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法大  >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马怀德: “法治天下”的谏言者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9-17   阅读:
T AAA

谏言

马怀德30年的学术生涯,几乎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

一些制度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一些观念从弱变强,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普及。

他说,法治不是用来把老百姓管得服服帖帖的,而是把国家的法律体系制定得严谨齐备,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依法治国的关键,要看执政党能不能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他常在各种场合强调这个逻辑关系: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法治政府是法治社会、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

立法过程中,阻力是免不了的。任何制度的确立过程,本身就是突破重重阻力、搭建新的制度体系的过程。

“每参与一部法律的起草,都能够切身感受到权力不愿意接受约束和控制的一种惯性思维。任何权力都不希望被约束,被控制。”马怀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但他认为,尽管中国目前仍未摆脱“人治思维”,相较30年前,法治观念正在得到强化。他积极推动法治政府的早日实现,对于普通公众日益高涨的维权热情与越来越强烈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他极力呵护。

2005年,中国政法大学成立了法治政府研究院,马怀德担任院长。这是北京现有的60多个重点研究基地中唯一的法学研究基地。基地成立以来,接受了上百项政府委托开展的法治政府方面的理论和对策研究,提出了很多研究报告和咨询建议。这些对策建议,有的得到过中央领导或省市领导的批示,有的转换成政府部门的重要政策内容。

2007年,马怀德首次提出法治GDP的概念,并建议将法治指标列入官员政绩考核,用以纠正唯经济GDP是图的畸形政绩观。从2010年“中国法治政府奖”到2012“法治政府评估体系”,他的学术影响力日盛。

“作为学者,一些学术成果能够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确实很有成就感。”马怀德说,中国知识分子经纶治世情怀根深蒂固,他也未能免俗。从行政法、国家赔偿法的一些具体条款中,不难发现诸如“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及时救济”等人文关怀的设计。

马怀德坦言,自己草根出身,具有强烈的底层意识,他会努力抓住每个直达决策层的机会,站在人民立场,替老百姓说话。成为中纪委特约监察员后,他几乎每周都收到十几封全国各地的来信,请他递转材料,若是咨询一些法律问题,他会组织硕士、博士生尽可能一一回复。若涉及具体案子,他会在一些座谈会、咨询会、论证会上提出来。

大量的求助信令他陷入对依法治国的实现路径的思考。

他认为,中国法治的一个短板在于制度体系的不够完备。很多法律制度本身就存在冲突,导致执法打架,多头执法,标准不一,结果不一。此外,还应该高度重视法律的实施问题。现在大量问题正是出在执法环节,有法律无法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比较突出。

如何才能使法律得到很好的执行?马怀德认为,这需要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需要进一步改革现在的行政执法体制,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水平和素质能力,健全执法激励和问责机制,完善司法监督和保障机制。

“搞法治,前提就是要消除人治。如果一个社会人治起主导作用的话,那么法治就无法建立起来。”他说。

他期待,中国的各级政府能成功完成五个转型——从全能、神秘、权力、任性、利益的政府,走向有限、透明、责任、守信、中立的政府。

马怀德对自己现在的状态并不满意。“法治建设任务重时间紧,法治政府研究的新课题更是层出不穷。”他感叹,“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想做好很多事情不太可能,只能选一部分最重要的事情,把它做好。”

马怀德: “法治天下”的谏言者

原文链接请点击>>>

上一页 [1] [2] [3] [4]

编辑 陈睿

关闭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