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专题  >  全国政法大学“立格联盟”第六届高峰论坛  >  最新动态  >  正文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在“立格联盟”第六届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来源:张大良   7-19   阅读:
T AAA

尊敬的贺荣院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来出席“立格联盟”第六届高峰论坛,这一次论坛汇聚了国内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政法院校,以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为主题,融通睿智,凝聚共识,这是高等法学教育的一件盛事。

在此,我仅代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向高峰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东道主中国政法大学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2011年底,我部会同中央政法委,启动实施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围绕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任务,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推进高等法学教育综合改革,培养造就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法律人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这个计划实施三年多来,在六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建立健全了“卓越”计划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卓越”计划启动实施以来,我部牵头成立了由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外交部、公安部、司法部、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的同志及法学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会同中央政法委召开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启动工作会议及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的推进会;会同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的通知,共同举办了法律人才互聘“双千计划”的现场会。这一系列的工作,历史性的搭建了高等法学教育领域与法律实务界合作共赢的平台,推进形成了教育部门与法治工作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是,基本形成了分类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总体布局。2012年5月,我部会同中央政法委启动了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的遴选建设工作,确定58所高校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2所高校为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2所高校为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这三类基地共计92个,分布在66所高校,覆盖了29个省区市,占全国开设法学类本科高校的10.5%,其中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这五所政法院校同时获批了这三类基地。

三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普遍得到重视。自从卓越法律计划实施以来,各个参与高校普遍提高了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采取多种举措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融入法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了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及实践教学问题的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课程教学的状况明显改善。

四是,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得到了创新。各个参与的高校结合本校办学的特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根据各类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或修订了法律类本科专业和事业班级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标准,邀请实务部门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师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极探索高校与法治工作部门联合培养法律人才的制度。同时加强与海外高水平法学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建立海内外合作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制度。

五是,进一步完善了全方位、多渠道、实践育人的教育教学体系。各个参与高校普遍把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本领作为实施“卓越”计划的重中之重,积极开展覆盖面广、参与度高、实效性强的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权属能力、法律推理能力、法律论证能力以及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自2011年起,我部先后批准了中国政法大学等共计36所高校的校外法律实践教育基地项目,目前各个参与高校与法治工作部门共建的校外实践基地已经有两千多个。

六是,普遍建立了专兼结合的法学专业教师团队。为促进高等法学教育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紧密结合,加强法学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我部会同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等五部门,联合推动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的工作。2013年以来,共有420名法律实务部门的专家与391名高校法学专业的骨干教师实现了互聘,覆盖了254所高校,约占全国开设法学类本科专业高校的40.3%。刘延东副总理在我部报送的《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有关情况》的报告上做出了重要的批示、给予了高度肯定,他指出“教育部与中央政委法合作,通过法学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做法很好,望丰富形式,完善机制,为建设法治国家提供人才支撑”。“卓越”计划的参与高校在高等法学教育综合改革方面的探索和成果,也得到了高等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在2014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当中,所有法学类的获奖成果全部都是基于“卓越”计划的,其中中国政法大学创建的“即时共享、协同融合、学训一体”同步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卓越法律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因材施教”机制创新卓越本科法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分别荣获了一等奖,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与创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于LETS软件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等七项成果荣获了二等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对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给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对协同培养法治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

本次高峰论坛,紧扣“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主题鲜明、意义重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校与法治工作部门的合作交流,建立健全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大力提升法治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

下一步我们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在着力打造专兼结合的法学专业教师团队上下功夫。教师是立教之本,信教之源,要提高高等法学教育的质量,就必须着力建设高素质的法学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高校教师以及法治工作部门专家在法治人才培养当中的核心作用,得其人而不得其法,这势必不能行;得其法而不得其行,这法必不能进,人、法兼治而天下治成。法学专家与教师的政治立场、理论功底、职业情操等都将直接影响法治人才的培养质量。所以我们要继续深入的推进政法院校和法治工作部门人员互聘的“双千计划”,扩大其覆盖面,对各个政法院校在实践中与法治工作部门共建师资队伍的其他有益的探索也要及时的总结、推广,推动各地、各部门联合法治工作部门开展互聘工作,确保到2017年实现双向互聘工作覆盖全国十万个开设法学类本科专业的高校,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的专家级教师队伍。

第二,要在着力建设校外法学实践基地上下功夫。校外法学实践基地是开展法学实践教学,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现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阵地。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提高法学实践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能力,进而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与法治工作部门在签订共建协议基础上,要坚持以我为主,加大力度投入人力资源和必要的资金,保障基地有效运行。要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卓越”计划的其他改革措施联动起来协同推进,使得“双千计划”入选的人员成为推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要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质量监控,保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进入到适合学生参与的,有价值的法律实务工作中经受锻炼。目前我们正在研制进一步加强校外法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文件,力争年底前会同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实施。

第三,要在着力健全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协同育人是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建立政法院校与法治工作部门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是打破法学教育封闭式教学、整合优化法学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保证。我们要积极的推进与法治工作部门共同建立常态合作机制、综合考核机制和工作激励机制,让在法治部门工作的专家能够真正的融入到政法高校法治人才培养的各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中,形成政法院校与法治工作部门“良性互动、合作共建、成果共享”的运行模式和长效机制。

同志们,“立格联盟”自成立以来,影响力日益扩大,在建设共享校内外优质法学教育资源,促进法学教育守则创新,引领法学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此,我衷心的希望联盟各校长以本次高峰论坛为契机,牢记使命,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充分发挥新型智库的作用,共享优质法学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协同育人,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

(编辑/陈睿)

关闭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