马怀德承担了一些秘书和服务工作,并写成了博士论文《国家赔偿的理论与实务》,次年由中国法治出版社出版。33岁的他登堂入室,成为年轻学者中的佼佼者,并获得了“马国赔”的雅号。

读博士时他就意识到,政府广泛运用事前许可的方式管理市场运行、经济和社会生活,与行政改革目标存在巨大矛盾。为此,他对行政许可制度进行了原创性研究,分析了行政许可设定权限不明、范围失控、程序混乱等现象,并提出制定统一的行政许可法,整饬行政许可活动的立法构想。统一的行政许可立法在国际上并无先例,缺乏普适性的经验以资借鉴,他当时提出这样的理论无疑是大胆的,幸运的是,他的思考得到了回应。

1994年,《中国法学》全文转载他的论文《建议制定行政许可法》,引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注意,他随后正式成为行政许可法立法小组的一员。

90年代中期,中国启动了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地方试点,本世纪初在全国推广,并最终制定了《行政许可法》。

除此之外,他还参与了多部行政相关法律的起草,参与了20多个部委的40多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咨询论证工作。如今,《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已经颁布,《行政强制法》等纳入立法议程,《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也已实施,法治政府的基业正在推进中。

在马怀德看来,做学问不该坐而论道,而应该介入实务、参与实务,才能更了解实情,反过来促进学术理论。他经常告诫学生,做学问要有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自1993年起,他开始参与办理一些行政案件,介入法律实务。

1996年底,中国有一批出土文物通过非法途径流入英国商人手中,根据中国《文物保护法》,这些出土文物不允许流通,更不允许出境。他作为追索走私文物小组法律顾问组成员,远赴英国交涉,经过艰苦的努力,3000多件文物终于物归原主。

在1999年审结的北京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的行政诉讼案中,马怀德成功地将大陆法系行政法学中的“公务法人”理论运用到个案中来,免费为其代理并胜诉。这起案例还以典型案例的形式,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使得法院司法审查的范围扩大到教育行政管理领域,发展了行政法学理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 陈睿

关闭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