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的大型期刊索引,其中收录了一千多种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加之其收录期刊的更新周期长达一年,地位之权威、投稿之困难不难想象。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几乎向SSCI 期刊投稿过的人,都曾有过被退稿的经历,即便是各领域的学术巨擘,亦难逃此项“命运”。卢春龙教授自2007年任教于我校以来,先后已有3篇论文被SSCI收录,除此之外 ,他先后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在学术也有泡沫的当代学界,这样颇有分量的成果则是精湛而厚重。

(卢春龙在维也纳多瑙河)
潜心学术的不倦行者
卢春龙于2007年获得美国老领地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专业博士学位,随即凭借自身创新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研究的前沿位置作为人才引进来到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任教,主要研究领域是采取定量研究方法进行政治文化的实证研究。他任教之后的第一篇论文“Popular Support for Economic Internationalism in Mainland China: A Six-Cities Public Opinion Survey”,即获得首届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八年来,所获得学术奖项、出版学术著作、发表核心论文及承担的科研项目不胜枚举,形容他是潜心学术的不倦行者毫不为过。
他坦言,论文的写作是一件非常浪费精力的事情,尽管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是学术兴趣,但随后要进行大量数据的计算和研究,论文成稿之后也要根据论文所讨论问题的方向,认真挑选出合适的杂志投稿,而杂志社在匿名评审之后,双方还需要进行意见沟通和反复修改。而相对应的,这样一个繁琐和精细的过程也可以保障论文的质量。卢春龙不仅经常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成研究论文,他还担任英文期刊Global Horizons的编委和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的匿名评稿人。
2014年,我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与维也纳大学法学院共同出版了英文专著Austria and China: Societies in Change(《奥地利与中国:变化中的社会》),专著中即收录了卢春龙的一篇论文:“Corporatism in China and Europe: Different Practices”。这本专著是在我校与维也纳大学2009年签署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而它的缘起则是在一次国际研讨会议休息时分,卢春龙与维也纳大学法学院Wolfgang Mazal教授谈到奥地利与中国的国情对比,感言奥地利虽然是一个小国,却是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面临转型的大国,两国都面临着老龄社会的法律与经济问题、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福利国家治理模式等发展问题,如果将两个国家的国情进行比较,就可以在比较中发现规律、互相学习。随后,双方共同召开了两次国际研讨会,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这本著作。该学术专著的出版标志着政管学院与维也纳大学法学院的合作进一步深化。
奔忙暑期国际小学期的先行人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我校建设“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世界知名法科强校”的办学目标,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打造具有CUPL特色和品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平台,我校从2013年起开设了国际小学期课程。卢春龙作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小学期工作的负责人,在过去的两年里事无巨细地参与到暑期学校的筹备工作中,今年也直接负责项目前期的联络工作。三年的实践经历让他对这种人才培养方式感悟颇深,他谈到,国际化视野对于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因此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而这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学校将学生送出国门,尽管目前有诸多暑期交流的项目,但由于费用昂贵且名额不多,这一途径对于有需求的众多同学来说是杯水车薪。第二种途径就是把优秀的外国教授请进校园,也就是暑期国际小学期的项目,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交流学习需要,也活跃和丰富了法大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氛围。
以国际化教育为培养目标的国际小学期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将高水平的外籍专业教师“连人带课”引进到校园来,在校内给学生开设专业课程,保证了国际小学期具有丰富的专业内容和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卢春龙在选聘外国专业教师的标准时表示:“暑期学校的师资要充分体现其国际化背景,邀请来自国际知名大学的学者前来授课,同时也必须具有突出的专业性,比如这些学者在地方和全球治理方面有着资深学历背景和丰富教学经验;与此同时,我们还看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背景。比如,所聘请的美国专家除了教职以外,还是具有几十年地方管理经验的市政官,而他们的课程也融入了众多的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实践因素,对学生帮助很大。”
正是在卢春龙等各学院暑期学校组织者的精心筹备和辛勤付出下,如今,国际小学期已良好运行至第三年,正朝着更加蓬勃的势头发展。
精学广学两不误的勤勉士者
从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到如今与国际学术机构的频繁交流、兼职国外大学客座教授等,卢春龙深感国内外的学术氛围有所不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不同学科之间的跨度是有差别的。
国内大学里不同学科之间分得很细,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精度和深度,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不同学科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对立,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目前高校教育领域也无法给出确切的取舍,只能于其中寻找一个相对平衡。
国外的大学则很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卢春龙坦言自己就是跨学科学习的一个典型例子。他在美国老领地大学读书时,攻读政治学系的国际问题研究专业。该博士生项目虽然由政治学系老师牵头,但参与到这个项目中的还有来自心理学系、数学系、经济学系的老师,并开设了相应的课程。这样一个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平台,使得卢春龙在修读政治学课程之余,选择了数学系、经济学系等其他专业课程,他感概道这些专业的学习让他至今受益匪浅。
卢春龙目前从事的政治文化研究就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对政治生活中大量数据的采集和整理,比较各个国家政治价值观的差异、甚至是文化模式的差异,这是比较政治学研究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样的定量研究与传统的定性分析有着很大的差异,并且数据全面、可信度较高,为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托,他将这种学术思维和研究方式归功于学生时代的跨学科学习。
“那些陌生的专业课对于初学的我来说太难了!我本科专业学的是国际政治,在读博士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经济学、数学的课程,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回想当年的学习经历,卢春龙唯一的深刻印象就是“难”,加之修读课程的成绩也关乎奖学金的得失问题,对于依靠奖学金生活的他来说,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是冒着很大风险的,因为要拿到奖学金,意味着几乎每科成绩不能低于85分。尽管如此,卢春龙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经济学、数学的很多课程,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通过考试,说到这里,他笑道,现在还有一本当时的《计量经济学》的教材放在自己家里,时不时还会翻看学习。他一直对自己的学生说,不论学习什么专业,都应该在专业深度和学科跨度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既要“精”学,也要“广”学,特别是诸如“我就是学习这方面,就是研究这领域的,对其他的不感兴趣、也不需要了解”这样的想法更要得到改变。的确,优秀的学术成果,除了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就某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好比挖井,深挖到一定程度,难免会导致头顶所见到的天空变得狭小,所以还需要挖掘的范围大一些。学术研究其实也是一个不断补课的过程。
作为一名青年学者,心无旁骛、潜心向学,他在学术生涯中始终克己以修身。他也是一位传道师者,勤勉示人、春风化雨,他用自己的治学态度践行言传身教。
(文/记者 杜晌 编辑/陈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