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校,对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文化,有我们的体制机制,有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要有底气、有自信。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两年来,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科建设的上述经典论断为根本遵循,凝心聚力抓建设,统筹兼顾促进发展,学科建设的各项有力、有序、有效的推进,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学科建设的基础
经过多年建设,学校形成了以法学学科为优势,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史学、文学等学科共同发展,具有强势渗透力的高梯级、多重点、宽覆盖、广适应的学科体系结构。学校现有3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学位点;具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2017年9月20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我校顺利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法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这标志着我校正式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距离学校建设成为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法科强校,迈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更近了一步。
2018年初,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我校有9个一级学科参评并全部上榜,其中法学进入A+档,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等学科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第四轮学科评估取得圆满结果,标志着我校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的多科性大学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开启了我校以法学为主体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新征程。
2018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我校理论经济学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金融、国际商务、新闻与传播获批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我校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从3个增至4个(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从5个增至8个(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翻译硕士、金融、国际商务、新闻与传播),基本覆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门类,为我校多科性大学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全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法学学科体系建设
(一)完善制度构建,谋划顶层设计,筑牢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基础
为推进法学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校围绕“双一流”建设工作,对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的职能及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2017年7月成立“双一流”建设工作办公室。2017年12月成立“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作为学校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工作的领导、决策机构。办公室设在我处,作为日程工作机构。
为了明确法学一流学科的建设路径和总体目标,学校在广泛听取校内各方意见、充分吸收校内外专家论证意见基础上,于2018年1月编制完成《中国政法大学打造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实施办法》和《中国政法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为法学一流学科建设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二)深入校内外调研,拓宽思路学习先进经验
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法学学科体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积累经验,推进法学学科建设,学校领导带队,先后赴山东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兄弟高校展开调研,进一步了解兄弟高校在学科交叉融合、学术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先进做法与成功经验,探讨法学学科体系结构的完善以及如何促进法学与理、工、农、医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等问题,并就校际及校内学科交叉合作平台建设进行了洽谈交流。
2017年12月-2018年1月,校领导带队深入学校所有学科开展学科建设调研工作。采取会议座谈、书面建议等多种形式,对学科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深入摸底。各学科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定了“学科建设三年振兴计划”,为我校学科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作出积极努力。
(三)创新思路,制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科建设指导评估体系
为引领学校学科的发展建设,确保法学学科如期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保持法学学科与法学以外学科的合理结构与布局,以学校目标责任制的实施为契机,学校依据“教师进学科、学科进学院”的原则,根据《中国政法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和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我校学科调研结果,重点参考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的指标、依据、权重和结果,以及国际权威机构学科排行榜的指标要素,制定了《法学一流学科建设指标与评估体系(试行)》,为探索建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法学学科体系贡献了法大智慧、中国方案。该体系从师资队伍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国际化水平五大方面,明确了建设一流学科的标准,并以此为依据设定各学科的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以推进学科振兴计划实施,促进法学各二级学科实力的全面提升。同时,以此作为法学二级学科和法学以外一级学科的考核评价指标,充分调动各学科自身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沟通协调,牵头成立世界一流法学学科建设联盟
在教育部主管部门和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由进入法学学科“双一流”建设名单的6所高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共同协商,中国政法大学牵头提出了《组建法学一流学科建设联盟倡议书》,这一倡议旨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开放性、非营利性的高端合作交流平台,这一共同体将携手国内各法学一流学科高校、法治实践部门以及所有致力于推动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发展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法学学科建设的内涵和标准,协同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五)加强国际合作,努力提升一流学科国际影响力
2018年以来,学校多次参加QS及泰晤士高等教育举办的国内及国际峰会,并与QS亚洲总部合作承办 “中国顶尖大学高峰论坛”,联合泰晤士高等教育机构举办“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大学高峰论坛”,对推进我校“双一流”建设与学科发展、提升学校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校不断加强同QS及泰晤士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推动我校与排名机构长效合作机制向纵深发展。
三、统筹兼顾,促进各学科均衡协调发展
(一)建立以法学为统领、囊括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一流学科群,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
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为依据,在学校学科建设与总体发展的战略布局下,制定《法学以外一级学科建设指导与评估体系(试行)》,为保持学科结构与发展的科学性、前瞻性与战略性,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的原则,以法学优势学科为基础,融合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特色与潜力,建设世界一流法学学科群;其他学科的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为而有度”,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学科加快内部结构调整、合理定位、提升实力、办出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形成支撑学校长远与总体发展的一流学科体系。
(二)突出优势,凝练和发展以“法+”为特色的学术研究方向
学校秉持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思路,鼓励和支持法学学科与法学以外学科的交叉研究,在法学以外现有一级学科研究领域中,哲学一级学科设置了法治文化方向;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设置了政府法治方向;工商管理一级学科设置了法商管理方向;社会学一级学科设置了法律社会学方向;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设置了法律翻译、法律语言学方向;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设置了传播法学方向;心理学一级学科设置了犯罪心理学方向。上述学科方向的凝练,致力于在学校现有学科门类的基础上,打造法政结合法治政府、法企交叉法商管理、法文融合法治文化、法教相通犯罪心理学、法新联手传播法学等一系列“法+”特色研究方向,促进法学学科与法学以外学科的交叉融合,扩充法学学科知识容量,实现法学学科体系的不断充实和完善。
(二)需求导向,培育新兴学科交叉学科
自2010年始,学校即着手开展法学交叉学科的遴选建设工作,鼓励教师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依法治国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和新需求,组建学术团队,开展跨学科、跨院系的交叉合作与研究。经过近几年的资助和支持,已有一批交叉学科建设项目脱颖而出,发展成为成熟的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如法商管理、法治文化、犯罪心理学等,并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复合型法治人才,为法学学科结构调整和体系完善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见附件)
2018年,学校在总结过去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中国政法大学交叉学科培育与建设计划实施办法》和《中国政法大学新兴学科培育与建设计划实施办法》,遴选产生了新一批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建设项目。学校鼓励教师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政联合等方式,开展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拓宽传统法学学科的研究领域,培育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点,从而打造法学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交叉学科繁荣发展的学科建设格局,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工作进展顺利,成绩斐然。
(三)优化体系,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11﹞12号)要求,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积极部署开展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工作,经过学院学科设置申报审核、教育部学位中心“二级学科自主设置信息平台”对外公示并经学科建设委员会和校学术委员会审核通过,近年来共设置了网络法学、社会法学、政治传播学、创新经济学4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点,国际人才交流管理、商业大数据分析2个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政治社会学1个交叉学科博士点,学校多学科体系得到完善。
三、存在问题和难点
(一)中国特色的学科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需要进一步探索
纵观国外大学评价体系的特点,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U.S.News)、泰晤士高等教育(THE)、QS等国际权威大学排名普遍重视学科规模和整体水平,对质量和效率关注不够,且基本上是以科研为导向,重科研而轻教学。这些“洋标准”对中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产生了一定冲击。如何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规律、按照学校制定的发展战略,以内涵式发展统领学科评价体系的构建,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科建设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三个面向”突出服务国家战略,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标准,加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法学学科的规范化建设,提高中国法学学科建设标准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是我校学科建设工作当前以及一定时期内的重点和难点。
(二)法学学科资源分散和责任主体不清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我校目前的行政体制客观上造成了法学学科建设行政责任主体和学术责任主体的双重缺位,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给法学学科资源整合、结构优化和均衡发展造成了较大障碍。由于法学学科资源分布在10余个不同的同级行政单位和科研机构中,使得法学学科建设事实上长期处于行政责任主体和学术责任主体的双重缺位状态,在实践中,学科资源的分散和责任主体的缺失,使得法学学科难以形成以一级学科为单元进行长期建设的有效机制,致使法学二级学科之间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长期难以形成,妨碍了包括师资等相关学科资源的正常流动,在客观上不利于我校法学学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法学以外学科的发展路径需要进一步明晰
我校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中确定了拟建设学科为“法学”(包括法学学科门类中的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三个一级学科)。在国家和学校层面上,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建设将获得较大的支持。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法学以外部分学科排名呈现下降趋势,如何平衡和调整其它学科,推动和促进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法学以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在学位授权审核制度调整后不再增设一级学科授权的情况下,如何迅速提升法学以外学科的实力,使一批学科进入国内一流或主流,一、二个学科进入国内前列,进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我们进一步明晰发展路径。
附件:
中国政法大学校级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建设项目统计表
序号 |
类别 |
项目名称 |
项目状态 |
遴选年度 |
1 |
交叉学科 5 |
法治文化 |
建设完成 |
2010 |
2 |
全球学 |
建设完成 |
2010 |
|
3 |
法商管理 |
建设完成 |
2010 |
|
4 |
比较法学与区域一体化 |
建设完成 |
2010 |
|
5 |
知识产权管理 |
建设完成 |
2010 |
|
6 |
体育法学 |
在建 |
2010 |
|
7 |
法社会学 |
建设完成 |
2010 |
|
8 |
犯罪与刑事司法心理学 |
建设完成 |
2010 |
|
9 |
法制新闻与传播 |
建设完成 |
2010 |
|
10 |
人权与国际事务 |
建设完成 |
2010 |
|
11 |
地方治理学 |
建设完成 |
2010 |
|
12 |
法律文献学 |
在建 |
2012 |
|
13 |
法律语言学 |
建设完成 |
2012 |
|
14 |
海洋法律与经济 |
建设完成 |
2012 |
|
15 |
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
建设完成 |
2012 |
|
16 |
法律翻译 |
建设完成 |
2012 |
|
17 |
公民文化学 |
建设完成 |
2012 |
|
18 |
法律逻辑 |
建设完成 |
2012 |
|
19 |
宗教与法律 |
在建 |
2018 |
|
20 |
法律语言学 |
在建 |
2018 |
|
21 |
法证心理学 |
在建 |
2018 |
|
22 |
新兴学科 7 |
社会法学(A类) |
在建 |
2018 |
23 |
网络法学(A类) |
在建 |
2018 |
|
24 |
法商管理(A类) |
在建 |
2018 |
|
25 |
全球学(A类) |
在建 |
2018 |
|
26 |
卫生法学(B类) |
在建 |
2018 |
|
27 |
法律职业伦理(B类) |
在建 |
2018 |
|
28 |
比较政治学(B类) |
在建 |
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