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直击法大  >  正文

【创业先锋】之十:求职路在何方,“职问”引导方向——记邱兆年的“职问”故事

来源: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  11-19   阅读:
T AAA

【编者按】2015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为历史最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立了“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明确了“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不仅仅是个流行语,而是已然转化为法大学子的实际行动。2009年以来,法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经历了成立校级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校就业部门增加创业指导职能、成立学生创业社团、举办首届创业大赛、设立创业教育基金、承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设创业指导公选课、遴选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优秀团队和获评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指导中心”建设校等发展阶段,学校涌现了一批创业先行者,他们是法大学子中的“创业先锋”。

创业是更高质量的就业。通过创业,我们不仅能提高创新创意能力,还能坚定我们的理想、锤炼我们的品格以及提升我们的职场技能。基于此,今年,我们设立“创业先锋”人物专题报道,通过宣传在校生中较早产生创业想法,且已经开始实际运营创业项目的学生创业团队,以期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用创意创新的想法引领创业活动,用实实在在创业活动引导就业观念的转变,从而真正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开启灿烂辉煌的未来!


中关村大街59号文化大厦,是“职问”所在的办公场所。以白色为主色的办公区宽敞明亮,一张长桌从中摆,所有人面对面而坐,格局开放,齐整有序。阳光破窗而入,安静的空气中只有键盘的敲打声。这是上午九点的“职问”,有条不紊的一天已经开始。而作为它的创始人,邱兆年也开始了两年来一如既往的 “疲惫却又充满希望”的一天。

“我很早就清楚我要创业”

邱兆年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的年轻校友,不同于目前在校大学生基于创业项目或创业大赛小试身手的经历,他一早就明确想要自己创业,做自己的事业。

为了给自己未来的创业做积累,大学期间他先后在央企以及500强外资企业实习。2013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知名的咨询公司德勤工作,得到了更多的机遇。在这里,他可以接触不同的行业企业,和专业人士探讨风险投资,向企业家们请教经营管理问题,并抓住每一次培训的机会提升自己,寻找创业方向。在这个过程中,邱兆年还幸运的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同事,他们一拍即合,想一起寻求挑战,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

人有了,那么创业的方向在哪里呢?当今互联网大环境不可忽视,互联网创业引领潮流,门槛也较低,这个概念理所当然成为邱兆年的选择。

作为一名刚毕业不久的学生,根据自己和身边人的切身经历,他深知很多毕业生拿着简历寻求工作机会时的迷茫与无措。求职者们有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答:目标企业寻求的是怎样的人才、自己是否与之相符、这个企业是否如自己所想、自己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准备……这一系列的问题正是年轻求职者们所共同拥有的痛点,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适合自己情况的优质回答。考虑到市场上的现有方案,邱兆年认为还有提升空间,他有信心拿出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职问”的理念由此而生:做一个垂直于职场领域的专业问答社区。这个社区提供定制化、场景化的职场资讯,可以连接各行业职场人士,通过“问答形式”打造一个交互式职场话题平台。以这个平台为中介,每一个求职者都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信息,并得到行业专业人士为自己量身定制的答案与培训。

至此,“职问”的人员已经齐备、概念也已初具方向,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筹集资金、开始运行。

创业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

2015年元旦,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迎接新年的欢快节日。而对于邱兆年来说,却成为人生不能不提的节点。五个人,其中四个包括邱兆年都是在德勤相识,剩余一个则是清华计算机专业毕业。

“团队在2015年元旦三天三夜完成创业BP(商业计划书),而后辗转于上海深圳,劳苦奔波却未获创投。”这短短的一句话,成为后来“职问”创业经历的通稿。至于那三天三夜的心力耗费如何,辗转上广的奔波疲惫如何,被风险投资人拒绝后筹资未果的失意如何,全都一笔带过,不再多提。这些所感所想,所获成长,只有邱兆年自己最为清楚,也成为他前期最宝贵的积淀。毕竟北上广从不相信眼泪,只有实力才可取胜。

2015年1月底,未获创投的团队回到北京,打算先用自己现有的资金维持创业,他们回到昌平,在一间三居室的房子里开始了小成本的运营。

在运行微信公众账号的过程中,团队最看重的就是“内容王道”,用优质的内容吸引受众,才能获取口碑与信任。邱兆年利用自己法大学历与实习经历为他积累的法律、金融咨询等方面的资源,和身边律所、金融公司的专业人士约稿,在微信平台上发表。其中一篇名为《金杜、君合、中伦、海问、方达五大顶尖所在业内的评价如何》的文章短时间内达到了8万多的阅读量,一下积累了五千多的种子用户。这使得邱兆年更加确定优质内容为本的重要性。随后推出的文章中有多篇都能达到10万多的阅读量,这样的效果吸引了一些专业人士主动来微信平台上投稿,实现了邱兆年所追求的PGC(专业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效果。此时,小成本的运营亟待扩大规模,以实现从内容到社区再到交易的模式发展。

靠着前期的积累,带着已有的种子用户与数据基础,团队从昌平搬到五道口,开始了创业的下一个阶段。

“很累但充满希望”

3月份,正值“两会”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邱兆年与他的团队作为年轻人创业的实例意外得到来自香港经济日报的采访。邱兆年马上将这篇报道转给投资人,最终得到了沟通的机会。两个小时的交流终于打动了投资人,当即表态愿意支持,最终获得百万级融资,至此,邱兆年的团队更加有了生存发展的信心与底气。

此时的团队需要发展壮大,然而在扩招人员的过程中,因为缺乏管理经验,不断有人加盟,也不断有人离开。在这个不定性时期,邱兆年有时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人会接连面试四十个人。他明白,正是因为年轻、没有经验,所以才要不断尝试,哪怕会走弯路。最终,这个十五人团队成形,他们均来自清华、北大、人大、法大。创始团队也最终确定,一共三人,其中除了CEO邱兆年,还有毕业于华威商学院金融和会计硕士专业、获得PhD全奖奖学金却毅然放弃、投身创业的CFO黄怡然,以及毕业于清华大学的连续创业者CTO张志东。

借助其清华、北大、人大、法大各校的资源政策,他们不断参加比赛,最终在中关村获得了更好的办公场地。此时,中关村大街59号文化大厦,就成为了“职问”得以立足打拼的港湾。

10月底,他们利用自己的微信、网站平台,打造问答社区,求职与培训的私人订制服务成为他们的获利点。“职问”截止年底的目标是完成网站用户量的壮大以及APP的上线。而更为长远的目标则是完成从内容到社区到交易的体系化商业模式,并进行全面推广。

显然,这是一个已经有明确目标并且正在平稳向前的公司,从迷茫寻找方向到潜心从头开始再到如今已初步成形,经历纷繁,然而其实也不过一。被问及是否觉得现在走得有些快,邱兆年笑称,外人眼里可能觉得一年很短,然而在他心里,想到种种经历,却恍惚已过七八年。确实,两年所经磨砺,从青涩学生到职场人士之间的转变,与岁月无关,却与成长有关。

当今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其中不乏投机者、取巧者,给创业带来了浮躁的情绪。今日激情澎湃者也许明天就已昙花一现,了无身影。面对这样的现状,邱兆年坦言改变不了环境,就只能做好自己。所谓过快的成长其实就是在加速折旧,因此他想做的就是一家慢公司,踏踏实实的做出样子来。

要想踏踏实实,就注定会很累。然而就像他说的,累却又充满希望。这样的状态,值得期待。

(编辑/李叶)

编辑 /李叶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