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中国政法大学学生戴新锵被确诊为白血病。得知这一消息,广大师生积极援助,短短3天就捐款15万元。在广大师生的关怀下,戴新锵目前已基本康复。前不久,他获得“感动法大”人物特别奖,给他的颁奖词这样写道:“面对病魔,却依然用微笑向我们诠释着坚强;在病房里,他仍然坚持学习并帮病友补习英语。戴新锵,这个在法大成长又感动着法大每一位学子的青年,在全校师生的关怀和帮助下,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去感恩……”
像“感动法大”这样的人物评选活动,是中国政法大学“创新求实、达恒致远”德育工作理念的具体写照,也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缩影。身边的人物、鲜活的实例、感人的事迹,让学生们深受教育。中国政法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冷冰冰的说教,每一次活动学生们都自发踊跃参加。
思想导航 让德育充满温馨
对于学校人性化的德育工作方式,2003级新闻一班的王倩颇有感触。王倩所在的班级被学校定为“德育试验班”,她和另两名同学共有一位德育导师,德育导师在4年里全方位对她们进行学业指导、生活关心、思想导航。大学期间,王倩在校园网新闻中心参加实践,导师利用专业知识对她指导和点拨。4年来,王倩在学习和思想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她所在的班级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班集体”。
在中国政法大学,“大学生成长沙龙”已成为一个有口皆碑的师生交流活动。每周邀请5名教师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与同学们零距离接触。学校的名教授、特聘博导利用休息时间与学生一起探讨学习与人生,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引导学生崇实尚善、立志成才,深受学生欢迎。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实行心理健康教育“1234”工作模式:坚持一个工作目标——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依靠两支队伍——专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委员;搭建三个平台——心理健康课程指导平台、培训平台、媒体平台;实行四级预防——宿舍、班级心理健康委员、辅导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这种模式对学生心理可能出现的焦虑困惑进行干预和帮助,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行胜于言 在实践中增强责任感
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中国政法大学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法律离中国的农民有多远——中国农村国家法实际效力的实证研究》拔得头筹,荣获特等奖。这是该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成果,与学校的倡导支持密不可分。
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鼓励学生假期组团实践、积极建设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返乡实践,形成了以法制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为主线的社会实践格局。在实践中,学生们既运用了专业知识,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前不久,该校组织开展了“一校带一镇,送法到乡村”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双百”行动、千名党团员大型法律宣传和援助活动。学生社团准律师协会和青年志愿者协会每年接待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100余人次;在学校的4个法律诊所中,实习学生共接待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1000多人次,受理案件546件。同时,同学们还积极活跃在农村、街道、中小学、养老院和残疾人群体中,开展宣教、支教、扶贫、助残等公益活动。
未雨绸缪 强化职业道德培养
“法律工作者是社会公平正义的践行者和示范者。如果从事法律工作的人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对法律体系和法治国家建设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比不学法律的人更为严重。”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教授如是说。
作为一所以政法专业为特色的高等学府,中国政法大学把加强未来法律人才的职业道德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学校开设法律职业行为规则等课程,优秀教师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讲课,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许多同学爱听王建芹老师主讲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他们说,王老师不是照本宣科,对所讲内容有自己的独特思考,告诉我们法律不是孤立的,与道德和信仰有着密切关系。王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让我们认识到未来的责任和使命。
任长霞事迹报告团、“我最喜欢的十大人民警察”、王书田、宋鱼水等一大批新时期司法系统英雄模范人物,先后走上中国政法大学的讲坛。他们的生动事迹深深打动了广大师生,使学生们懂得什么是职业道德,如何用法律为百姓服务。
面对即将毕业的同学,教授们叮嘱:“母校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母校更希望你们永远是有良知的、有正义感的人。”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07/09/14/content_19803272.htm
相关阅读:新华社刊发题为“中国政法大学积极为学生提供思想导航”的报道介绍我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