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立国际学术品牌 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澳举行

来源:证据科学研究院   8-8   阅读:
T AAA

2015年7月22日至23日,受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和“111计划”证据科学创新引智基地联合资助,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证据科学协会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法学院共同主办,阿德莱德大学诉讼法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五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市召开。我校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席主任张保生教授率中国政法大学代表团共25人(其中教师21人,博士研究生4人)出席了会议。

自2007年以来,由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办的“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已在北京连续举办四届,逐渐发展为中外学者、证据法学家与法庭科学家两年相聚一次的思想交流盛宴。第五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首次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标志着其正在成为一个国际学术品牌,在国际化方面具有突破性进展。

来自五大洲包括中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瑞士、坦桑尼亚、南非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220多名证据法学者和法庭科学家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中方参会人员43人,分别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山东政法学院、公安部、中国国际经贸仲裁委、广州市公安局等单位。各国专家学者围绕本次会议主题“当代诉讼中的证明问题:证据法与法庭科学的发展和变革”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7月22日上午举行的大会开幕式上,组委会澳方负责人大卫·卡鲁索(David Caruso)先生、阿德莱德大学校长沃伦·贝宾顿(WarrenBebbington)教授、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席主任张保生教授、国际证据科学协会主席罗纳德·艾伦(RonaldJ. Allen)教授、阿德莱德法学院院长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教授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澳方负责人David Caruso先生、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席主任张保生教授、国际证据科学协会主席Ronald Allen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分别致辞)

大会主题发言阶段,围绕着“现代诉讼中证据和法庭科学证明的性质”,八位主题发言人依次登台发表英文演讲。其中,我校张保生教授做了“‘证据之镜’原理与司法证明的似真性”(The Reform Theory for Proofin China ‘Mirrorof Evidence’: the Plausibility of Judicial Proof)的英文演讲。

另悉,本届大会由3个分会场21个主题单元组成:所有中方参会者均在会上作了15至20分钟报告发言,其中10位中方学者还兼任了12个分会场的联席主持人(co-chairs)。我校会议代表也分别做了全英文发言(具体名单请见备注二)。

(中国代表团成员大会发言集锦)

7月22日晚,全体参会代表在阿德莱德市政厅受到了市长马丁·黑泽(Martin Haese)先生的亲切接见,并出席了在阿德莱德市政厅举行的招待晚宴。晚宴上,澳大利亚最高院院长、首席大法官罗伯特·弗然(Robert S. French)以“证据法学和法庭科学的时代交汇”为题作了30分钟主题演讲,中方代表团团长张保生教授、组委会澳方负责人大卫·卡鲁索先生和南澳大利亚议会议长麦克尔·阿特金森先生(Michael Atkinson)分别在晚宴上致辞。

闭幕式上,张保生教授从跨学科、跨国境、跨文化、跨司法制度和共同取向等五个方面,对本次大会取得的丰硕成果作了系统总结,并相约2017年将在美国马里兰举行的第六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上再次相聚。

(编辑/米莉)


备注一:第五届证据与科学国际研究会组委会名单

David Caruso先生

阿德莱德大学法学院

澳方负责人、国际证据科学协会执行副主管

张保生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

中方负责人、国际证据科学协会执行主管

Ronald J. Allen教授

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

国际证据科学协会主席

Andrew Ligertwood荣休教授

阿德莱德大学法学院

国际证据科学协会副主席

汪诸豪博士

中国政法大学

中方联络人、国际证据科学协会执行副主管

John Williams教授

阿德莱德大学法学院

阿德莱德大学法学院院长

备注二:中国政法大学师生发言名单

张保生 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Mirror of Evidence” and Plausibility of Judicial Proof

王旭 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Clinical Forensic Medicine in China: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郭志媛 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Exclusion of Illegally Obtained Confessions in China:

An Empirical Perspective

赵东 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Human RNA Quantification to Enhance mRNA Profiling in Forensic Biology

胡纪念 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On Rules of Proof in Forensic Psychiatric Evaluation

张中 副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Where are the Witnesses: the System of Witness Appearance in Court is Breakdown in Criminal Procedure in China

吴洪淇 副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Miscarriage of Justice and Responsive Reform of Evidence Law in China

郝红霞 副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Detection of Four Common Organic Explosives Using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王元凤 副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Fluorescent small particle reagents based on dye-doped hydrophobic silica nanoparticles for latent fingermark detection

纪格非 副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Western Mechanisms and Chinese Solution on the Effect of “Issue” – From the Evidence Law Perspective

袁丽 副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Factors Influencing Expert Opinion Cross-Examination in Criminal Cases – With DNA Evidence as Object

赵珊珊 副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Study of the System of the Witness Appearing in Court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minal proceedings

王贞会 副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

ON EVIDENTIAL PROBLEMS OF THE EXPERT ASSESSOR’S APPEARANCE BEFORE COURT IN CRIMINAL LAWSUITS

张鲁平 副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AN INVESTIGATION INTO TRANSLATION CRITERION AND STRATEGIES—BASED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物证”

汪诸豪 讲师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A New Evidentiary Frontier: Considerations in Admissibility of Electronic Evidence from a Comparative Law Perspective

李冰 讲师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A Pilot Research on Typical Ink Defects of Ballpoint Pen Using Optical Method

倪润 讲师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

Exclusionary Rule of Illegally Obtained Evidence in Japan

许晓东 工程师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Cybercrime in China – From PC Internet to Mobile Internet

韩元利 工程师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Study on the Software Influence of Printing Character Features by Laser Printer

王晶 工程师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A Comparison of the Identifying Features In Imitated Handwriting and the Elderly Handwriting

张璐 博士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standard of proof in criminal cases – Focus on the new provision as “beyond reasonable doubt”

戴晓东 博士研究生

中国政法大学

The Value of the Right to Privacy in the Context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刘强 博士研究生

中国政法大学

The Motive System of Criminal Evidence Law of China: A Tentative Study

柴鹏 博士研究生

中国政法大学

THE INFLUENCE OF APPRAISER COURT ATTENDANCE AND EXPERT AUXILIARY SYSTEM ON JUDICIAL PROOF

单子洪 博士研究生

中国政法大学

A Study on the burden of proof in sentencing process

龙宗智 教授

四川大学法学院

“Beyond Reasonable Doubt” in the Chinese Legal Context

左卫民 教授

四川大学法学院

Application of the Exclusionary Rule of Illegal Evidence in China: A “Hot” or “Cold” Practice?

满运龙 教授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

CHINESE FORENSIC EXAMINATION – AN INSTITUTINAL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樊传明 讲师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

THE INTERNAL CONFLICTS AND COMPROMISE OF CHINESE CONFESSION RULE SYSTEM: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the western typical model

郑飞 讲师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

Social Control Through Evidence Law

郑曦 副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

The System of Evidence Rules and Its Establishment in China

马荣良 副教授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

Th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Automated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System (AFIS) in China

张爱艳 教授

山东政法学院

Psychiatric Evaluation and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许哲峰 工程师

广州市公安局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OGICAL RULES IN THE EVALUATION OF INDIRECT EVIDENCE CHAIN IN HIT-AND-RUN TRAFFIC ACCIDENT CASES

贾治辉 教授

西南政法大学

Early Attentive Processing of Handwriting Recognition

郭薇 副教授

西南政法大学

Early Attentive Processing of Handwriting Recognition

颜磊 讲师

西南政法大学

Application of Novel Fe3O4 Nanopowders for Development of Latent Fingerprints on Various Surfaces

喻彦林 讲师

西南政法大学

Application of Novel Fe3O4 Nanopowders for Development of Latent Fingerprints on Various Surfaces

陈晓铭 硕士研究生

华东政法大学

ON RULES OF REVIEWING ELECTRONIC DATA EVIDENCES

杨帆 副主任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研究所

Evidence and Proof in CIETAC Arbitration

关闭

| 图片新闻 |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