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专题  >  法大教师风采录  >  正文

焦洪昌:以宪为梦怀天下 以法为田育青苗

来源:文/记者 杨钰 图片编辑/孙皓翎   12-5   阅读:
T AAA

每一个人,都可以用多种身份描述,也可以被各式经历与成就勾勒。于焦洪昌而言,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学者、老师,都是与他相连的身份信息;《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公民私人财产权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等专著,《宪法学》《宪法案例教程》《港澳基本法》等主编的教材以及数十篇论文和诸多奖项荣誉,都是他身上被人仰望与倾慕的光环。然而,支撑起这一切光鲜外在的,却是他对学术孜孜不倦的研习与对梦想坚定赤诚的追逐。

记录,是一种习惯

“好脑袋不如烂笔头”,授业恩师廉希圣先生的这句话一直让焦洪昌印象十分深刻。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习惯于读、看,而留下与记下的却很少。于是,自那时起,不论何时何地,焦洪昌都会随身带一个笔记本。无论是开会还是阅读,听到或看到有用的东西他就随手记录:报刊杂志上的言论,古籍著作上的教诲,论文专著上的学术观点……他的笔记本正面记录着在阅读时的心得体悟与随手记下的有用之材,反面则是日记式的人事杂思。“这是一种经历与知识的双重积累,每记完一本,都觉得自己又积累了一份财富。”焦洪昌若有所思地说,“其实,笔记本就像是一种人生的写照。”

如今,在笔记本外,焦洪昌还开通了微博。有时,他也会将当日所思所想所观所悟发在微博中,与大家分享。在焦洪昌看来,人生像是一本书,每天每个人都在给这本书增加自己的页码,若是能将每日的见闻感悟都记录下来,日后便是一部已然叙写好的自传。

诚然,记录已成为焦洪昌的一种习惯。而习惯,是有力量的。焦洪昌坦言,随着经历的增长,他愈发感受到了习惯的力量。只有更宽的眼界与更为深厚的底蕴才能带来更长远的发展,厚积方能薄发。随时记下有用之材,将会给自己积累下终身受益的财富与资源。而记录的习惯,在给予焦洪昌裨益的同时,也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师,是一份责任

焦洪昌1979年走入当时的北京政法学院学习法律,毕业后留校任教。他坦言,在83年毕业时,很多人更偏向于去往法院、检察院或当律师等,希望日后做实务性工作,而他却因自幼对老师一职的崇敬之心与做教师稳定规律的生活,选择置身教育事业。同时他还笑称,当老师可以与学生在一起,生活会比较有激情。

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焦洪昌对于自己的教学,总保持着一种近乎完美的追求。用他的话说,从怎么讲到讲什么,自己总在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学习实践。而这种对于教学的研究,又总是无止境的。焦洪昌认为,作为一个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他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这其中,首先要爱自己的学生。焦洪昌把自己对学生的满腔热爱都倾注在了教学上。

而对于宪法的教学,焦洪昌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认为,宪法从更本质来说应该是国民教育的教材。人类的一些共同的梦想,比如对公平、正义、自由、民主、人权、法治这些价值与美好的理想是通过宪法而凝聚成一个国家最基本共识的。宪法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这种包含人的尊严、人独立的人格以及我们如何构建一个公民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需要通过培养、教育而完成的。通过核心价值观,我们给公民、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他们才能感受到宪法的魅力,从而形成公民的意识。

焦洪昌认为,对于学生来说,除了职业教育,更核心的应当是公民教育,是宪法教育。作为一个老师,把这些价值观念,通过一些行之有效、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才是教师为人师表的责任所在。

法治,是一种情怀

在焦洪昌看来,法学的核心问题,是一个共同体里的所有公民如何都能拥有一个和谐、有秩序、有尊严的生活。而法律的最终目标,在于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国内社会,通过界定不同主体权利义务都能使得大家按照各自的规则,有尊严地生活。

自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依法治国”就成为众人口中议论纷纭的热词。而对于这四个字,焦洪昌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依法治国是一个国家或者走向文明的表示。法治能使人民拥有比较安稳的生活,国家的政权能够平稳地交接,政府能够按照法律来办事,每个公民每个人的人格地位都是平等的。“这并不是一个高远的追求,而是一种大家很淳朴的诉求。”焦洪昌语重心长地说。

他同时指出,作为一个法治国家,最核心的是管理两个问题,一是怎么管理被统治者,就是社会如何有序地运行。同时还有怎么管理统治者,使得治理者本身也遵从法律。我国曾经有过比较痛苦的经验,是当实行政策治国,或是依靠权威、有影响力的人物治国时,如果这些人本身有能力、有政绩,这个国家或许就可以得到较为有序地运营。但若治理者是一个独裁者、暴君,那人们生活就会非常不自由,看不到希望。怎么管理治理者,这可能是在法制国家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宪法,是一份梦想

12月4日,即将迎来我国首个宪法日,宪法日的设立,必将推进我国宪法改进的日程,也将使宪法更加深入人心。作为终日与宪法相伴,心系我国宪法进程的学者,焦洪昌认为,宪法日是一个形式,但形式对于内容必然会有促进作用。毕竟,内容需要一定的形式表达,而宪法日中的各式活动,也可以强化人们对于宪法的认识与感知。

对于焦洪昌而言,宪法是一份梦想,一份并不斑斓却足够虔诚的梦想,一份质朴却沉甸甸的希望。在他的眼里,宪法并不是一部抽象、被束之高阁的法典,而是与民众的生活休戚相关的。焦洪昌希望,有朝一日,宪法可以融入每一位公民的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因宪法的存在而过上更为公平自由、和谐安稳的生活:当我们的房屋被拆迁的时候,我们可以受到宪法的保护;当我们的信息被泄露或被监控的时候,我们可以感觉到宪法的保护;当提出要实行单双号限行常态化的时候,我们可以想到是不是违反宪法;当大量公有制下的国有资产被流失被一些人贪污受贿的时候,我们能看到宪法的力量可以让这些人公布财产,并对现在日益猖獗的腐败有所制约;当有冤屈时,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公正的地方受理,能够打一个明白、公正的官司。“我们可以在个案里感受公平正义。”焦洪昌的语气里浸满了沉思与希冀。

一个国家走向法治是无法一蹴而就的,对于我国的法治进程,焦洪昌用“有期待,而不盲目乐观”表达他的态度。他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专制社会的国家,想要走向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路程必然是极为曲折漫长的。“路程还很遥远,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地努力。”

为学,他孜孜以求,从无懈怠;为师,他呕心沥血,亦师亦友。焦洪昌,从未改变过脸上温和的微笑,也从未动摇过心底法治的梦想。常怀赤子之心,与追逐坦诚相待;心系民生天下,与坚守并肩同行。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图片新闻 |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