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部专著、几百篇学术论文、研究涉及宗教、哲学、文化等多领域;曾出访香港、台湾、美国、日本、欧洲、中东地区,指导来自美国、韩国、挪威、德国、土耳其和澳大利亚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兼任美国爱尔文尼亚大学,南非大学宗教研究所等七所海外大学客座教授......这一项项荣誉和成绩都体现着单纯老师的杰出学术成就和国际影响力。无论是作为一位学者,还是一位良师,单纯都人如其名,始终怀着一颗纯粹严谨之心。在治学中融汇中西精华,与中外同道、学生交流时展示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推动学术走出法大,走向国际。

单纯(右)在瑞士考察文字的起源
一、潜心学术彰显人文情怀
单纯博士后时期的研究方向是“海外华人经济研究”,而后在中国社科院的世界宗教研究所时研究方向转为“宗教哲学”。从经济人类学到宗教哲学,他表示,学问兴趣使然以及韦伯和陈焕章的思想影响成为促成这个巨大转变的两个重要因素。
因为当时的研究单位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经济研究所,其重点是国内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学科背景是“经济人类学”。单纯便从自己专长的学际学(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视野去研究与中国改革开放相关的“海外华人经济”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美国在19-20世纪的经济奇迹和世界政治经济领导者地位的确立与其“民族熔炉(melting pot)”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开放与我们的海外华人也有类似的关系,与同期进行改革的原共产主义集团内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有以“民族文化纽带”联结在一起的“海外华人”这一特殊的文化资源。而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纽带”在与西方和世界其他文明作比较研究时逐渐清晰地表现为“宗教哲学”。他的关注点也逐渐由经济变为了“宗教哲学”,并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中国儒学者陈焕章在美国经济学和政治学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与韦伯的观点相似,认为中国“经世济民”的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新教伦理对于振兴民族经济意义非凡。而陈焕章的思想也对于他开始研究“宗教哲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基于兴趣的转变并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单纯将宗教哲学的研究一直坚持了下去。数十年潜心治学,他在宗教学领域成就斐然。在已出版的十余部独著著作中,不仅有研究西方宗教的《当代西方宗教哲学》等作品,同时也有研究佛家精神的《禅宗的智慧》、《“立命、究底、理政”三道综论集》等。对于单纯的宗教哲学研究,国际学术界更喜欢用“文明类型研究”进行归类。其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宗教哲学》、《启蒙时代的宗教哲学》以及Major Aspects of Chinese Religion and Philosophy之中,基本结论突出中西方宗教不同的特点。西方宗教倾向于客体性机械文明,然而中国宗教是主体性的伦理文明,强调主体的“思想自由”和“价值取向”。中西方宗教哲学中所蕴含的精神本质有所区别又各具独特的学术魅力,使他注重研究过程中的中西并重以期获得最大的学术收获。
在谈到将宗教置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研析的考虑时,单纯提到,西方宗教的客观性养成了科学主义价值观,从摩西律法到造物规则皆追求客观的必然性,其优长是工具效率;中国宗教的主观性养成了人的自由意志,其优长是价值取向。西方文明主张“人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存在”,中国文明则强调“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生命体验彰显大道,”如儒家典型的“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道并行不悖”。西方基督教的伦理是“普世”的,因此,它逐渐走向了世界;中国文明的精神是“天人合一”的,因此也走向了“天下”。从这点上,单纯认为基督教的“Ecumenics”(教会普世学)与中国文化的“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具有人类思想中“殊途同归”的精神品质,应该成为人类全球化时代共同的精神财富。
单纯除了在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深的造诣外,对于哲学研究颇丰,而其中又以冯友兰的哲学思想最为重点。他撰写的《旧学新统:冯友兰哲学思想通论》,被冯友兰研究会评为“三等奖”。在他看来,冯学是对中国宋代道学中“理学”和“心学”,以及西方近代哲学中“实用主义”和“新实在论”两个对立流派的创造性综合,是一种“新理学体系”。李慎之先生用“融贯中西,通释古今”点睛冯学,独具思想法眼。也正因如此,单纯经常建议欧美各大学研究“跨文化哲学、跨文化宗教”的同道,借鉴东方的“新理学”来阐析西方近代的“本质主义”和“现象学”,从东方的智慧中获得思想上的启发。
二、善为仁师育八方学子
在法大人文学院任教近十年,单纯凭借自身丰厚的学术底蕴和人格魅力获得同学们的爱戴,同时他也将学术成就带出法大,走向国际。他曾在香港、台湾、美国、欧洲等地区担任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这让许多海外学生也有机会与他进行交流与互动。谈到对于外国学生的印象,他坦言外国学生不如中国学生刻苦但是独立思考的学术秉性明显。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他发现外国学生对于中国文化也有其偏好。他们偏爱中国文化中的“自由意志”和“风流态度”(“风流”是冯友兰《论风流》中定义的“人格美”),即“汉人雄伟”和“晋人风流”的那种思想品格和人生态度。他将这些历史上中国学术和文人政治的特质比喻为“精神古董”,而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形势的变迁,中国的“精神古董”可能会被拍出“天价”。很多西方学生正是憧憬于这种“中国机会”而亲近中国文化。
在与海外学生进行交流时,单纯谈到,相比于“爱戴”,他更能感受到的是一种“平等的尊重”,即像对待本国教授一样对待他。而单老师本身也十分欣赏这种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国民待遇”,这也是他对儒家“天下一家”和西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精神的一种全球化时代的生活体会。
在提到这种体会时,单纯讲述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到慕尼黑大学政治学院讲“中国宪法的特色”时,Opitz教授对于他的讲述提出疑问,要求其论证中国宪法中的“权利对于权力的优越性”。对此单纯给出解释是:在中国治理传统中,权力并非依靠外在制度或条文约束,而是由百姓心中的“一杆秤”赋予并受掌权者良知约束。因此,“共产党的领导”、“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和“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守宪法”的思想相统一,这也可以视为“勤政爱民”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权利对于执政权力的约束。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宪法也是“公民私权利优先于执政党公权力”的。
对于这个解释,讲座上的学生有人提出异议,反驳说这是学者的狡辩;也有些赞同并给予他鼓励“学者应该有别于传教士”。无论学生们的观点如何,最让单纯欣慰的是学生将讲座当作一个正常的学术讨论,而不是政治传教。这是对学术的尊重,也是对一个真诚的中国学者的尊重。赢得学术交流中平等的尊重,给予学生思想上的启迪,引导他们进行观点碰撞和交锋,这是单纯关心并乐于与人分享的议题。
三、立足法大显国际影响
单纯不仅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法大学子,同时担任着法大国际儒学院的副院长,将法大学术与儒学相结合,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这个职务,他自谦说自己只是一个起了引介作用的“书生”,不过在儒学的国际化方面,单纯自信有“一虑之得”:儒法结合、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可以为西方法学中“自然法与实证法”之辩、“滥权司法”、“修复性司法”等议题提供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经验。日本学者仁井田陞说,耶林对罗马留给世界的三大遗产的判断,促使他想到了中国留给东亚世界的遗产:汉帝国的军队、儒家思想和唐律,而《唐律疏议》就是儒家的法律解释学体系。单纯肯定了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特有的宗教文化是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有效形式,但同时也强调要向世界阐明中国现代法治的理论成就,应该从“阳儒阴法”、“礼主刑辅”、“出礼入刑”这些中国法治思想动力入手,多展示中华文明体现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特色;到西方宜多讲自己学习、借鉴和创新的思想,而不能简单重复自己的传统和西方的传统,依托法大的法学背景,结合中国传统思想的独特之处,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要求。
作为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学会”的副主任,同时又担任着中华孔子学会的常务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多项职务,单纯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与我们分享了一个成功的国际化推动者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他首先强调,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所谓的“官位”并不能提供正能量,因为当今的世界潮流是“人的自然权利”,即“权利优先于权力”的时代,即洛克“人的自然权利超越王的自然权力”的“民权”时代,认清这个世界潮流,对于一个“世界公民型学者”是十分必要的。中国文化的基因中有“天下”情怀,而同时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是走出国门的学者应具有的人格尊严和学术襟怀。与时俱进,心怀天下,秉持平等交流态度去传播我们自己的学术,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需要关注的重点。
法大一直在积极探索提高学术国际化的方式,除了建立国际儒学院,同时也与很多海外高校建立了伙伴关系,对于探索推动国际影响的方式,基于法大自身的特点,单纯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互派老师与留学生是最简便易行的方式,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老师不仅仅是去向西方人讲西方的法律—西方人讥为“教鱼游泳”,学生交流也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文明传统的学科体系,要能像吴经雄、冯友兰这样能中西合璧、跨学科地学习和创新,成为本学科的开拓型人物。在美国,法学界的学生喜欢读庞德的法学著作并不逊于霍姆斯,因为庞德的生物学背景使他的法学著作有一种“突破学科壁垒”的思想气势,而专业的法官霍姆斯对庞德思想的这一特性也推崇备至,也是出于同样的学术襟怀,霍姆斯对吴经雄亦以“师友”待之。杜威说自己的学生冯友兰是一个“真正学者的材料”也是看中了他中西合璧、古为今用的学术潜能。 “法大”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或“教育行政单位” ,而是呈现在世界学术舞台上的师生及他们“以身载道”的人格素养和思想风范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融汇贯通,广泛涉猎,才能够将“法大”打造成屹立于国际学术舞台的品牌。法大有许多外国留学生,他们也成为了提高法大国际影响力和推动国际化的潜在中介。单纯衷心希望,法大的学生和老师能与来访的国际学生和教师共同营造一种特殊的法大文化,它的内涵便是思想自由,平等尊重,眼界开阔,贵在创新。
(文/赵莹 编辑/陈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