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中欧法学院努力发挥“国内-海外联合培养”的优势,担当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使命,搭建起一座连接中国与欧洲法律学术、文化交流的坚固桥梁。此次推出“赴欧行记”系列栏目,源于中欧法学院双硕士研究生丰富多彩的欧洲求学之旅。他们深入欧洲,沉浸于国际法的专业学习中,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遨游。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他们以敏锐的视角捕捉欧洲的点滴,将自己在欧洲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化作一篇篇生动的记录。这些分享饱含着学子们真实的感悟与深刻的体验。希望通过这个栏目,能让更多人了解中欧法学院学子的欧洲之行,感受他们在留学道路上矢志刻苦学习的人文风范、勇对困境昂扬的精神面貌、奋力创新创造的坚定步伐,为广大读者开启一扇了解欧洲学习生活以及中欧法学院办学成果的窗口。
迟静,中欧法学院2023级双硕士,2024年9月至2025年2月赴德国汉堡大学学习。

欧洲半年时光,如转瞬即逝的流星,亦如一首悠长的诗篇,谱写异国学习的紧张与成长、日常生活的温暖与琐碎、欧洲游历的勇气与开阔。留学的篇章虽会翻页,但期间收获的知识与友谊、经历与感悟,早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将在未来的日子里闪闪发光。
一、欧洲法课程学习
获益于中欧法学院独有的培养模式,我有幸能够前往汉堡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在课程学习方面,欧洲法课程的学习并不轻松。首先,课程内容涵盖较为广泛,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组织、欧洲人权法、竞争法、公司法、破产法等诸多领域,需要我们掌握多个领域的知识。此外,欧洲法课程安排得较为忙碌,几乎每天都安排有课程,一周便有一门新的课程开启,不断带来新的挑战与惊喜。除去常规大课,汉堡大学还为我们安排了小班研讨课。在这里,我们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畅所欲言地分享观点,在与他人思想的碰撞中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最后,全英文授课亦是一大挑战。尽管在语言上有一定的基础,但在面对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法律概念时,仍然感到有些吃力。然而,正是这种挑战让我更加努力地去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慢慢克服了对语言的畏惧,也逐渐摸索出学习的节奏。

除了紧张的课程安排,在人文关怀方面,汉堡大学也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例如游船活动、参观国际海洋法法庭、欢迎和告别party等,这些活动都使我们的留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想我会永远记得,在一个夕阳无限好的黄昏,我们沿着易北河缓缓航行,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分享刚来汉堡的趣事、内心的兴奋与彷徨。天空起初是温暖的橙黄,接着,粉色悄然晕染开来,之后是浓烈的红,当最后一抹红色褪去,天空便进入了蓝调时分。易北爱乐厅的灯光渐渐亮起,倒映在水中,星星点点,宛如梦境。那一刻,种种压力被吹散,留下的只有欢声笑语和温暖的回忆。
二、汉堡生活
在汉堡的日常生活,可谓困难与美好并存,既有让人哭笑不得的波折,也有让人心生温暖的幸福。
在生活琐事上,我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遇到了“水土不服”的挑战。衣:欧洲人的平均身高使我找不到合适的裤子,每次试穿都感觉自己像个误入巨人国的小矮人,最后无奈投入童装区的怀抱。食:我们四个厨房小白在烟雾报警器的“监督”下战战兢兢地学习做饭,试图“驯服”不放血的猪肉并以失败告终。住:在小屋暖气坏掉的日子里,房东好心让我们烧壁炉取暖,结果由于排风系统的问题一不小心又触发了一氧化碳报警器。行:从小屋到学校的U1/S1地铁线,在我上学的三个半月里轮番罢工,让我本就不宽裕的通勤时间雪上加霜。

然而,这些坎坷并不会掩盖汉堡生活的闪光之处。在这里,我从一个完全不会做饭的小白,慢慢能得心应手地做出一桌供四人分享的菜肴,并不断变着花样尝试新菜式。我能够有幸和三个特别特别好的人共同生活,她们始终包容我,支持我的每个决定。在无数个夜晚,我们齐坐在餐桌前一起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齐聚在小床上畅聊生活的开心与烦恼、感动与迷茫,为这段异国求学的旅程注入了无限的温暖与力量。我遇到了许许多多善良的人:在超市结账处帮忙称重的白人小哥、在土耳其超市直接慷慨帮我付款的黑人姐姐(由于自己忘记带现金)等等,这些细微的善意像一束束温暖的光,驱散了异国生活的恐惧感。
此外,我也非常喜欢汉堡这座宜人的城市。慢生活的节奏让我得以去小屋外面的草坪上晒太阳,去阿尔斯特湖 (Alster) 看天鹅悠然滑过湖面荡起层层涟漪,去易北爱乐厅听一场交响乐演奏。更让我惊艳的是汉堡的秋天,与北京短暂而匆忙的秋不同,汉堡的秋是悠长而细腻的,金黄的树叶铺满街道,与泥土的气息融为一体,成为大地的一部分。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凉意,让人忍不住驻足停留,去感受这份静谧与美好。



三、欧洲游历
在欧洲的半年生活里,我也有幸游历了一些欧洲国家,感受到世界的广阔与文化的多样性,在内心深处找到更独立、更宽广的自己。
(一)法国·巴黎
在法国之旅中,我首先感受到的便是中法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从落地戴高乐机场开始,中文标语便随处可见,这不仅为中国游客提供了便利,也体现了法国对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视。其次,正如海明威所说,“假如年轻时你有幸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无论是塞纳河畔埃菲尔铁塔的闪耀夺目,还是卢浮宫内一天都逛不完的艺术瑰宝,都让我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
特别幸运的是,我赶上了巴黎圣母院“涅槃重生”后的首次开放。五年前的那场大火让全世界为之痛心,如今目睹修复后的巴黎圣母院,我仿佛能亲身感受到法国人当年的心碎与沉痛。站在教堂内部,阳光透过彩绘玻璃洒落,仿佛时光在此凝固,让人不禁感叹人类文明的伟大与脆弱。


(二)荷兰、比利时
比荷之行使我有幸参观了几座具有深远影响的国际法机构。除了在德国汉堡已经参观过的国际海洋法法庭(ITLOS),我在荷兰分别打卡了国际法院(ICJ)和国际刑事法院(ICC)。课堂上学习的那些经典案例,在此刻突然变得鲜活而具体。它们不再是抽象的理论,也并非遥远的历史,而是实实在在的法律实践,承载着国家与个人的利益与命运。
此外,受欧洲法课程的熏陶,欧盟总部也成为了我一直向往的打卡点。作为欧盟总部的比利时布鲁塞尔,是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盟理事会等欧盟重要机构的驻地。这里是欧洲各国人民声音汇聚的地方,代表着多元文化与经济利益的博弈。这些讨论在欧洲各国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推动着区域合作与共同发展。




(三)挪威·特罗姆瑟
峡湾——这一中国广袤大地上唯一缺失的地貌,成就了挪威独一无二的自然之美。相较于冰岛荒凉冷峻的末日感,我更偏爱挪威那份静谧中的温暖感。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乘坐缆车登上Storsteinen山,万家灯火在特罗姆瑟的蓝调时刻摇曳闪烁,宛如微光浮动的星河,仿佛在诉说着——哪怕置身无垠的孤独之中,不要放弃,依然有一盏灯,为你而守候。

但旅行总要留下缺憾。由于天气原因,我们乘车八小时,一路追到瑞典与芬兰的边界,沿途穿越无垠的雪原与沉默的森林,期待能在夜空中看到那一抹绿。可最终,极光未曾现身。或许,遗憾本身也是旅途的一部分。
欧洲半年生活宛如一场长长的梦。感谢中国政法大学为我们提供这次宝贵的机会,让我得以在异国他乡学习知识、开拓视野;更感谢祖国作为强大的后盾,让我能够以自信的姿态行走在世界各地。若干年后,这场跨越山海的漫游会让我回忆起,我曾拥有这样肆意自由的2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