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上午,“法律专业学位教育回顾与前瞻”圆桌会议在海淀校区科研楼二层学术报告厅举行。圆桌会议是法律学院举办的“法律专业学位教育三十年国际研讨会暨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建院20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环节。来自国内外高校、司法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与师生代表200余人参加会议。
法律学院院长许身健为圆桌会议开场,优秀校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主持人屠化主持,北京大学法学院原院长潘剑锋、清华大学法学院原院长王晨光与许身健共同与谈。三位法学教育专家围绕法律专业学位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展开深度对话。

溯源:从文明脉络到时代动因
会议伊始,屠化以“法学教育渊源”为引,开启历史维度的探讨。王晨光从全球法治文明视角切入,梳理出贯穿人类社会的法律治理脉络:中国春秋时期法家“缘法而治”奠定治理根基,“外儒内法”的传统让法治从未断绝;古罗马法通过博洛尼亚大学等高等学府传播至欧洲,成为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的共同源头,即便在英国剑桥,《罗马法》至今仍是法学院必修课。他特别指出,现代社会成文法与普通法不断融合,中国的司法解释体系正是这种融合的生动体现,“法律不是孤立的规则文字,而是社会经验的浓缩”,为理解法律专业学位教育的必要性铺垫了文明底色。
潘剑锋则聚焦1995年法律专业学位设立的时代动因,将其与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紧密关联:“90年代初经济提速,法律需服务于经济发展,复合型、实践性法律人才成为刚需。”他以数据勾勒三十年发展轨迹:从最初8所院校、年招生700余人,到如今约290家培养单位,累计培养人才约30万,但成绩背后暗藏隐忧——“法律职业人口结构失衡,缺少优质法律人才,普通人才已不紧张”,这一尖锐判断直指当前法学教育的核心痛点,为后续讨论锚定问题导向。

现状:直面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作为全国唯一以培养法律专业学位人才为目标的学院院长,许身健以“琢玉成器”为喻,点明法律院校的核心使命:将非法法硕研究生这块“璞玉”打磨成具备核心法律技能的法律通才,之后在法律职业工作中历练为法律专才。许身健坦言,当前法律专业学位教育最大的难题是“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很多院校热衷签协议、建基地,搞形式化的实践教学,没有建立扎实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针对新设的法律博士项目,他强调必须与学术学位教育“划清界限”,分类培养,两者的区分就如同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博士与临床博士之分野。要用于探索以实践成果作为毕业要求,“这需要打破常规,按照《学位法》要求,进行探索创新”。
王晨光进一步剖析法学教育的定位之争,结合自身经历反思:改革开放初期,法学教育曾偏向将法学视为“纯科学”,着力培养“法学家”,却忽视了法律的实践属性。“有位教国际商法的老师坦言,教了一辈子却没见过真正的信用证,这样的教育如何能培养出经世致用的法律人?”他指出,法律是“社会经验规则的高度浓缩”,脱离社会现实的教育,只会让学生沦为“掌握术语却不懂实务的空谈者”,这也正是法律专业学位教育必须突破的困境。

破局:从课程改革到模式创新
面对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三位专家分享了各自院校的改革实践。潘剑锋详细介绍北大法学院2011年以来的教改“抓手”——以课程设置为核心,两年内落地六门案例研习课,联动香港大律师公会、国际律所及北京律协、法院等实务部门,开创“双师同堂”模式。“刑事辩护、合同法实务等课,法定60人却挤满100多人,听课要‘走后门’”,他强调教改的底层逻辑是“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实事求是”的规律,“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是法学教育的敌人,不打倒它们,改革就是空谈”。
屠化以亲历者身份补充,在许身健的法律诊所学习时,每周在昌平主楼地下室接待真实当事人的经历,让他第一次“把法学知识与普通人的情绪、诉求关联起来”,这种体验至今影响着他的法治节目制作。许身健则以自身经历说明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差距,再次用实例凸显理论与实践的落差。他提出,真正的实践教学应是“体验式”的:像医学临床教育那样,通过法律诊所培养学生践行职业伦理,通过模拟谈判、调解、仲裁、论辩等课程提升通用技能,“现在很多院校不重视法律文书写作、谈判技巧,这恰恰是实务最需要的”。

针对“法律硕士教育是否沦为本科‘回锅肉’”的尖锐提问,王晨光直言“师资有限导致课程同质化”是普遍问题。他以美国税法教授将住宅申报为“核桃园”合理避税的案例为例,呼吁法律硕士、博士教育应聚焦“经验总结”:“学生有丰富实务经历,教育要帮他们从‘狗熊掰棒子’式办案,转向提炼规律、形成方法论”。他特别期待法大法律博士项目打造“教学相长”平台,让学生分组分析案例、反哺教师实务认知,“法大作为法学教育的‘大殿堂’,完全能总结出可复制的经验”。
前瞻:AI时代的机遇与坚守
谈及人工智能对法律专业学位教育的影响,王晨光态度明确:“必须拥抱AI,但不能被AI替代。”他预判,AI将替代基础法律研究等重复性工作,比如“无需再把基础检索外包到印度”,但法律处理的“人间疾苦、利益冲突”,需要人类的判断力、同理心,“AI能预测结果,却无法评判公平正义,这是人类不可替代的核心”。
潘剑锋回归教育本质,认为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核心是提升学生的“悟性”——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北大暂未招法律博士,就是要谨慎,不能让高学费变成‘失望费’”,他强调培养人才要“认真想、扎实做、长期坚持”,让更多人参与教改、形成传统,“法学教育才有希望”。
许身健院长则以“法律职业是后天习得的艺术”作结,指出AI时代法律人的核心竞争力是“创造性解决问题”:学生对法学教育的期待和呼声能倒逼法学教育改革。中国法律专业教育的希望,就藏在直面问题、踏实创新的每一步里。”

一小时的对话意犹未尽,却清晰勾勒出法律专业学位教育的破局路径:既要以课程改革填补实践短板,以模式创新回应时代需求,更要在AI浪潮中坚守“培养健全法律人”的初心。这场思想碰撞,不仅是对三十年教育历程的复盘,更为未来法治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唯有扎根实务、以学生为中心,才能培养出真正回应社会需求、支撑法治中国建设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