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是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而且特别提到要培养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法制人才。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首先必须深刻认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以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化建设)为总布局,以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总任务。
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是前提和内在要求。中国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是如何坚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在办学活动中得到体现和实现,并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办大学、办法学教育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会不会是两张皮?
那么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是前提或者内在要求。而且中国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坚持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坚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在办学活动中得到体现和实现并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就是说我们办法学教育,会不会出现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出现这个两张皮的问题。按照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我们在办学过程中做到以下8个基本点,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一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二是在教育教学中保证教育公平,善待学校每一个学生;三是努力提高和切实保证教育质量,满足学生对高质量教育的向往和需求;四是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五是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六是源源不断地推进思想、知识、理论、文化、科学技术创新;七是构建国家投资和学校自筹相结合的多元筹融资体系;八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所以我觉得老百姓对公平接受教育和接受高质量的教育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高校尽最大的努力保证公平地让学生接受教育和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教学,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高法学教育质量,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的核心。提高质量的根本标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
如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在解决了方向问题后,最关键还是要办好学,把学校自己的事情做好,也就是习主席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高质量、有特色的办学,谈不上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大学“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问题:
首先我觉得要明了大学功能,大学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这四者的关系。这四者的关系,就是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使命。
“人才培养”是中心,“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三个基本点,“文化引领”是使命,也就是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好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引领社会。“文化引领”很重要,因为大学应该是社会的良心。在大学四大功能中,要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定位。学校的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工作评价等都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服务于教育教学。既不能偏离“一个中心”,也不能偏废“三个基本点”。法学教育不能脱离大学功能办学。
其次明确办学定位,办学定位有很多说法,包括发展目标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服务定向定位,培养目标定位,但是我觉得最核心的还是办学使命或办学目标,这两点必须明确。大学的办学使命,就是大学的价值目标,就是你这所大学要办成什么样的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的办学目标就是把法大建设成为“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知名法科强校”。加拿大跟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他的大学使命是这样表述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立志成为世界最好的大学之一,把学生培养成为不凡的全球公民,促进公民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开展杰出的研究,服务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加拿大和世界人民。
第三,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培养、造就、熟悉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这就是我们目标。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合格的公民或者说好公民。因为教育首先是要培养好公民,所以我觉得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方向之一,是要强化学生的公民教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的目标,要着眼于六个要素:品德、知识、能力、智慧、身心、人格,。所以我们在培养过程中,要实现全人全程全面的培养路径。
第四,确立办学理念。学术立校、人才强校、质量兴校、特色亮校、依法治校。
第五,改进学术评价。评价是指挥棒,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评价是“牛鼻子”,是渔网的纲,纲举目张。评价要分类评价,评价的标准要科学,质量和绩效应该是主要的标准,要处理好和数据量的关系,对教师评价,我们要改变重业务轻师德,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重业绩轻培养的现象。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以学生评价为主;对教师的学术水平的评价,以同行评价为主;对教师的公益服务,以同事的评价为主。
第六,追寻大学的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没有大学精神的大学就没有“魂”。学的硬件可以在十几年、几十年内来完成,但是一个大学的精神、传统、文化,则需要很长时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形成,没有这种时间的沉淀和检验,是不可能形成的。大学应当是独立的,自由的,就是人格的独立和学术上的自由。这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大学不是行政机关,不是工商企业,是学术机构,应当去行政化、功利化。大学目前最缺的是有效的审辩式思维(批判性思维)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法学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要找准方向,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和从法学教育大国到法学教育强国的转变,追寻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一流学科。
我认为我们要从五个方面遵循法学教育的方向:
第一,法学教育的人本化。法学教育的人本化就是在办学过程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讲的是尊重师生、相信师生、理解师生、关心师生、依靠师生,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强“双向交流机制”、“互聘计划”,“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的高水平法学家和专家团队,建设高素质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兼职教师队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第二,法学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实际上邓小平同志在三个面向里面讲的非常清楚,“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代化有器物现代化与精神现代化,硬件的现代化与软件的现代化。器物现代化、硬件现代化较为容易,难的是人的思想、精神的现代化,大学文化的现代化和大学制度的现代化。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尤为重要,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硬件的现代化,应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难的是人的思想精神的现代化,大学文化的现代化和大学制度的现代化。所以我觉得大学法学教育要实现现代化,最核心的还是要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法学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就是要“与时俱进”。
第三,法学教育的国际化。国际化不是“全盘西化”,不是简单的“与国际接轨”。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着力培养师生的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推进优秀学术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不断提升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英特耐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加拿大的一流大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至少有四点考虑:一是通过国际化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二是明确将自己定位为全球性大学(global university);三是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四是要以自己杰出的研究来创造知识,不仅服务于本地、本国,而且要服务于全世界。
第四,法律教育的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社会,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时代。法学教育不能错过历史机遇!要全方位、全领域推进信息化建设,学校一切工作,包括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皆可有所作为。建立学校的信息管理系统、系统的学校信息管理。目标是打造真正的“数字校园”。
第五,法学教育的法制化。健全完善法学教育制度、法学教育体制机制,目标是“良法善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学校,依法办学。科学、合理地制定学校的章程、规章制度,达到“良法”标准。开展学校规章制度的废、改、立、释工作。严格按照法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办事。建立和完善权利和诉求的救济机制,组建学校综合投诉中心和多元争议解决机制。让法治成为校园文化,成为师生的校园生活方式。
(编辑/陈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