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专题  >  法大教师风采录  >  正文

刘家安:于细微处感人至深,于沉静时动人心魄

来源:文/记者 刘行 盛熠 图片编辑/孙皓翎   6-6   阅读:
T AAA

“老师,给您带了水。不知道您是不是改掉了喝咖啡的习惯。”

“是,我是很喜欢喝咖啡。今天上课我还偷偷的喝了一点。”刘家安笑,笑得像干坏事没被发现的孩子。

向来如此,心底悠然

“家安老师,我们心里的帅老师。”听到同学们这句话,老师宽厚一笑,“我就是很普通的一个教师”。

“我觉得,做一个好老师,首先要做一个好人。我对自己的评价,至少是一个善良的人。”刘家安语速不快,却认真、肯定。“我觉得这么多年下来,已过不惑之年,基本的感受是:任何时候、对任何事都要问心无愧。”

“问心无愧”算是刘家安对自己要求的一个底线。而他一遍一遍说着“这其实不难做到”,像是勉励听者,更像坚定他自己。清夜扪心,无觉有亏欠之人、亏欠之事,这样,才能够安枕一卧。这是刘家安的动人之处。“每天晚上躺下来睡觉,反思一下今天或最近有没有什么事情,对自己、对家人、对别人或是对任何人有愧疚之感。如果没有,那我就会睡得很安稳。”而对于大家对他的“帅”的评价,刘家安说,“还是要做好自己,尽量要有人格魅力吧。”

像最平常的父亲那样,提到儿子,他眼神、语气里都满是笑意。刘家安说起,平日里只要自己有空是一定要“抢”着去接儿子的。他说自己从没觉得小孩子是负担,觉得陪儿子玩是最快乐的事情。刘家安评价自己是“一个顾家的男人”。

那作为一位老师,刘家安对他的学生如何呢?大家眼中的刘家安向来是认认真真备课、课上引得连连称赞、在课前课后耐心地和同学交流的“名师”。哪怕是这样,刘家安依旧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学术研究和家庭占去了他大块的时间,“上课见、下课走”的师生关系并不是刘家安希望的样子。

“很普通的一个老师”,刘家安多次这样描述自己。

虽然大多人眼中的大学师生关系不及高中时代的那般亲密,但在法大的小小校园里,同学们却总不乏收到来自老师们的温暖,而刘家安正是这些老师们中的一个。

法大BBS上,刘家安有自己的账号。平日里,他时常登上去看一下,关注学生们在想些什么。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对于民法的学习,他总是很上心。

说起07年、08年那两次《成绩说明(分别关于民一、民二)》,刘家安说:那时刚放假,几个老师聊起考试情况感慨颇多,出于对同学负责的态度、也出于对自己的反思,刘家安深夜完成了那两次成绩说明。在他看来,高校里师生间的交流普遍不多,很是遗憾。于是,刘家安只要有机会就会跟学生谈心聊天,关怀、鼓励同学们。

除了法大BBS,新浪博客也曾被刘家安用作和同学交流的平台。几篇答同学问,几篇为师感触、几篇社会评论,更有几篇读书心得……刘家安通常会把同学的问题选些在博客上回答,让更多的同学可以看到并交流开来。

而有一次面对一封写着十个问题的电子邮件,刘家安老师用了两个小时把问题一一解答。在他看来,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个“结”,而这个结对于学生自己来说,一定是很难解开的。“尽管我觉得自己很和蔼可亲,但是有的学生就是很害羞啊,就是不好意思问我问题啊,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性格嘛。”刘家安就这样不耐其烦的为一代代法大学子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结”。

刘家安的博客是08年初停止更新的,对此他不无遗憾的说,自己精力实在有限,而文字性的交流难免会比当面交流耗费多很多倍的精力。他说,自己本来也希望能够把这个平台更好的建立起来,也算是弥补自己对于不能和同学们有更多课后交流的遗憾。但是由于博客总需要很多时间去经营,常常要更新,无奈自己心有余力不足,也不想让他人白白期待,所以最终还是停了。

刘家安很少对别人有什么要求,然而总愿严于律己。对于自己的学生,刘家安用一句“没出校园,还没有成熟”包容了学生们好多的缺点,而一直努力营造着他心中最朴素而真挚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做这么多的老师,一定会是最受欢迎的老师。是的,刘家安连续四次当选“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老师”称号。

对于这个由学生一票一提名的“民选”奖项,刘家安却看它重过好多“官方”奖项。他说:“做好自己,自然会有人给好的评价。然后,继续努力吧。”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淡然沉静的性格总有一个起点。

刘家安来自福建闽越文化的摇篮——南平,被誉为“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的地方。那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那里有朱熹于闽北“琴书五十载”,成后人“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之说。

然而,在刘家安眼里,这里更是一个宁静的小城。问及家乡,刘家安眼里忽有暖流,抿嘴一笑说:“小县城”。都说家乡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印记,在刘家安身上我们仿佛也感受到南平这座城市的淡然、柔和:于细微处感人至深,于沉静时动人心魄。这也是好多人心里的家安。

来到北京,刘家安完成了学业,并在这里成家立业。每个人的人生都充满机遇、充满可能,踏上的路也许通向我们最初望去的方向、也许甚至背道。提到在北京的生活,刘家安显得平静而满意。“更发达的医疗保障”、“更集中的资讯”、“更完备的服务体系”等都是他列举出的北京的无可替代。人生往往异于最初的构想,我们永远无法得知哪种“更好”,无法得知、更无需多想。

喜欢旅行,刘家安走过多半的国内城市。他曾在博客中说过,真正的旅行是一次次心灵的旅行,是一个心灵被美丽所感染、充实和征服的过程。知道这点的学生不免想问他最向往的城市。“总体来讲,我是个随遇而安之人,所以我通常不会有这种特别强烈的意识。”刘家安讲到自己更喜欢西南地区,像是云贵川高原、西藏和云南:喜欢那里纯净的自然景观、朴实的人们和人们节奏很慢的安逸生活。“每当旅行的时候看到这种小地方,就觉得生活真安逸,人又很平和。虽说会挣钱不多,但消费也不高啊。幸福指数一定很高。”讲着这些,刘家安眼中满是向往。

正如刘家安说的“随遇而安”,在北京的生活仍令他满意,并不像很多人那样对着生活怨天尤人。“就微观来讲,就自己来说,我觉得生活还是很满意的。有份还算喜欢的工作、家里不错、孩子又很可爱,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对于工作,刘家安认为任何一行都不错,但无论是做什么,都不要辜负自己的岗位。关于自己在大学的教书生涯,一方面刘家安表示自己对于学校、学生的付出,算得上是一位称职的老师,另一方面他表示“大学里面会给人年轻的感觉”。

“从1996年刚教书的时候,自己比下面学生大5岁,到现在比你们大20岁,都不觉得有本质的区别:刚上讲台的时候,下面是自己的学生;现在还是自己的学生。你会觉得,没有一伙人跟你一块老。”也许正是如此,大家眼中的刘家安始终年轻而充满魅力。

对于家庭,刘家安和妻子“争抢”着四岁儿子轩轩的“接送权”,乐在其中。对于南平父母的牵挂,对于妻儿的照看都是刘家安甜蜜的责任。

刘家安谈到,自己进入四十之后,心态方面却没有太多的变化。“对生活感到满意,这是真实的自我。能有什么变化呢?没有什么变化。”

“在路上,这是一种十分特别的生命体验。风景并不只在那些著名的旅行目的地,风景就在路上。趁着年青,收拾行囊,踏上旅程,游走四方,生命会因为在路上而变得精彩。”

在路上,刘家安一路行走,一路珍惜。

采访手记

采访家安老师之前,有些紧张。对于这个老师,我仅仅在西方文明通论的通识课上听过他的一次课,而这一次,就让我深深地被他吸引。

老师比我想象的要好接近很多,采访的始终都很愉快,家安老师一直笑着,而我们先前的忐忑不安也因此一扫而空,渐渐地进入了采访的氛围之中。逐步脱离了提纲而进入了聊天式的访谈,不敢说是“渐入佳境”,但至少让我们少了拘束的感觉,坚信老师会向我们敞开胸怀。

为一次“名师”的采访要做的准备,不只是记熟所有能找到的资料,更是要平静自己紧张而兴奋的心情。两个花痴女生对于学校“罗马法王子”的采访要做的准备,更是不易^^不易而令人期待!

采访之初,自己还是很弱的直接说出了“紧张”二字,家安老师哈哈一笑说:“有什么好紧张的啊,就是聊天嘛。我这人这么随和”,随后正了正衣领。老师的幽默让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随后的聊天中,老师也总时不时的表现出幽默一面。像是我们说起他在大家心中的“很帅”的形象,老师淡定的一句“没错”瞬间把我们雷倒,而他自己空了几秒才笑起来说道“是有人这么跟我说过,然后我说……”(此处略去十四个字),当时欢乐的气氛犹在目。或许是想让气氛更轻松些,老师这样的包容让我们充满感激。

我们发现,和同学的交流真的被老师看得很重。老师问我是不是上午上民法的学生下午都有课。得知我们大多会上刑法之后,老师遗憾的说,想要周三下午统一答疑的想法更难实现了。老师他每周只有周二周三在学校,六点半之前从家里出门、在阶七一坐四个钟头、下课一一回答围过来的学生的问题:老师已在尽着自己特别大的努力,给我们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温暖。

将近两个小时的采访结束时,我们又提出了向老师“要”一句为师感言的请求,作为颁奖典礼之用。老师想了很久,才悄悄的说“可以不写吗?我就这么一个小小的要求”。在我们的坚持下,老师才说“你们觉得呢?采访了这么久,你觉得说句什么话呢?”我在脑中迅速搜罗了本次采访关键词,首先想到了“问心无愧”。老师听到后,又笑了起来说,咱们聊了这么久你们知道我的意思,但是断章取义的话大家肯定会想“这个人是做了多少坏事啊,这才改过自新、回头是岸的感觉。不行不行”。临了,老师又跟我们幽了一默。

“我是一个老师,老师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不用总说个名言警句什么的给你们。”家安老师最终还是说服了我们。这是平和的张力。

从沉静处被你打动。便是我们最真诚的声音。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图片新闻 |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