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并发表“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重要讲话。两年来,教务处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学校“十三五”规划、“双一流”建设方案,牢牢把握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标准,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和关键成效,坚持贯彻“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培养理念,创新建设中国特色一流本科教育体系,持续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升级,健全立足中国法治理论实践的法学教材体系。
一、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构建思政教育新格局
制定管理办法,打造思政金课。制定《中国政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金牌”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着力建设和培育一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金牌”课程体系。金课建设重点突出课堂承载的教书育人功能,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参与式、讨论式、交互式教学方法,引导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依托示范课堂,推进课程思政。为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结合教育部“万个示范课堂”建设工作,打造了15门“特色示范课堂”和5门“名师示范课堂”,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
2018年春季学期重点建设了示范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代中国》。该门课程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两卷本为主要讲述依据,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坚定“四个自信”。
变革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效果。探索形成微课堂、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适合年轻一代学习特点和思维方式的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做到思政理论课程内容入脑入心。专门设立两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工作室,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推动形成全校教师一岗双责、一课双责,鼓励非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职能部门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完善公益教育,开展社会实践。重视培育本科生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公益服务精神,继实现在课堂外实践教学学分中加入1学分的公益学分后,进一步完善公益法课程、公益法实习实践、公益法论坛等具有完整流程的“教学—实习实践(社会服务)—研究”的公益法教育体系。
2018年,支持学院部上报的96个项目团队赴老少边穷地区进行社会实践和普法宣传,在落实立德树人方面,建设实效突出,展示了我校学生的学习风貌和社会责任感。
强化基层组织,落实领导责任。着力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发挥基层教学组织老中青传帮带的作用,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严格实行党支部书记兼任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的制度,对教师授课内容、授课计划、教学实践等环节予以把关规范,将课程思政摆在首要地位。
二、以德法兼修为核心理念,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
发布《一流本科教育行动方案》,深化人才培养。为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3月正式印发《中国政法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行动方案》。《行动方案》聚焦全面建设本科教育的7项内容,重点实施30条行动计划,着力提高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能力。
做好招生工作,保障生源质量。统筹校内外资源,打造全方位立体化招生宣传体系,稳步提升生源质量。推广“春雨计划”教授进中学校园活动,完善分省招生宣传和分专业电话咨询制度,积极发挥新媒体优势。推行“播种计划”,探索试行“青年教师本科招生宣传助力计划”。在高校专项计划中,通过专人跟踪联络指导、远程视频面试等形式切实减轻农村学生负担。
主动适应新形势,不断加快招生管理过程信息化建设。2018年,投入使用特殊类型招生测试、普招录取两个管理信息系统。
修订培养方案,凸显育人特色。在专业课程的调整中坚持整体优化原则,有效支撑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将“中国法律史”“法律职业伦理”列入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在普通法学专业的基础上,推进学术精英班等法学特色化培养。在西班牙语特色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建设基础上,探索形成“法学+外语”的复合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司法实践,健全实务课程。努力打造同步实践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案例课、研讨课、实务技能课程比例,发挥诊所教学、模拟法庭等课程的作用。构建以理论教学、实务教学、仿真教学到全真教学为内容的课程体系。建立学生模拟公安局、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互联网法院和律师事务所,并聘任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主任胡仕浩、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高景峰等来自实务部门的专家,担任全流程司法实务模拟课程兼职教授或实践导师。
不断开拓新的校外共建合作单位,与地方公检法机关、知名律所等实务部门签署合作协议,深化协同育人机制。现已建立174个本科生实习实践基地,有力支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优化实验教学,促进产学合作。不断优化法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丰富实验课程数量,提升课程质量。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各教学院部与企业等机构合作开展“人工智能+法学”项目教学研究,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了我校人才培养改革。我校共有6个项目获批教育部2018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
增设国际课程,支持优本项目。提升本科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不断强化国际课程建设。自2017年开始实行三学期制改革后,国际课程在课程种类、教师层次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均有质的飞跃,有力促进了学生国际化思维的培养和国际化视野的拓宽。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本科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持续推进与世界一流高校优秀本科生的国际交流。目前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已达到78个项目,其中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37个。交流院校和实习组织分布在五大洲的20多个国家。本科生批量化、常态化的长期交流学习项目已成规模。
注重过程考核,探索多元考核。针对现有考试制度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性等问题,启动考试制度的修订工作,立足于我校实际,借鉴国内外高校有益经验,以制度引导实践,规范考试全流程组织运行工作。
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丰富考核形式,改变既往的结果导向性评价,通过对国内兄弟院校的情况调研,结合我校实际借鉴有益经验,优化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探索多元化考核方式。
改革评教体系,强调德法兼修。发布《中国政法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明确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进行互听互评。在学生评教中,引入思想引导工作评价。
为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深入开展调研,全面推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工作,形成一套符合党和国家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总体要求、课程分类更为完善、指标覆盖更为全面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动教师潜心教学的积极性,加大教师教学工作奖励力度。2019年1月,出台《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教学奖励办法》,加大了对教学工作的评优表彰力度。
充分调动教学单位的积极性,推动教学观摩活动的开展。教学观摩是学校强化质量意识、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传统项目,也是广大教师协同创新、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机制,对于青年教师培养、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切磋、凝炼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三、以中国实践为现实基点,建设法学教材新体系
制定规则标准,健全管理机制。制定并通过《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教材建设规则与标准》,强调“一本教材、两种职责”的核心要求,从政策理念、体例结构、编写内容、组织管理等方面完善教材建设标准。本科教材选用以《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教材选用管理办法》(修订稿)为指导,坚持首选“马工程”重点教材原则,强化基层教学组织选用,学院审核,教务处备案审核的三级教材选用管理体制。
学校共有27位不同学科教师承担了“马工程”重点教材的审读工作,入选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2人,专家库专家44人。
聚焦课程特色,探索自编教材。集中力量建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反映中国法治经验法治贡献和鲜活实践、多层次全方位的法学专业核心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系列教材,规划22本,已出版5本,另有2本已进入出版阶段。
组织编写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为目标,着力对法学专业学生进行法律职业伦理和法学方法训练的教材——“中国特色法学教材·法学方法与能力素养” 系列教材,规划11本,已出版4本,另有2本已进入出版阶段。
选取与实务密切相关的四门课程,充分利用实务部门的司法卷宗、庭审视频等资源建设首批立体教材。目前《刑事现场勘查学》已进入和出版社对接阶段。其余三种教材纸版文字部分已编写完成,电子素材部分也接近尾声。
为提高通识主干课程建设质量,更好地为我校本科生的通识教育服务,组织编写了通识主干课系列教材。计划出版12本,目前已出版7本。
为提升我校法理学教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与法学院合作出版了一套面向法学本科生的“法哲学与法理论口袋书系列”教材。规划出版10本,目前已出版4本。
建设一流慕课,助推“变轨超车”。响应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努力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国慕课,努力做到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在促进我校学生学习方法改革的同时发挥学校服务社会功能。两年中共建设慕课14门、本年度即将上线6门课程,其中2门为校级精品课程。
丰富“虚实结合”,优化“软硬兼施”。“虚实结合”指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互结合。学校依托“学习通”、毕博、雨课堂等课堂教学平台,引进制作大量线上课程,丰富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
“软硬兼施”指软件系统与硬件设备共同促进,推动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的转变。软件方面,近两年综合教学管理系统持续建设,为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教学服务。硬件方面,“4+1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完成,智慧教室使用频次大幅度提升。
打破时空屏障,实现深度融合。顺应教育信息化和法治建设信息化形势,推动法学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破校园与法治实务部门的时空屏障,将社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引进高校,营造多维度的智慧学习环境。
目前已与各级法院系统建立深度的资源共享机制,积累大量动态庭审、电子卷宗资源。不断提高司法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科学有效的编目机制。充分发挥优课程教学资源云平台优势,方便师生随时随地调用资源,实现了优质司法资源的网络化存储、一体化整合、最大化共享。
新时代新文科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将继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校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民商经济法学院1502班团员青年回信的勉励语精神,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德法兼修的新时代法治人才,为全面服务法治中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