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孙平华:潜心人权法研究,远播国际声名

来源:新闻中心   7-14   阅读:
T AAA

他是我国第一位人权法学博士,参与欧美国际学术会议、并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

他从事英语教学三十余载,教学成果频出,惠及无数学子;

从语言,到人权,这一转折意味着什么,又是出于怎样的契机?

他是孙平华,将人权法研究作为“业余爱好”的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2014年10月1日,孙平华教授(左)采访哈佛大学法学院Mary Glendon教授(右)

语言为翼,终入人权法佳境

如果将孙平华老师的学习经历与其他人进行比较的话,孙平华老师的经历有三个特点:一是从最低学历到最高学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不仅经历了中等师范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学校的学习,还在国内国外读了两个硕士学位,即北京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和英国华威大学英语语言教学硕士学位。二是以接受师范教育为主从本科到硕士又具有跨学科性质,关于师范教育可以说经历了国内外各级各类师范教育,没有落下任何一个等级的师范教育,甚至于还经历了教师进修学校的学习、教育学院的学习等;关于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本科学过英语语言文学和汉语语言文学两个专业,而研究生阶段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的是“英语语言文学”,在英国华威大学攻读的是“英语语言教学”(应用语言学)。三是从英语语言文学到汉语语言文学,再到应用语言学,最后在博士阶段转向人权法学方向。

从事语言学学习研究多年,为何会突然选择进入“人权法”这一领域?原因是在英国华威大学学习时,孙平华老师看到西方媒体经常对中国进行负面报道,并对中国的人权状况进行恶意攻击,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同时,在与西方学者的实际交流过程中,他也发现西方学者因为所接受的教育及所接触到的媒体对他们的深刻影响,致使他们对中国或存有偏见或了解甚少。但由于孙平华老师一直学习的是英语语言文学和汉语语言文学方向,当时在英国学的是英语语言教学的内容,而从来没有学过法律方面的课程,对人权法学就更是了解不多。面对西方媒体的大量负面报道和西方学者的偏见,孙平华老师除了气愤,也暗下决心学习有关人权法学有关知识。

在西方国家的留学经历使孙平华老师产生了学习人权法学的兴趣,并开始阅读有关人权方面的论著。但毕竟没有任何法学基础,虽然有英语这个便利的学习工具,但毕竟通过自学还是有不少缺陷,后来,孙平华老师借助于中国政法大学的便利条件,一方面听了不少有关法律的课程,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系统学习了人权法学知识,对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颇丰,并对人权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法大学于2006年获批了我国第一个人权法学博士点,并于2007年开始招收人权法学方向博士生,厚积薄发,孙平华老师通过了入学考试,成为所招收的第一届人权法学博士研究生,从而真正走向了人权法学研究的道路。

“我国第一位人权法学博士”

在提到这一称号时,孙平华老师首先感谢了作为我校人权法学博士点的学科带头人——徐显明教授。孙平华老师说,法学院人权法学博士点是我国第一个人权法学方向博士点,应该说,我校前校长徐显明教授为我校人权法学博士点的成功获批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徐显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人权专家,对我国人权法学这门课程的确立和学科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而且还主编了人权法学教材。他所发表的许多有关人权的论文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他的许多学术观点被众多学者所广泛引用。

在2007年,法学院共招收了两名人权法学博士研究生:孙平华老师和臧震同学。孙平华老师的导师是杨宇冠教授,臧震的导师是齐延平教授。杨宇冠教授和齐延平教授为法学院人权法学博士生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课程开设和精心指导使两位学子受益匪浅。孙平华老师本来应该是第一届人权法学博士毕业生,但由于他于2009年提前完成了博士论文的撰写,按照学校要求,通过申请提前半年进行了论文答辩,答辩委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莫纪宏教授(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杨成铭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李树忠教授、山东大学法学院院长齐延平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人权与人道主义法研究所班文站教授。通过论文答辩后,孙平华老师于2009年毕业,成为我国第一位人权法学博士。

关于这个“第一”的称号所具备的意义,孙平华老师概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说明关于人权法学博士生培养方面与其他部门法学相比起步较晚,人权法学在我国仍然是一个新兴的学科,然而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却走在了该学科的最前列,这是与时任我校校长徐显明教授的远见卓识和他在人权法学学科发展方面的杰出贡献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作为第一位人权法学博士对于人权法学的研究等应承担更大的学术责任,正是因为人权法学是新兴学科,所以该学科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它需要研究的内容很多,而且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国际交往中,也需要构建我国的人权话语体系。作为第一位人权法学博士,应该更多地担负起我国人权法学研究的学术责任,如果说不能够引领人权法学研究走向深入的话,也必须尽力推动人权法学研究的发展,为我国人权法学的研究和人权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人权奔走四方,硕果累累

人权是一个热门话题,虽然作为业余爱好,孙平华老师也曾多次参与国内外人权方面的报告、会议和调研等,对人权概念的界定有着自己的理解。在谈及其亲身经历中对“人权”二字的理解时,孙平华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一下近几年所参与的一些学术交流活动。

2011年,孙平华老师借助英国访学的机会,为英国埃克斯特大学法学院开设了“中国人权”硕士研究生课程,并应邀到瑞士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参加联合国经社文权利委员会第47届会议;2012年应邀到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参加“中欧基本权利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主题演讲,演讲的内容在欧洲发表;2013年应美国纽约奥尔巴尼法学院邀请参加“2013年国际人权论坛”并主持两个分论坛。在分论坛上的讲话,后来发表在《奥尔巴尼政府法律评论》2014年第一期上。2013年至2014年曾应邀就相关内容在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和南开大学等举办学术报告,并在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共中央党校所承办的人权会议上做了相应介绍,在国内人权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2014年9月30日至10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采访Mary Ann Glendon教授)、密歇根大学(采访Susan Waltz教授)、纽约大学(采访Jerome A. Cohen教授)和联合国总部(音像图书馆)分别开展调研和采访活动;并应杨凤岗教授邀请在美国普度大学做“Pengchun Chang, a Confucian Scholar and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的学术报告。上述几所世界知名大学和联合国总部的调研和学术交流活动为孙平华老师所承担的研究项目建立了国际声誉。

关于对人权的理解,孙平华老师曾在《〈世界人权宣言〉研究》一书第4-5页中做了如下界定:“人权是人实际享有和依据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应该享有的权利。人权来自于人的尊严和固有价值,自由和平等是人权的基本原则。人权是道德标准但又必须通过法律来加以保障,它的实现是一个由应有权利到法定权利再到实有权利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和法律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保障在享有权利方面人人一律平等成为人权追求的终极目标。”详细内涵的讲解也请读者参考该书相关内容。

除了在《外语与外语教学》、《课程·教材·教法》、《外语界》等发表的有关英语语言教学的数十篇论文外,孙平华老师还于200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与教师教育与职业发展有关的《聚焦英语教师教育中的教学与科研》一书。近几年也在《法学家》、《安徽大学学报》、《人权研究》、《中国法学》、《中国法律》发表了有关人权研究的数十篇论文或译文,其中8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于《中国政治》、《国际法学》、《宪法学、行政法学》等。在人权法学研究领域,孙平华老师近几年的主要学术成果是基于其所独立主持的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课题研究,第一项是2010年第二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其最终成果——《〈世界人权宣言〉研究》一书2012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学术成果2014年荣获“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第二项是2012年第二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其最终成果——Human Rights Protection System in China由Springer在美国、德国、荷兰和英国同时出版,销往全球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我国人权研究领域中第一本“获得中华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成果。《中国日报》英文版刊文简要介绍了该书。该书封面及内容介绍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收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年度报告(2013)》;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官方网站上2014年9月推出“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成果选介”,该成果成功入选。该书得到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教授的高度评价。2014年3-4月,为了配合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欧洲访问,该书作为赠书在素有“欧盟重要智囊和欧洲未来政治家摇篮之称”的比利时欧洲学院“中国馆”展出,并永久收藏。

第三项是2014年新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历史性共同标准的达成——张彭春和世界人权宣言》(Historic Achievement of a Common Standard: Pengchun Chang and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已纳入Springer出版计划。该项研究和相应成果被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专家Michael K. Addo评价为:“这是一项原创性和学术引领性的研究,具有填补国际人权研究领域空白的作用”。

另外,所撰写的中文学术专著《张彭春:世界人权体系的主要设计师》(Pengchun Chang: A Principal Architect of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System)与南开大学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目前南开大学出版社正在申报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而所策划的历史纪录片《留住历史的记忆——张彭春的伟大人生》(Keeping Historical Memory Alive: Pengchun Chang’s Great Life)已提上议事日程。上述英文学术专著、中文学术专著及历史记录片“三位一体”成果的即将推出,定位于我国领导人国际交往的国礼,作为我国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使者和多元媒介,将打造为中国人权文化研究的一个战略品牌,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历史业绩和中华智慧对全人类的杰出贡献,成为构建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核心篇章,为构筑我国在国际交往中的人权话语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介绍完学术成果后,孙平华老师认真强调,上述各项成果的获得是与国家和政府所给予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是与工作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的支持分不开,是与各位专家和同事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更是与个人孜孜以求的探索分不开的。

英语教学三十余年,感触颇深

我校的英语教学特色之一便是《法学英语》系列教材,这一教材的使用在全国独树一帜,在同学们之间评价则是褒贬不一,针对这一点,孙平华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国际语言,对于我国学生来说,对英语的学习和把握被称之为是一国的“软实力”,而英语课程被看作基础教育阶段的三大主科之一(其他两科为语文和数学)。虽然近年来国家适当调整了外语教育政策,这有利于纠正过于偏重外语教学的传统思想,但是英语作为国际交往的工具是极为重要的,掌握好英语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当前的国际化趋势的发展离不开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和手段。中国政法大学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及时编写了《法学英语》这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孙平华老师从事过30多年的各个层面的英语教学(包括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生),也曾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担任过几年英语教材编辑,独立完成《新综合英语》等数十册英语教材的编辑和编写工作,在英国华威大学留学时专攻“英语语言教学”研究,对课程设计研究有着持续而浓厚的兴趣,所发表的有关“英语课程评价标准”和“新教材对英语教师的影响”的论文中专门探讨过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及新教材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等,其中在2006年第4期《课程·教材·教法》上发表的“论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一文被学术界广泛引用,该文提出了评价英语教材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十大评价标准,孙平华老师认真地将这十大评价标准逐一告诉记者,并表示同学们可就这些标准来评判手头的《法学英语》教材。

在最后,孙平华老师说,评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很难用一句话概括,对《法学英语》教材的评价也需要给予系统的研究。《法学英语》教材的推出是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综合了外国语学院众多师生的共同努力而结出的一枚沉甸甸的教学成果。这套新教材的使用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一个良好的机遇,而对于之前并没有太多英语教材编写经验的外国语学院教师来说,编写一套侧重于学术与法学的教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法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对编者老师也是一个很好的历练过程。孙平华老师期待着该教材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得以改进和完善,以便更加适应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

平易近人,朴实无华,潜心学术,必有所成。人权法话题屡屡被提上热议,相信孙平华老师也会始终活跃在国际人权法研究的舞台上,为我国人权法研究发声,为我校国际声名增光溢彩。

(文/通讯员 郭佳蓉 编辑/陈睿)


附:孙平华教授简介

孙平华,1964年7月出生;籍贯:山东省单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民盟北京市委法制工作委员会委员,民盟北京市昌平区统战理论研究会理事、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英国华威大学英语语言教学(应用语言学)硕士、中国政法大学人权法学博士(系我国第一位人权法学博士);英国埃克斯特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美国《政治科学和公共事务杂志》(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ffairs)特约审稿人。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大学英语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等。曾先后在英国(2010,2011,2012)、瑞士(联合国)(2011)、意大利(2012)和美国(2013,2014)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011年为英国埃克斯特大学法学院开设了Human Rights in China(,“中国人权”)硕士研究生课程。其教学成果“大学英语‘四位一体’学习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荣获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其学术成果《世界人权宣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2014年荣获“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其学术外译成果Human Rights Protection System in China由Springer在美国、德国、荷兰和英国同时出版,销往全球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我国人权研究领域中第一本“获得中华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成果。2014年3-4月,为了配合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欧洲访问,该书作为赠书在素有“欧盟重要智囊和欧洲未来政治家摇篮之称”的比利时欧洲学院“中国馆”展出,并永久收藏。

关闭

| 图片新闻 |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