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融会德育内容 成才工程拓展学生素质 德育纲要打造长效机制
中国政法大学构建动态德育体系
本报讯(记者柯进 余冠仕)“4年的学校专业学习,让我获得了生存的本领;4年的学校德育熏陶,让我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这是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2003级学生王倩,在回顾过去4年她在德育实验班学习、生活时流露出的真实感受。
2003年秋季入学后,王倩与班上其他30名同学一起,成了德育实验班的第一期学员。在这个实验班内,除了有两名专职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日常工作外,每3名学生还有一位专门的德育导师。这些导师平时除了关心对口学生的生活,还要为学生的成长“导航”:帮助他们分析专业的发展前景,帮他们制订科学而合理的人生规划。
据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介绍,在该校,不仅有一系列类似于德育实验班这样的德育工作措施,更重视建立完善一个德育工作动态体系。“中国政法大学是我国政法人才的‘摇篮’。学校德育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政法事业今后十年、乃至几十年的前途。”石亚军说。
正基于此,早在1997年中国政法大学就开始了更新学校德育内容、建立德育新体系的探索:一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际,将《形势与政策》课程列为学校必修课程。二是学校启动实施形势政策教育“七个一”工程,每个学生每学年听一次高水平的形势报告、听一次英雄模范报告、听一堂党课、观看一部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参加一次研讨活动,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撰写一篇论文。三是以课改为契机,将德育与专业培养目标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相结合,强化课程内容中的价值理性和人文关怀,挖掘日常生活中蕴含的德育内容。
《行政法》是一门专业选修课,为了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国情,主讲教师王建芹将中国传统文化、国情知识广泛渗入课堂教学中,这样既拓宽了专业的深度广度,又创造性地实现了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在她本学期开讲的第一堂课上,意外地多出了100多名旁听的学生。在该校,这样的课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仅今年上半年,学校就有2600余人次选修了各种各样类似的新课程。
2002年,该校决定每年投入30万至50万元,实施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十大工程”。专为拓展学生素质而启动的“成才工程”,通过设立法律职业伦理教研室、建立优秀的法律职业伦理师资队伍和开设法律职业行为规则课程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学校每年还邀请一批公安、政法领域的英雄模范人物走进校园“现身说法”,使学生深刻理解政法事业所承载的崇高使命与“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
为了将学校德育工作贯彻到每个学生身上,2004年,该校又创造性地以课题形式,按不同学院推出了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八大样板”,分别对学生党支部、辅导员队伍、学生党员、团员、学风、德育、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等8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尤其重视借助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校园明星评选等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商学院2004级学生刘斌,因家庭贫困一直都很自卑。但自从今年6月参加“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后,他不仅更加自信,而且也开始主动扶危济困。今年3月,得知昌平区振华民工子弟学校的龚京红小朋友家庭遭遇不幸,他报请分党委批准,在全院展开了专门的募捐活动,全院师生纷纷慷慨解囊,两天捐款4000多元。
“样板工程”的实施,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产生了示范效应。据了解,仅该校的学生社团——准律师协会和青年志愿者协会,每年都要接待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100余人次;校内4个法律诊所,实习学生接待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1000多人次,受理案件500多件。
为完善德育制度,形成德育工作长效机制,2005年,该校专门制定了德育纲要,构建起涵盖了德育规则、体制、责任、监理和评估等多个方面的德育工作新机制,以课堂教学、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为切入点,形成了一套全员参与、全域渗透、全职司责、全程贯通的德育工作新体系。
正是有这样的制度保障,如今,2003级德育实验班31名学生,经过4年的培养,已有了显著变化:入学时只有3名预备党员,但到今年6月,已有22人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参加过学校的党校学习,党员发展到17名。
原文链接:http://www.jyb.com.cn/xwzx/gdjy/szgj/t20070915_112726.htm
相关阅读:厚德明法 润物无声——中国政法大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纪实
新华社刊发题为“中国政法大学积极为学生提供思想导航”的报道介绍我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