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获悉,我校刑事司法学院2009级刑法学博士研究生李怀胜向《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投寄的论文《非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受贿的刑事制裁》通过了编辑部的审查,全文发表在2011年11月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1年第四期。
李怀胜在这篇论文中分析了我国刑法对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公共权力受贿行为的入罪化历程,探讨了对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的制裁模式和制裁手段的转变,并揭示了其双重转变背后蕴含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刑事政策考量。这是李怀胜在博士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对我国刑法中的贿赂犯罪进行长期跟踪性研究和加深性思考的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有《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和英文版等多种刊物。中文版创刊于1980年,为双月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并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它主要发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和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被国内社会科学界公认为最权威学术刊物之一。英文版创刊于1980年,为季刊。它主要发表我国知名学者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理论成果,面向海外读者传播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动态和学术研究信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服务,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英文学术期刊。英文版的稿件来源,多数为已在《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发表的论文,少数为在其他知名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和作者专门投寄的论文,因此,论文的发表难度很大。我校博士生能够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上发表文章,说明我校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了相关领域专家的充分认可,也充分说明我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着重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的努力初见成效。
2011年是我校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第二年。我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以奖优、助困和资助科研实践创新为整体思路,注重培养和强化研究生的两种素质和三种能力(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交流和竞争能力),在校内通过奖助学金体系的整体改革和设立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服务社会;对外大力推动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充分利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等项目,加大研究生国际交流的力度和数量,着力加大研究生培养的开放化和国际化力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虽然主要针对2010级及以后入校的研究生,但是在具体制度上仍然对2009级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开放。我校的博士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和优秀博士论文培育项目面向三个年级进行。李怀胜积极申报,2010年获得了创新基金资助项目资助,在学校提供的学术平台上充分锻炼锻炼了自身的创新科研能力和学术勇气,才大胆尝试了向国内顶级学术刊物投稿。相信随着我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依托于学校提供的良好的学习环境、科研氛围和学术资源,我校在高层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会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